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膜炎简称结,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常在结核原发感染后1年以发生,尤其在初染结核3~6个月最易发生。多见于3岁以婴幼儿,约占60%。自普及卡介苗接种和有效抗结核药物应用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降低,预后有很大改进,但若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较高,故早期诊断和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键。结核性膜炎是由于结核菌侵犯实质所起的炎症,是结核病中最严......
目录

概括

结核性膜炎是由于结核菌侵犯实质所起的炎症,是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病型,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感染源要是来自患有放性结核的成人传播途径以呼吸道为,往往在初染结核后6个月到1年发病。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食欲差、逐渐消瘦睡熟后出汗多,长期不规则的低热,诊断治疗不及时病情逐渐加重至出现高热抽搐昏迷甚至死亡。本病如未抗结核药物治疗,病死率达100%自卡介苗普遍接种和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以来,结核性膜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仍然较高。因此积极预防、早期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键。

病因

多为全身性粟粒结核病的一部分,通过而来。北京儿童医院1964~1977年所见1180例结中,诊断出粟粒型结核者占44.2%。在这14年从152例结病理解剖,发现有全身其他脏器结核病者143例(94%);结核者142例(93.4%)(其中以粟粒型结核占首位);粟粒结核约占62%,粟粒结核41%,肠及肠系膜淋巴结核约占24%。结核病变波及要通过-液途径。结的发生与机体的高度过敏性有。此外,结变可因实质或膜干灶破溃而起。偶见椎、颅骨中耳与乳突的结核灶直接蔓延侵犯膜。 

膜弥漫充回普遍变平,尤以底部病变为最明显,故双有膜炎之称。延髓桥脑、脚间池、视神经交叉及大脑外侧裂等处的蛛网膜下腔积存较多垢浓稠样渗出物,呈灰白色乃至灰绿色混浊状态。浓稠渗出物及水肿包围挤压颅神经神经损害。炎症可波及脑干脊髓神经管周围有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早期要表现为急性动脉炎。病程越长则管增殖性病变越明显,可见塞性动脉膜炎。以致梗塞软化或出

症状

1、早期诊断依靠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密切接触史及BCG接种史,周密的临床观察及对本病的高度警惕性。凡有结核病接触史,结素反应阳性或已有结核病的小儿,当出现下列症状时,如性情改变、轻微发热头痛抽搐、无原因呕吐顽固性便秘或嗜睡及烦躁相交替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

2、临床表现皮肤粟粒疹的发现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眼底检查对诊断亦有帮助。眼膜上发现结核结X线中见到粟粒型结核有同等的价值。

3、胸部X线摄影对诊断有帮助据1180例结患儿X线检查,显示有活动性结核者达86.9%,其中属于粟粒型结核者454例,占活动性结核的44.2%。但需注意亦有8.6%患儿部正常,这些都年长儿童。

4、对可疑为本病的小儿应早做结素试验阳性反应对诊断有助,但结患儿对结素反应有时较弱,因此OT0.1mg或PPD5IU不起反应时,应以OT1~2mg或PPD250IU的量复试。

5、CT检查北京儿童医院自1986~1992年对50例结患儿做CT检查发现。结CT所见异常与我院过去152例病理检查结果极为相似,说明CT检查对结诊断有意义。

6、电图检查急性期患儿绝大多数电图异常,表现为弥漫性δ(3周/秒以下)及θ(4~7周/秒)慢活动,不对称。可见不对称偶发尖式棘、尖-慢、棘-慢等现理波。于并结核或局部梗塞时可见占位性或局灶性改变;表现为局部δ波。但电图的改变无特异性,仅可作为临床的助诊断,而对病原的鉴诊断面意义不大。而对随访治疗效果、判断预后及后遗症有帮助。

7、最可靠的诊断据是从液查见结核杆菌应尽量争取在未进治疗以前认真检查。将液静置后成的蛋白膜固定于玻璃上作耐酸染色,可查到结核杆菌。曾统计50例液留膜检查结核杆菌阳性率高达54%。除用直接涂检查外,还可用液沉淀作病理检查、进液培养或豚接种。

