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锥体功能不良综合征

锥体功能不良综征(cone dysfunction syndrome)亦称先天性全色盲(congenital achromatopsia),是一种以先天性色盲弱视、羞明,眼球震颤为特点的综合病征,婴儿期往往被忽视,多在幼儿期被家长觉察,临床上又常易误诊为神经萎缩,黄斑变性、先天性眼球震颤弱视和癔症等疾患,亦有生后数月即发现眼球震颤畏光。锥体功能不良综病因未明。锥体功能不良综征发病机......
目录

病因

锥体功能不良综病因未明。

发病机制

锥体功能不良综征发病机制有待探讨,据Larsen报道,患者黄斑区锥体的态有改变,整个网膜的锥体总数无异常,Harrison对一死亡患者进网膜组织观察,发现其网膜的外核层薄,锥体数减少,黄斑区中窝处的锥体数更少,还有人认为本病并非锥体数或态的异常,而为锥体视色素的异常,也有人认为本病只有杆体细胞或虽有锥体细胞存在却无功能,这些说尚缺乏确切资料,约半数患者有家族史,多数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部分为性联遗传。

预防

有遗传景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并发症

运动障碍疾病

因视力差、色觉障碍,而造成动困难。

并发症: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明显,某些运动障碍疾病同时伴有智能障碍和(或)精神为障碍。

诊断方法

症状

常见症状畏光视力视野改变眼球震颤、 对红绿色分辨不清、 昼盲

1.视力

在一般照明下,视力多在0.1左右,约相当杆体的视功能水平,昼盲为其要表现,在高照明下视力降低,在低照明下,部分患者视力可略提高。

2.色觉

因锥体功能不良,故表现色觉障碍,仅有低劣辨色功能,更多的是完全不能分辨色,视物均呈不同亮度的灰色

3.畏光

本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畏光症状,常有明室及户外畏光,表现为频繁眨眼,低头用双手遮光的姿态,在暗室或夜间可以如常人一样睁眼视物,Muller在 1923年就提出畏光的原因可能是杆体细胞功能状态所致,当锥体与杆体功能同时存在时,杆体的功能可被抑制,当锥体功能不良时,杆体功能就单独存在,此时畏光症状就表现明显。

4.眼球震颤

因患者锥体功能不良或有中暗点,缺乏固视能力,为找最佳视线或避免强光刺激而眼球震颤,如锥体尚有部分功能存在或假黄斑成时,眼球震颤可以很轻或消失,眼球震颤往往是本病征最早出现的体征,一般为水平震颤,可随年龄增长而减轻。

5.眼底

多数患者有网膜黄斑区的改变,如中窝反光消失,网膜管变细或视盘颞侧色淡。

6.视野

周边视野一般正常,有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中暗点。

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无特异表现。

1.网膜电图 本病患者可有明视网膜电图消失,但暗视网膜电图一般正常。

2.视觉诱发电位 文献报道本病患者视觉诱发电位的初期反应消失或延迟。

3.暗适应线 初期线(锥体功能)多有改变,最终阈值(杆体功能)光多属正常,患者的暗适应较常人敏捷。

诊断鉴

诊断

据临床表现可以做出诊断。

从病情是否发展,本综征可以分成两类,鉴如下:

1.静止性锥体功能不良

病变为先天性,不发展。

2.进性锥体功能不良

为后天性,选择性,进性锥体功能不良,多数者认为第二类可能为一新型的遗传性网膜功能不全,亦有人称之为进性锥体退变性或进性锥体养不良,其临床表现与第一类基本相同,但有较好的固视能力,多无眼球震颤,既往视力和色觉功能正常,病变呈进性。

治疗

锥体功能不良综征为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故无有效治疗法,戴用有色眼镜减轻强光刺激,除可减轻畏光症状外,部分患者尚可稍微提高视力。  

预后

视力障碍和缺陷终生存在,但无危及生命之处。

护理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饮食保健

1、饮食宜清淡为,注意卫生,理搭配膳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平时生活中坚持吃低脂肪食品,多吃些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等,维生素C可增加管弹性,保护管。

2、患者一定要很好配医生积极治疗,认真休息,理调饮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狼尾巴花

下一篇 狼喉靥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