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多见于早产儿,也可以发生在足月儿。病变常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单纯疱疹病毒为双DNA病毒,可分为两型,Ⅰ型周、齿部皮肤黏膜疱疹;Ⅱ型生殖器疱疹。新生HSV感染多由Ⅱ型,偶由Ⅰ型所致。HSV具有能长期潜伏、反复发作及嗜神经组织的特点。中文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英文:herpessimplexviralinfectionofnewborn大多数新生儿......
目录

概述

中文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英文:herpessimplexviralinfectionofnewborn

病因

大多数新生儿是在产时产道或临产前数天被感染;少数可胎盘或生后感染。母亲感染多数无症状,仅在产道分泌物中排病毒。部分产妇既往有生殖器单纯疱疹复发史。母亲既往已有HSV感染潜伏,孕期可激活复发。原发感染孕妇产道病毒滴度高,排毒时间长,母婴传播率较高,婴儿病情较严重;复发感染产道病毒滴度较低,持续时间短,母中具有的中和抗体可通过胎盘,使婴儿获得一定免疫,故母婴传播率低。母亲被感染并有胎膜早破者,感染机会增加。生后婴儿可通过与母亲或护理人员的密切接触受染,常为HSVⅠ型感染。

新生儿可在产前、产时及产后被感染,孕早期感染可致自然流产,或发育障碍、先天畸;中期感染可致死产;产时感染为胎儿产道时,头皮、眼、皮肤、脐带和呼吸道直接接触而被感染;生后感染为接触病毒携带者所致。

症状

感染HSV可在出生时即有皮肤疱疹结痂。也可表现小眼球角膜结膜炎网膜膜炎、小头畸积水、钙化肿大等表现。母亲胎膜早破时间较长者,可因其HSVⅡ型生殖器感染,病毒上使胎儿发生宫感染,一般中枢神经不受累,仅有皮肤或眼病变,预后良好。

多数新生儿均为产时或产后不久被感染,出生时无异常,多在生后5~10天发病,临床可表现为全身播及局部病变两类:

1.全身播

发病多在第1周末。由病毒血症发展为多脏器广泛受累,可累及皮肤、、中枢神经上腺、心脏等。临床症状新生儿血症相似,可表现为发热、苍白、呼吸窘迫或暂停、惊厥、嗜睡、烦躁、高红素血症休克及DIC等。多数病例皮肤可见成簇疱疹,可发生在先部位,疱疹基底呈红色,边缘清,直径1~3mm,偶可发展为大疱,直径>1cm。也有部分患儿整个病程均无疱疹,使本病诊断发生困难。此型病例预后差,病死率更高,存活者都留有神经系统等后遗症。

2.局限型

多在生后第2周发病。可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1)病变局限于皮肤、眼及黏膜如未能及时采用抗病毒治疗,也可发展为全身播型。眼病变表现为角膜结膜炎晚发网膜膜炎,伴或不伴小眼球内障。可起有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

(2)炎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晚,罕见并发病毒血症,少数病例有皮肤黏膜疱疹。病儿中多具有来自母体HSV中和抗体及抗体依赖细胞的细胞毒抗体,病毒可能沿神经而不是通过病毒血症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发热、嗜睡、烦躁、尖叫、昏迷惊厥,前隆起等。

(3)肺炎HSV可起单纯肺炎或播型伴肺炎,表现为呼吸窘迫,可迅速发展为呼吸衰竭

检查

1.可从组织液中分离和培养出病毒,如疱疹液、鼻咽、眼结膜、呼吸道分泌、液、尿及粪等。

2.采用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染色,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

3.HSV抗原或DNA检测,如聚酶链反应(PCR)可快速诊断。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HSV两型间有交叉免疫反应。

4.功能及总直红素检测以确定肝脏损害。

5.液常规和生化,以及电图和CT以确定组织病变。

6.部X线多表现为间质性或网状颗粒状病变。

7.B超声、CT或电图常显示颞局灶病变。

诊断

1.有母亲感染的据。

2.有皮肤黏膜的皮疹和上述临床表现。

3.常规可发现中性粒细胞呈左移,可减少,常有免疫球蛋白G降低。

4.神经系统受累者,液可有蛋白增多,淋巴细胞数增多或无改变。

5.确诊HSV感染需进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检查。

鉴别

本症须和血症相鉴和TORCH综征相鉴

治疗

1.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有细菌感染者可采用抗生素治疗。

2.补充液体,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以及对症治疗。

3.抗病毒治疗,可选用阿昔洛韦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