8、尚有一些早期诊断法可供参考

(1)液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有人用3H胸腺嘧啶掺入法测定淮淋巴细胞转化,见到在结时在PPD刺激下液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升高,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2)液乳酸盐测定:对鉴及病毒性炎有意义。因此液乳酸盐测定对鉴与病毒炎很有意义,对鉴与化也有一定价值。

(3)液腺苷氨酸的活性测定:结脑病人的液大多数腺苷氨酶活性高于正常(正常人<9U/L),试验的敏感性甚高,简单易,可做为早期诊断的协助。

(4)液免疫球蛋白的测定:结液IgG明显升高,高于病毒性炎和化脓性膜炎;IgA及IgM稍高,较病毒炎高但较化脓性膜炎低。

有明显的膜刺激征出现以前应与一般非神经疾患相鉴,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消化不良、蛔虫病、伤寒、手足搐搦症等,此时做椎穿刺激症状及体征后,甚至在液检查后仍需与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想鉴

1、化脓性膜炎其中最易混淆者为嗜流感杆菌膜炎,因其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液细胞数有时不甚高。其次为膜炎双球菌膜炎及肺炎双球菌膜炎。鉴除结核接触史、结素反应及部X线检查可助诊断外,重要的还是淮检查,在细胞数高于外,重要的还是液检查,在细胞数高于1000×106/L(1000/mm2),且分类中以中性多核粒细胞占多数时,自应考虑化脓性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细胞检查。

2、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要是病毒性炎,病毒性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与结混淆,其中发的病毒炎比流性者更需加以鉴

各种病毒性膜炎之诊断要点为:①常有特定之流。②各有其特殊的全身表现,如肠道病毒可伴腹泻、皮疹或炎③液改变除细胞数及分类与结不易鉴外,生化改变则不相同,病毒性液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高,蛋白增高不明显,多低于1g/L(100mg/dl)。④各种病毒性炎或膜炎有其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法,如检查及病毒分离等(参阅各有专章)。

轻型病毒炎和早期结比较困难,处理原则是:①先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进各项检查,如结素试验、X线等以协助诊断。②不用激素治疗,如短期液恢复正常则多为病毒炎而非结。③鞘不注射任何药物,以免液成分改变增加鉴诊断之困难。

3、新型隐球菌炎其临床表现、慢性病程及液改变可酷似结,但病程更长,可伴自发缓解。慢性进性颅压高症状比较突出,与膜炎其他表现不平等。本病在小锗较少见故易误诊为结。确诊靠液涂,用汁染色黑地映光法可见、具有厚荚膜折光之隐球菌孢子,沙保培养基上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4、脓肿脓肿患儿多有中耳炎或头部外伤史,有时继发于脓毒血症。常伴先天性心脏病。脓肿患儿除膜炎及颅压高症状外,往往有局灶性征。液改变在未继发化脓性膜炎时,细胞数可从正常到数百,多数为淋巴细胞,糖及氯化物多正常,蛋白正常或增高。鉴诊断借助于超声波、电图、CT及管造影等检查。

5、但脑瘤与结不同处为:①较少发热。②抽搐较少见,即使有抽搐也多是抽后志清楚,与晚期结患儿在抽搐后即陷入昏迷不同。③昏迷较少见。④颅压高症状征不相平。⑤液改变甚少或轻微。⑥结素试验阴性,部正常。为确诊脑瘤应及时作CT扫描以协助诊断。

典型的结诊断比较容易,但有些不典型的,则诊断较难。不典型结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婴幼儿起病急,进展较快,有时可以惊厥为第1症状。②早期出现实质损害症状,表现为舞蹈症或精神障碍。③早期出现管损害,表现为肢体瘫痪者。④同时结核时,可似表现。⑤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极端严重,可将膜炎症状及体征掩盖而不易识。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膜炎时,常表现为顿挫型。对于以上各种不典型垢情况,诊断需特谨慎,防止误诊。 

