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多巴反应性张力障碍(DRD)是指一种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的以张力障碍或步态异常为首发症状的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又称Segawa病。临床表现为症状的昼夜波动性,小量多巴制有快速、明显疗效。本病半数呈发性,半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RD的病因为GTP环化水解酶的同工酶GCHⅠ缺乏导致多巴胺成减少。DRD患者液中高香草酸及生物喋呤、新喋呤含量均低于正常。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发现......
目录

病因

本病半数呈发性,半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RD的病因为GTP环化水解酶的同工酶GCHⅠ缺乏导致多巴胺成减少。DRD患者液中高香草酸及生物喋呤、新喋呤含量均低于正常。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发现纹状体18F-dopa摄取量正常,提示本病多巴羧酶及多巴胺受体正常,故持续给予外源性多巴制,可缓解症状

国外者发现,60%~70%的DRD患者出现GCHⅠ编码区的基因突变位置在14q32.1。由于GCHⅠ是成四氢生物喋呤的重要限速酶,而后者是儿茶酚胺生物成的必需助因子,因此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能神经元GCHⅠ的缺乏必然导致氨酸羟化酶成减少,最终致多巴胺水平降低。有者检测DRD患者液中高香草酸及生物喋呤新喋呤含量,发现两者水平均低于正常,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检查发现纹状体18F~dopa摄取量正常,提示该病多巴羧酶及多巴胺受体是正常的,故持续给予少量外源性多巴制可弥补多巴胺不足,缓解症状

临床表现

反应性张力不全常见于儿童期,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一般在4~8岁,但可以早至婴儿期,晚至成人期。婴儿期起病者较少见,常被误诊为瘫痪或痉挛性截瘫,成人期起病者症状类似帕金森病。初始症状往往是马蹄翻足和由于下肢张力不全造成的步态异常。以后病情进性加重,可以出现四肢僵硬,运动徐缓,面无表情。半数病人出现8-10Hz位置性、意向性震颤(不同于帕金森病的4-5Hz静止性震颤),一般在成人期病情相对稳定。某些轻症病人仅在午后有走困难和疲劳感,写握笔略久有书写痉挛。体检时在某些患儿可发现阵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75%患儿的张力不全有特征性的昼间变化,即清晨刚起床时张力不全较轻,以后渐渐加重,黄昏时最为明显。日间休息后可稍有改善,但活动、运动后加剧。

1.发病年龄

DRD发病年龄在1~12岁,占儿童张力障碍的10%,少数患者可在50~60岁发病。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4。缓慢起病,通常首发于下肢,表现为上肢或下肢的张力障碍和异常姿势或步态,步态表现为腿僵直、足屈或外翻,严重者可累及颈部。少数患者首发症状可为震颤张力障碍也可并运动迟缓、齿轮样强直、姿势反射障碍等帕金森综征之表现。症状具有昼间波动,一般在早上或午后症状很轻微,运动后或晚间加重。此种现象随年龄增大会变得不明显,一般在起病后20年病情进展明显,20~30年趋于缓和,至40年病情几乎稳定。

2.儿童

发病时首发症状常为一侧下肢张力异常,患儿出现步怪异、下肢僵硬、步态不稳马蹄翻足等症状。有时仅表现为走路较晚,易跌倒。随病情发展,张力异常可影响其他肢体,头颈部及身体中轴甚至出现痉挛性斜颈扭转痉挛。患儿有肢体震颤强直、Babinske征阳性,语言及智能常不受累。

3.成人

患者发病时以肢体不自震颤、僵硬等类似帕金森综征表现多见。动迟缓,易疲劳,肢体张力高,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大部分患者症状有昼夜波动性,晨起或休息后明显减轻甚而消失,午后或劳累后症状可加重。

4.多数患者

病程呈进性发展,未治疗者,最终生活不能自理。对小左旋多巴有戏剧性和持久性反应是其显著的临床特征。用药后所有症状包括易疲劳张力障碍、姿势异常、震颤都会完全消失。而长期服用左旋多巴无须增加量,且不会出现左旋多巴的运动并发症。

检查

1.、尿、便常规,通常正常。

2.液检

可正常,液中高香草酸及生物喋呤含量可降低。

3.功能检查

正常,有鉴诊断意义。

4.电图、诱发电位、颅CT、MRI及PET检查,均正常。

诊断

据儿童或成人起病时,以原因不明的肢体张力异常、震颤、步态怪异等为首发症状,晨轻暮重为要临床特点,尤其有家族遗传史者,且对小量多巴制有疗效,应高度怀疑本病。

鉴别诊断

DRD应与下列疾病相鉴

1.瘫痪

张力异常增高及痉挛为要特征,常伴智力低下、惊厥及情绪障碍,症状无波动性,对多巴制无反应。

2.少年型帕金森病

很少发生在8岁以下儿童,PET检查示18F-dopa摄取量下降,长期应用多巴制需要逐渐增加量,易出现副作用。

3.豆状核变性

常伴功损害及智力、精神异常,角膜可见K-F环。

4.痉挛性截瘫

极少数患者初始症状、体征与痉挛性截瘫相似,小量多巴的戏剧性反应可能是最重要的鉴要点。

并发症

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以短暂出现的、眼、、颈等,可累及四肢躯干肉的张力障碍发作为特征,发作呈转颈、伸舌、两眼向一侧凝视或上翻以及四肢持续性伸展或屈姿势,也可出现快速抖动。通常每次发作数分至数小时,每日1~2次至十多次。发作后病人觉头昏头痛、全身酸痛。

治疗

量多巴制对DRD有戏剧性疗效。半数患者用药当天见效,起效时间一般不超过7日。一旦怀疑本病,立即用药,可为诊断性治疗。左旋多巴/苄丝肼(美多巴)可长期持续用药,副作用少;若停药,症状即再出现。

预后

DRD的病因为GCHⅠ基因突变致多巴胺成减少,需长期补充其不足,不需增加量,也不会出现现象、药效减低等副作用。

预防

有遗传因素者,预防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近亲避免结婚、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丹痧

下一篇 儿童期孤独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