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是指由伤寒伤寒以外的沙门菌感染起的急性传染病,亦称非伤寒沙门菌感染(nontyphoidal salmonellosis)。多侵犯2岁以多病体弱的婴儿,尤其是新生儿。我国的发病高峰为5~7月。该病特点是病情重,并症多,病死率高。1885年Salmon和Smith首次发现猪霍乱沙门菌,从此揭了研究沙门菌的序幕。沙门菌是人畜共患菌型繁多的肠道致病菌。据WHO沙门菌中19......
目录

简介

1885年Salmon和Smith首次发现猪霍乱沙门菌,从此揭了研究沙门菌的序幕。沙门菌是人畜共患菌型繁多的肠道致病菌。据WHO沙门菌中1983年发表,沙门菌共有2187个清型。前我国至少有255个清型。除伤寒伤寒外以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及婴儿沙门菌最为常见。

病因

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是指伤寒伤寒以外的沙门菌感染,以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及婴儿沙门菌最为常见。沙门菌是人畜共患菌型繁多的肠道致病菌。

症状

1.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者如食物中毒,仅数小时,但多数为1~3天。

2.临床分型:临床可分为急性肠炎型、血症型(伤寒型)与局部感染型。另有健康带菌者。

(1)急性肠炎食物中毒型:此型约占80%。以肠炎沙门菌和伤寒沙门菌为要病原。因吃了被这类细菌污染的食物而得病,如食物中已不含活菌只有其所产生的大量毒素,临床表现为急性食物中毒症状。潜伏期只有几小时,起病急,病程短只有1~2天。如食物中含活菌多而毒素少,则潜伏期可长达2~3天。起病较缓,病程可长到1周以上。症状呕吐腹泻,年长儿诉腹痛,伴高热。腹泻多表现顽固、难治。每天大便6~15次。粪便性质多样化,常常先为水稀便然后成黏液、便或水样便,均有腥臭味。病儿多伴有脱水、酸中毒。由于新生儿对水和电解质代谢调功能欠完善,故易发生低钠血症腹胀较常见,病重时可发生麻痹肠梗阻,也可伴有增大,咳嗽啰音,充性皮疹,黄疸,严重者发生坏死性小肠炎并发肠穿孔

(2)血症型(伤寒型):中毒症状重,热度高,热程长,此型约占4%~25%。表现精神萎靡,嗜睡,惊厥昏迷,充性皮疹多见。此型可单独发生,也可与肠型并发,称混型。此型易休克DIC与水肿

(3)局部感染型:婴儿多见。

膜炎:约占13%,其中多发生在2岁以下。发病最高是在3个月以下。亦可发生脑室膜炎。新生儿较多发生膜炎的原因可能与产伤有。此种膜炎常,病死率高达50%以上,约18%愈后发生后遗症。

②局部蜂窝组织炎:表现不明原因发热,哭闹不安,然后出现皮肤软组织局部红、肿、热、痛,最后脓肿脓肿流以后很快愈,脓液可培养出沙门菌。

脐炎:脐部分泌物培养出伤寒沙门菌。

④可并发心包炎或泌尿系感染

部感染:有些病儿就是以部感染入院,以后出现腹泻。伴咳嗽者达20%~50%,部常可闻啰音,可表现为气管炎或气管肺炎要依赖于流史,如家属中、同病室有沙门菌感染患者;进食可疑污染食物、同食者在短期集体发病;食品往往是未熟的家畜、家禽的肉类和蛋品,或受此类食物污染的其他食物。临床表现为进食可疑食品后1~2天突然发生急性肠炎症状,初起腹痛恶心呕吐,继而腹泻,伴畏寒寒战发热达38~40℃。大便初呈稀烂便,后变为黄色水样、臭味重,量多较少带脓。也可表现为伤寒症状血症或局部化脓性感染。实验室检查中要依赖于病原检查,从呕吐物、粪便、可疑食物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伤寒型、血症型患者可以从液中培养分离到病原菌。采用ELISA试验检测沙门菌特异性抗原,具有特异性、敏感性高的优点。

饮食

(1)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牛奶等。

(2)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为宜。

(3)保水分的供给,可多酸性果汁如山楂汁、猕猴汁、红枣汁、鲜橙汁、西瓜汁等以促进液分泌,增进食欲。

预防

伤寒肠道传染病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必须采取严密的消毒、隔离等预防措施。

1.有疫情观念:首先要有疫情观念,保持高度警惕性。

2.严密隔离措施:对疑似病例立即采取严密隔离,隔离室医护人员最好有专人负责。穿隔离衣、鞋,检查完1个病人之后用流动水洗手,或用2permil;过氧乙酸或84液洗手。非隔离室人员进出必须遵守消毒隔离规则。所有用过的物品未消毒处理不得拿出。