皮肤粟粒疹的发现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眼底检查对诊断亦有帮助。眼膜上发现结核结X线中见到粟粒型结核有同等的价值。

检查

X线检查:部有结核病变者约为42~92%,其中属于粟粒型结核者占44%左右。胸正常者,不能否定结

液检查:

(1)常规检查:液压力增高。

(2)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3)免疫球蛋白测定

(4)乳酸盐及乳酸氢酶测定,溶菌酶指数测定以及液抗结核抗体检查。

治疗

1、一般疗法必须严格执下列各项措施:①切断与放性结核病人的接触。②严格卧床休息,养必须丰富。③细护理。改变患儿体位。细护理眼睛、粘膜及皮肤,预防皮肤褥疮。耐喂养,保入量。昏迷患儿应用饲法。④最好住院治疗,只在条件不许可时才可考虑门诊治疗,但应加强随访及督促坚持治疗。

2、抗结核药物疗法治疗原则为早期和彻底治疗(不间断治疗和长期治疗)。前多采用SM、INH、RFP和PZA并治疗。其中INH为最要的药物,整个疗程自始至终应用。疗程1~1.5年,或液正常后不少于半年。

3、激素疗法治疗原则为必须与有效之抗结核药物同时应用,量和疗程要适中,在需要应用的病例越早用越好。由于激素有抗炎症、抗过敏、抗毒和抗纤维性变的作用,可使中毒症状膜刺激症状迅速消失,降低颅压及减轻和防止积水的发生故为配抗结核药物的有效助疗法。激素膜炎型效果最好,如患儿已至膜炎型、极晚期或已发生蛛网膜下腔梗阻以及并结核廇时,激素的效果即不显著。

激素量要适中,强的松(prednisone)或强的松龙(prednisolone)1.5~2mg/(kg·d),最大量不超过45mg/d;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比强的松强5倍,故量为其1/5;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在急性期可静滴1疗程1~2周,量5mg/(kg·d);于激素减量过程中可配上腺皮腩激素(ACTH)为每天12.5~25U注射。激素于用药4~6周后缓慢减量,据病情在2~3月减完。

在已有环梗阻或有发生梗阻趋势之患儿,可鞘注射激素,介对制种类、注入量及必要的稀释等问题要特谨慎。

4、对积水的治疗在小儿结抗菌药物治疗中,积水的控制常为治疗中首要的问题。在病程的1~2周即可从临床上诊断出积水,可CT检查、侧脑室穿刺及实。对积水的治疗除常规使用治疗激素外,可采取以下措施。

(1)侧脑室流:适用于急性积水用其他降颅压措施无效,或疑有脑疝成时。持续流时间1~3周,一般作1~2次即可控制,流量每天可达50~200ml。流时应注意固定好侧脑室穿刺针,以免损伤组织,并常观察液压力,防止压力过低。特注意防止继发感染

(2)高渗液的应用:其作用原理为当静快速滴入高渗液后,由于液之间渗透压之差而产生降颅压作用。适用于抢救脑疝患儿有严重水肿者,以及3岁以上患儿使用侧脑室流有一定困难者。常用的高渗液有30%尿素、20%醇、25%山梨醇、50%甘油糖浆服,1~1.5gmg/(kg·d),于30分钟快速静注入,必要时可吴2~3次。

(3)氮酰胺:为碳酸酐酶抑制,可能由于抑制脑室丛中碳酸酐酶之作用,从而使液生成减少,降低颅压。作用较慢。量为20~40mg/(kg·d),分2~3次服,疗程宜长,可数周至半年。配脑室流或高渗液静点治疗之前后应用,以弥补二者不能长期应用之不足。对慢性积水其他降压措施不易坚持时,更为适用。其副作用在较小婴儿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必要时可同时服用碳酸氢钠以资预防。少见的副作用有血尿腹痛,停药后很快恢复,最严重的副作用是无尿急性功能衰竭。

