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栗花

栗花 栗花栗子,壳斗科植物花序栗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雄花着生于花序上、中部,雌花无梗,花柱下部被毛,坚果直径1.5~3cm,深褐色期4-6月,果期9-10月。它常栽培于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缓坡及河滩等地带,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具有清热燥湿,止结之功效。常用于泄泻痢疾,带下,便血,瘰疬,,又、瑰、魁、毛......
目录

形态特征

,又、瑰、魁、毛、瓦栗子树、乔木,高15-20m。树皮深灰色,不规则深纵裂条灰褐色,有纵沟,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皮孔,幼被灰褐色绒毛。冬短,阔卵形,被茸毛。互生;叶柄长0.5-2cm,被细绒毛或近无毛;或长椭披针,长8-18cm,宽5.5-7cm,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或宽楔形,两侧不相等,叶缘有锯齿齿端具状尖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羽状侧脉10-17对,中脉上有毛,下面淡绿色,有白色绒毛。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穗状,生于新下部的腋,长9-20cm,被绒毛,淡黄褐色雄花着生于花序上、中部,每簇具3-5,雄蕊8-10;雌花无梗,常生于雄花序下部,外有壳斗状总苞,2-3(-5)朵生于总苞,子房下位,花柱5-9,花柱下部被毛。壳斗连刺直径4-6.5cm,密被紧贴星状柔毛,刺密生,每壳斗有2-3坚果,成熟时裂为4瓣;坚果直径1.5-3cm,深褐色端被绒毛。期4-6月,果期9-10月。

生长习性

栽培于海拔100-2500m的低山丘陵、缓坡及河滩等地带。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除青海新疆以外,均有栽培。以华北、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产量最大。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入药部位

花序

性味

味微苦、涩,性平。

归经

大肠

功效

清热燥湿,止结。

泄泻痢疾,带下,便血,瘰疬,

配伍

1、治急性菌痢:栗花12g,鸡冠6g,槟榔6g。水,每日1。(《新医药杂志》1978,(6):45)

2、治小儿呕吐栗花。水服。(《湖南药物志》)

用法用量

服:汤,9-15g;或研末。

炮制

一、采集加工

春季采集,鲜用或阴干。

二、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切段。

性状鉴

雄花序穗状,平直,长9-20cm;花被6,或倒卵淡黄褐色雄蕊8-10,丝长约为花被的3倍。雌花无梗,生于雄花序下部,每2-3(-5)朵聚生于有刺的总苞花被6裂;子房下位,花柱5-9。微,味微涩。

论述

云南草药》:“健脾燥湿,收敛止。治赤白带大肠,菌痢,阿米巴痢疾。”

现代应用

复方栗花:功能清热解毒健脾止泻,止行气止痛。用于菌痢。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栗花灯心草

下一篇 栗毛球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