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病因
发病机制
有一种假说,本综合征为全身性间叶组织原发性病变所引起的母斑病变,所见各种上皮性病变亦起自异常结缔组织的诱导,此说有待研究,Fitzpatrick提出本病征可能与染色体畸变有关,但未被证实,刘希贤等对部分病例进行GTG显带核型分析,未发现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SCE频率检测结果有极显著差异,SCE显著增高者都有多发性囊肿或肿瘤,也有认为本病经显性常染色体遗传,其外显率可高达95%,本综合征累及多种器官,为基因多效应结果。
临床表现
1.皮肤改变
为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在暴露或非暴露区,皮肤出现多发性痣样基底细胞癌或皮肤多发性良性囊肿和肿瘤,如上皮囊肿,脂肪瘤,纤维瘤等。
2.足跖和手掌皮肤角化不良
足跖和手掌皮肤出现角化不良性小窝,常见于儿童和青春期,因皮肤角质缺损,毛细血管扩张,故呈红色,加压变白,其原因是表皮基底细胞分化为棘细胞,角质形成过程中的酶功能缺陷所致。
以下颌骨多见,这是X线检查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4.骨骼系统异常
包括肋骨分叉,掌和拇指骨末节缩短,脊柱后凸,侧凸或骨性结合等。
5.其他
可有先天性脑积水,硬脑膜钙化,隐睾,先天性失明,脉络膜裂和视神经缺陷等。
本病征患者对辐射诱发癌变特别敏感,有的患者在辐射治疗6个月~3年内,在照射区域发生多处基底细胞癌,紫外线照射24h后,诱发的SCE频率比正常人增高,可能是患者细胞对致癌剂引起的DNA损伤缺乏正常的修复能力之故。因此,对本病患者进行诊治时应尽量避免X线或紫外线照射,以减少诱发癌变。
本综合征的特点为儿童期至成人期均可发生的多发基底细胞癌,见于包括不暴露于阳光的皮肤,家中数代人均有相似皮肤肿瘤患者。本病发生率虽未确定,但在基底细胞癌病人中约占0、5%。在一般群体的家庭中,当只有一人患病或仅患有皮肤囊肿或颌骨囊肿时,往往对本病的诊断有所忽视。再则大多数病例在幼年或青少年期已发病,9岁即有某些临床表现,而至几十年后才诊为本病。这不仅基底细胞瘤已恶变,而且留下了带有遗传病的后代。因此,必须开展遗传咨询,作为儿科医生更应尽量在儿童期予以早期诊断,采取相应措施。
检查
1.常规检查
血,尿,便常规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皮肤病变活检可见基底细胞癌,囊肿,脂肪瘤,纤维瘤等改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多发性颌骨囊肿,可发现肋骨分叉,脊柱后凸,侧凸或骨性结合,硬脑膜钙化等,CT检查可见脑积水,B超可发现隐睾等。
鉴别
本综合征的特点为儿童期至成人期均可发生的多发基底细胞癌,见于包括不暴露于阳光的皮肤,家中数代人均有相似皮肤肿瘤患者,本病发生率虽未确定,但在基底细胞癌病人中约占0.5%,在一般群体的家庭中,当只有一人患病或仅患有皮肤囊肿或颌骨囊肿时,往往对本病的诊断有所忽视,再则大多数病例在幼年或青少年期已发病,刘希贤的病例,大多在9岁即有某些临床表现,而至几十年后才诊为本病,这不仅基底细胞瘤已恶变,而且留下了带有遗传病的后代,因此,必须开展遗 传咨询,作为儿科医生更应尽量在儿童期予以早期诊断,采取相应措施。
诊断
并发症
治疗
1.治疗用药
由于本病征大多有一缓慢的良性过程,常不需要根治治疗。高频电疗与刮除术常可较满意的治疗皮肤病变,必要时可行手术切除痣。由于对辐射诱发癌变特别敏感,故放疗仅偶尔进行。液氮冷冻治疗对早期病损效果尤佳。
2.对症治疗
给予患儿颌骨囊肿病变彻底的刮治术,并对囊腔骨壁进行石碳酸烧灼。若为多发性囊肿,范围较大的话,一次手术创伤性大,不易恢复,故手术可以分为多次进行。首先,对骨质破坏较小、影响患儿面型的病变部位实施囊肿刮治术,术中可见囊腔内大量角化物质。其次,对于上颌骨囊肿已经累及上颌窦的患儿,术中一并行上颌窦根治术。
预后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