(4)分流手术,如果由于膜粘连梗阻致发生梗阻性积水时,以上疗法均难以奏效,长期应用侧脑室流只直到对症治疗的作用,而且难以长期坚持,此时在抗结核药物治疗,炎症基本控制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脑室池分流术。

5、对症治疗高热及惊厥不止时可用冬眠Ⅱ号或其他镇静。为了改善神经系统代谢过程可用谷氨酸、复维生素B、维生素B12及大量维生素C等。对养不良小儿或恢复极慢者可小量(25~50ml)多次输

鉴别

有明显的膜刺激征出现以前应与一般非神经疾患相鉴,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消化不良、蛔虫病、伤寒、手足搐搦症等,此时做椎穿刺检查液即可明确诊断。在出现膜刺激症状及体征后,甚至在液检查后仍需与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相鉴

1、化脓性膜炎其中最易混淆者为嗜流感杆菌膜炎,因其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液细胞数有时不甚高。其次为膜炎双球菌膜炎及肺炎双球菌膜炎。鉴除结核接触史、结素反应及部X线检查可助诊断外,重要的还是液检查,在细胞数高于1000×106/L(1000/mm3),且分类中以中性多核粒细胞占多数时,自应考虑化脓性膜炎;但更重要的是细菌检查。

2、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要是病毒性炎,病毒性炎及病毒性脊髓炎均可与结混淆,其中发的病毒炎比流性者更需要加以鉴

各种病毒性膜炎之诊断要点为:①常有特定之流。②各有其特殊的全身表现,如肠道病毒可伴腹泻、皮疹或炎③液改变除细胞数及分类与结不易鉴外,生化改变则不相同,病毒性膜炎液糖及氯化物正常或稍高,蛋白增高不明显,多低于1G/L(100mg/dl)。④各种病毒性炎或膜炎有其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法,如检查及病毒分离等。

轻型病毒炎和早期结比较困难,处理原则是:①先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同时进各项检查,如结素试验、X线等以协助诊断。②不用激素治疗,如短期液恢复正常则多为病毒炎而非结。③鞘不注射任何药物,以免液成分改变增加鉴诊断之困难。

3、新型隐球菌炎其临床表现、慢性病程及液改变可酷似结,但病程更长,可伴自发缓解。慢性进性颅压高症状比较突出,与膜炎其他表现不平。本病在小儿较少见,故易误诊为结。确诊靠液涂,用汁染色黑地映光法可见、具有厚荚膜折光之隐球菌孢子,沙保培养基上可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4、脓肿脓肿患儿多有中耳炎或头部外伤史,有时继发于脓毒血症。常伴先天性心脏病。脓肿患儿除膜炎及颅压高症状外,往往有局灶性征。液改变在未继发化脓性膜炎时,细胞数可从正常到数百,多数为淋巴细胞,糖及氯化物多正常,蛋白正常或增高。鉴诊断困难时可借助于超声波、电图、CT及管造影等检查。

5、脑瘤与结不同处为:①较少发热。②抽搐较少见,即使有抽搐也多是抽后志清楚,与晚期结患儿在抽搐后即陷入昏迷不同。③昏迷较少见。④颅压高症状征不相平。⑤液改变甚少或轻微。⑥结素试验阴性,部正常。为确诊脑瘤应及时作CT扫描以协助诊断。

典型的结诊断比较容易,但不些不典型的,则诊断较难。不典型结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婴幼儿起病急,进展较快,有时可以惊厥为第1症状。②早期出现实质损害症状,表现为舞蹈症或精神障碍。③早期出现管损害,表现为肢体瘫痪者。④同时结核时,可似表现。⑤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极端严重,可将膜炎症状及体征掩盖而不易识。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膜炎时,常表现为顿挫型。对于以上各种不典型的情况,诊断需特谨慎,防止误诊。

