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
病因
发病机制
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发病机制有待探讨,据Larsen报道,患者黄斑区锥体的形态有改变,整个视网膜的锥体总数无异常,Harrison对一死亡患者进行的视网膜组织学观察,发现其视网膜的外核层薄,锥体数减少,黄斑区中心窝处的锥体数更少,还有人认为本病并非锥体数或形态的异常,而为锥体内视色素的异常,也有人认为本病只有杆体细胞或虽有锥体细胞存在却无功能,这些学说尚缺乏确切资料,约半数患者有家族史,多数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部分为性联遗传。
预防
有遗传背景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并发症
诊断方法
症状
常见症状:畏光、 视力视野改变、 眼球震颤、 对红绿颜色分辨不清、 昼盲
1.视力
在一般照明下,视力多在0.1左右,约相当杆体的视功能水平,昼盲为其主要表现,在高照明下视力降低,在低照明下,部分患者视力可略提高。
2.色觉
因锥体功能不良,故表现色觉障碍,仅有低劣辨色功能,更多的是完全不能分辨颜色,视物均呈不同亮度的灰色。
3.畏光
本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畏光症状,常有明室及户外畏光,表现为频繁眨眼,低头用双手遮光的姿态,在暗室内或夜间可以如常人一样睁眼视物,Muller在 1923年就提出畏光的原因可能是杆体细胞功能状态所致,当锥体与杆体功能同时存在时,杆体的功能可被抑制,当锥体功能不良时,杆体功能就单独存在,此时畏光症状就表现明显。
因患者锥体功能不良或有中心暗点,缺乏固视能力,为寻找最佳视线或避免强光刺激而形成眼球震颤,如锥体尚有部分功能存在或假黄斑形成时,眼球震颤可以很轻或消失,眼球震颤往往是本病征最早出现的体征,一般为水平震颤,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
5.眼底
多数患者有视网膜黄斑区的改变,如中心窝反光消失,视网膜血管变细或视盘颞侧色淡。
6.视野
周边视野一般正常,有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中心暗点。
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异表现。
1.视网膜电图 本病患者可有明视视网膜电图消失,但暗视视网膜电图一般正常。
2.视觉诱发电位 文献报道本病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的初期反应消失或延迟。
3.暗适应曲线 初期曲线(锥体功能)多有改变,最终阈值(杆体功能)光多属正常,患者的暗适应较常人敏捷。
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做出诊断。
鉴别
1.静止性锥体功能不良
病变为先天性,不发展。
2.进行性锥体功能不良
为后天性,选择性,进行性锥体功能不良,多数学者认为第二类可能为一新型的遗传性视网膜功能不全,亦有人称之为进行性锥体退行变性或进行性锥体营养不良,其临床表现与第一类基本相同,但有较好的固视能力,多无眼球震颤,既往视力和色觉功能正常,病变呈进行性。
治疗
预后
视力障碍和缺陷终生存在,但无危及生命之处。
护理
饮食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