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狭症
简介
疾病概述
疾病描述
症状体征
疾病病因
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具体不清楚。
诊断检查
诊断
1.病史询问患儿生后颅囟是否闭合过早,有无头颅过小和头形的变化,如尖(塔)头、舟状头或扁平头等。有无躁动不安和呕吐,智力是否正常。
2.体检测头围大小,检查智力和视力。有无眼球突出(金鱼眼)和眼球活动受限,有无伴发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并指、并趾、唇裂、腭裂和先天性心脏病等。
并发症
狭颅症常合并身体其他部位的畸形,最常见者为对称性并指/趾畸形,以及唇裂,腭裂,面骨畸形,鼻骨塌陷,脊柱裂,蝶骨小翼过度生长,后鼻孔闭锁及鼻咽腔梗阻,硬腭增高,先天性心脏病及外生殖器异常等。
狭颅症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可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两类:
1.术中并发症
(1)静脉窦破裂出血:发生率为5.1%,常为上矢状窦(1.9%),横窦(1.3%)和颅骨板障静脉窦(1.9%),上矢状窦破裂可引起大量失血而发生循环系统功能障碍,若能很快复苏成功,可不留任何后遗症,静脉窦破裂常因剥离硬脑膜或分离骨瓣时撕裂所致,可作单纯缝合修补术,若为颅骨板障静脉出血,可用骨蜡填塞止血。
(2)硬脑膜损伤:绝大多数为硬脑膜小裂伤,为颅骨内板骨嵴插入硬脑膜所致,发生率为70%,可做缝合修补,硬脑膜大裂伤少见,4%需要作骨膜贴补缝合。
(3)硬膜下血肿:发生率为1.3%,为术中剥离硬膜时皮质硬脑膜静脉破裂出血所致,常为额叶前片状小血肿,可经硬脑膜开孔排除血肿。
(4)脑水肿:为通气障碍造成,常影响颅底的暴露,解除通气障碍后,脑水肿即消失,一般不留术后后遗症。
2.术后并发症
(1)硬脑膜外血肿:发生率为1.9%,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很难做出诊断;因此,术后早期有异常症状和体征者,应毫不犹豫地行CT扫描。
(2)复苏失败: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可能持续失血,如手术中发生大出血,对婴儿来说是致命的,常发生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而死亡,其发生率为1.3%。
(3)感染:术后感染包括切口感染,脑膜炎及骨髓炎等,切口感染表现为切口红肿,无发热,一般情况多无大的变化,经局部处理及全身用药,一般可以控制,若形成骨髓炎,局部引流冲洗无效时,须全部切除感染的骨瓣,个别患者可能发生脑膜炎,常常危及生命。
(4)脑脊液鼻漏:发生率为1.9%,常发生在颅面狭窄症术后,常并发脑膜炎,可经腰穿蛛网膜下腔引流减压治愈。
(5)头皮张力过高:头皮张力过高可致切口裂开或头皮坏死,这种情况罕见,头皮张力过高亦可使骨瓣移位,广泛游离头皮可以减轻其缝合的张力。
(6)骨瓣吸收:骨瓣吸收是罕见的,发生率为0.7%,但这是颅骨骨瓣成形术中最令人担心的并发症之一,一旦骨瓣吸收,势必导致手术失败。
治疗方案
1.手术时机以出生后1/2~1年内较适宜。
2.手术方法
(1)颅缝再造术,有以下几种:①矢状缝再造术:取中线切口,在矢状缝两侧距中线2cm处左右各作一个1.5cm宽的纵行骨沟,并切除距骨缘2cm的骨膜。②冠状缝再造术:在耳前作冠状切口,切除已闭合的冠状缝,手术方法同前。③全颅缝再造术:第一期在耳前作冠状切口,沿冠状缝作一骨沟,并咬除矢状缝的前半,辅以颞肌下减压术。3~4周后行第二期手术,在顶后部作冠状切口,沿两侧人字缝作一骨沟,并切除矢状缝的后半,方法同前。
预后及预防
无特殊预防方式。
特别提示
狭颅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见于男孩。发病率男:女为2:1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