预防

要见于1~5岁小儿。北京儿童医院1964~1977年收治的1180例结患儿中,3岁以者占56.7%而其中约半数(48.5%)为1岁以下婴儿。以春冬发病较多。麻疹百日咳常为结发病的诱因。头部外伤、手术及过劳等都可为偶见之诱因。

预防结最基本的办法是防止小儿受到结核感染,有效措施如下:

1、必须做好BCG初种及复种工作明,有效的BCG接种可防止或减少结的发生。

2、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传染源早期发现成人结核病患者,尤其在和小儿密切接触的人员中如父母、托儿所的保育员及幼儿园和小里的教师,做好防痨工作,加强成人结核的管理和治疗。

3、提高小锗机体抵抗力正确的喂养,理的生活制度和坚持计划免疫以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减少急性传染病。

4、早期发现及彻底治疗小儿原发性结核病早期及彻底治愈小儿原发性结核病,可大减少结的发生。 

凡临床症状消失,液正常,疗程结束后2年无复发者,可认为治愈,但仍应继续观察,直到停止治疗后5年。 

病情的影响因素:

1、原发耐药菌株感染小儿结的原发耐药已成9为临床治疗上的难题,严重影响了结的预后,增加了病死率。

2、治疗早晚治疗越晚病死率越高,979例患儿中,早期病例无死亡,中期患儿病死率3.3%,晚期患儿病死率24.9%。

3、年龄患儿年龄越小,膜炎发展越快,越严重,因此病死率也越高。同样严重程度,3岁以下婴细儿较3岁以上者预后为差。

4、病型实质受损严重者预后差,浆液型病死率为零;膜炎型为6.4%;炎型为21.5%,占所有死亡病例的78.2%。

5、有无积水这也与病期早晚有并积水患儿比未积水者病死率远远为高,各占20%和3.9%,有些患儿可在治疗过程中抗结核药物尚未完全发挥作用就死于脑疝

6、初冶或复治复治病例包括复发或恶化者,预后较差。

7、治疗法在量不足及法不当时,预后原应较好的早期、中期患儿病程可变为迁延或慢性,发生蛛网膜下腔广泛粘连以致病程迁延出现积水或脊髓障碍,或病程迁延出现积水或脊髓障碍,或病程迁延出现管病变和梗塞,造成不可逆病变,导致后遗症或终至死亡。

复发多发生在疗程结束后2年,也偶可在3~5年发生。复发大多数为1次,偶可多次。复发病例如能及早发现,立即治疗,仍可完全治愈。但有些复发病例疗效不如初治病例,效果较差。

并发症

并发症最常见的为积水、实质损害、及颅神经障碍等。前3种常为结的死亡原因。其临床表现为积水、去大脑强硬、肢体瘫痪癫痫、失明、失语等。严重后遗症包括积水、肢体瘫痪、失明、智力低下、尿崩症及癫痫等。据我们对203例治愈患儿分析,有轻度后遗者占11.8%,有严重后遗症者占34%。在后遗症小儿中,晚期患者约占2/3,而早期者甚少。

疗效评价

1.治愈 (1)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无后遗症。 (2)液正常。 (3)X线摄部病变已吸收。 2.好转 (1)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显著改善,或留有不同程度智力及神经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2)液接近正常或好转。 3.未愈 (1)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积水等并发症。 (2)液异常。

专家提示

结核性膜炎是结核病中最为严重的病型,其死亡率高(如果未予抗结核治疗,病死率达100%),中、晚期病儿容易导致积水、瘫痪、智力低下等后遗症。由于该病可以预防,并且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则疗效较好。因此,应注意以下几点:(1)出生后即进卡介苗预防接种 ,3岁、7岁、12岁时复种。(2)避免与放性结核病人接触。(3)早期及彻底治愈小儿原发性结核病。(4)一旦发现孩子有午后低热、多汗及性情改变、食欲减退消瘦、易吐或头痛等,有可能为该病的早期表现,应尽早到医院检查,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5)如确诊为本病,要配 医生 有规律、彻底地进抗结核治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