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疳
病因
若乳食无度,或恣食肥甘生冷,或零食、偏食等,都可使积滞成脾疳,即所谓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此谓大过而致疳者;另则是营养供给不足所致,缺乏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长期吐泻、慢性痢疾、结核病、寄生虫病等,机体对营养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和慢性消耗,亦可导致脾疳,脾伤则不运,气血津液无以资生,精微无从运化以濡养五脏、四肢百骸、筋肉、皮毛,则肤色无华,毛发枯槁,形体羸瘦,头大颈细,腹大青筋,神呆困倦。
症状
主要症状有面色萎黄、腹大如鼓、腹皮青筋暴露、呕逆、不思饮食、喜吃泥土,烦渴引饮、水榖不消、泻下酸臭、咳嗽喘促、胸膈壅满、口鼻干燥、目生白膜、喜暗畏光、唇赤发焦、四肢乏力等。和微量元素锌、铁等缺乏症状类似,可见于缺铁性贫血、锌缺乏等。
饮食
预防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特殊性仅为50%~70%。血片中可见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大小不一。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分类正常。血小板计数在有出血者常偏高,在婴儿及儿童中多偏低。
2.骨髓象:骨髓检查不一定需要,除非是需要与其他疾患的贫血相鉴别时。骨髓涂片表现增生活跃,幼红细胞明显增生。早幼红及中幼红细胞比例增高,染色质颗粒致密,细胞质少,血红蛋白形成差。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正常。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3.生化检查
(1)血清铁测定:血清铁降低。64.44mol/L(360g/dl),故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由于血清铁的测定波动大,影响因素较多,在判断结果时,应结合临床考虑。在妇女月经前2~3天、妊娠的后3个月,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均会降低,但不一定表示缺铁。
(2)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铁蛋白低于14g/L。但在伴有炎症、肿瘤及感染时可以增高,应结合临床或骨髓铁染色加以判断。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红系细胞内及细胞外铁染色均减少或缺如。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FEP增高表示血红素合成有障碍,用它反映缺铁的存在,是较为敏感的方法。但在非缺铁的情况如铅中毒及铁粒幼细胞贫血时,FEP亦会增高。应结合临床及其他生化检查考虑。
(4)红细胞铁蛋白测定:用放射免疫法或酶联免疫法可以测定红细胞碱性铁蛋白,可反映体内铁贮存的状况,如6.5g/红细胞,表示铁缺乏。此结果与血清铁蛋白相平行,受炎症、肿瘤及肝病的影响较小是其优点。但操作较复杂,尚不能作为常规使用。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MCV80fl,MCH26pg,MCHC0.31;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运铁蛋白饱和度0.15。血清铁蛋白14mg/L。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为明确贫血的病因或原发病,尚需进行:多次大便潜血、尿常规检查,必要时还应进一步查肝肾功能,胃肠X线检查、胃镜检查及相应的生化、免疫学检查等。
辨证施治
诊断鉴别
鉴别诊断
心疳:由于乳食失调,心经郁热所致。主要症状有身热、颊赤面黄、口舌生疮、胸膈烦闷、口渴饮冷、下痢脓血、盗汗、磨牙、易惊等。
肝疳:由于乳食失调,肝经受热所致。主要症状有消瘦、腹胀、面色青黄、多汗、下痢次数多、粪便中有鲜血或粘液、摇头揉目、雀盲,甚至眼睛不想睁开等。
肺疳:由于乳食失调,郁热伤肺所致。主要症状有咳嗽气逆、咽喉不利、多涕时啼、憎寒、腹胀、泄泻米泔样粪便、乳食减少,口有腥气、皮毛干焦、四肢消瘦等。
肾疳:由于乳食失调,伏热内阻所致。主要症状有四肢消瘦、面色黝黑、齿龈生疮或溃烂出血、上热下冷、寒热时作、吐逆、乳食减少、大便滑泄,甚则脱肛、肛门溃烂、湿痒生疮。常见解颅、齿迟、行迟等肾气不足等证。
并发症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