治疗

1.支持疗法

十分重要,首先要做好液体疗法。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病重者给输浆或新鲜。病程迁延者可应用静养。

2.腹胀

肠减压,肛管。可应用酚妥拉明,加于小壶静点滴。

3.(DIC)

病重者常并DIC,应及时应用山莨菪碱(654-2)改善微环,低分子右旋醣酐减少液黏滞度,静滴注或静输注。

4.如休克水肿

要及时采取相应治疗。

5.婴儿及免疫功能不全者

应及时发现血症及局部感染并予以治疗。应特强调母乳喂养,切忌滥用抗生素

6.抗生素治疗

前认为喹诺酮类药及三代头孢菌素对沙门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液中也可达有效浓度。首选药物是喹诺酮类药,如诺氟沙星。如患儿抗药,则改用环丙沙星服或静滴注。对于重症血症及肠道外感染如膜炎等,最好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氨噻肟(即头孢噻肟钠)或头孢松(头孢三嗪)等,静滴注。对体弱患儿和肠道外感染者,均应适当加大量并延长疗程,不短于两周。

7.外科流治疗

骨髓炎、脓胸关节炎、蜂窝组织炎等炎症,除抗菌药外,应同时行外科流治疗。

检查

1.

外周白细胞总数大多在1万~2万,血症型较高,大于3万且可见中毒颗粒。确诊要依据细菌培养。

2.伤寒沙门菌培养

必须要用增菌法,对粪便、脓液、液及环境中物品用盐水棉拭子涂抹的标本放在硒酸钠增菌液37℃孵箱增菌18小时,然后接种于SS培养基。培养最好取5~10ml,不加抗凝,直接放入葡萄糖肉汤或葡萄糖肉汤加盐培养培养,培养温度以42~43℃为适宜。

3.快速诊断

采用菌体免疫膨胀试验。细菌在抗清与杆菌肽的联作用下用1%酸性亚甲蓝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菌体明显膨胀。以此建立快速诊断,相性符率达75%。

4.清抗体测定

双份清抗体滴度≥4倍增长,或单份≥1:80有诊断意义。

诊断鉴别

1.肠炎型的鉴诊断

(1)金黄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潜伏期短,约1~6h。恶心呕吐明显,多无发热腹泻黄色水样便,恶臭,每次量较少,可有里急后重感。大便和剩余食物细菌培养可有金黄葡萄球菌生长

(2)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潜伏期6~12h,病初腹痛发热畏寒,继之出现腹泻呕吐。大便为黄色水样或水样,有较多黏液与脓,腥臭味,每天数次,量多,有里急后重感染,易致失水。大便及剩余食物可培养出病原菌。沿海地区较常见,有进食海产品和腌品史。

(3)大肠埃希杆菌食物中毒:潜伏期2~20h,初起出现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后出现腹泻,少有呕吐者。大使多呈黄色水样,可带有黏液和脓,有恶臭,量多,多无里急后重感。重症者可致失水。大便和剩余食物可培养出病原菌

(4)杆菌食物中毒:潜伏期4~12h,由摩杆菌(proteusmorganii)起者可长达19~45h。初起出现腹痛恶寒发热,后出现呕吐腹泻,大便为黄色水样,量多,多无里急后重感,可致失水。大便和剩余食物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

(5)霍乱:潜伏期1~3h,典型者先泻后吐,吐泻物为米泔水样,失水明显。由O1群所致者一般无发热腹痛;由非O1群所致者常有发热腹痛。常可发生血症导致肠道外损害。吐泻物常可培养出病原菌

(6)化毒物和生物毒物性肠炎:化毒物如砷、、有机磷等,生物毒物如毒蕈等起的肠炎可问及相应的病史,潜伏期更短,一般不发热。除肠炎症状外,还可有神经系统的损害。吐泻物及食物可检出毒物。

(7)其他:本病还需与病毒性肠炎肠炎、耶菌肠炎相鉴

2.伤寒型和血症型的鉴诊断

(1)伤寒伤寒发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可有相对缓脉玫瑰疹以及肠穿孔等并发症。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则罕见或缺如。肥达反应及、大便、骨髓培养等结果可作鉴

(2)血症:常可找到原发病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多升高,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3.局部化脓感染型的鉴诊断

与其他细菌起的局部化脓感染,临床表现相似不易鉴,惟一可靠的法是作局部病灶的脓液培养出病原菌

并发症

多伴有脱水、酸中毒,易发生低钠血症麻痹肠梗阻增大,严重者发生坏死性小肠炎,并发肠穿孔惊厥休克,发生DIC,水肿膜炎,常心包炎或泌尿系感染气管炎或气管肺炎。颅病变愈后可发生后遗症。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