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百日咳

百日咳 百日咳(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小于5岁儿童为。病初很像感冒,非典型病例可能无症状、或者仅有轻微咳嗽、有点低热。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百日咳百日咳的病程不一定是一百天,一般4—6周。2024年3月,据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24年1月1日-2月29日,全国报告......
目录

流行病学

百日咳

疾病流情况

20世纪60~70年代百日咳年发病率100/10万~200/10万。1978年中国实施计划免疫,在全国范围广泛接种百日咳疫苗,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2006-2013年,全国百日咳年报告病例数为3000例以下。近年,随临床医生对百日咳疾病认识的提高、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推广、全细胞和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的转换以及百日咳加强监测和专题研究工作等提高了百日咳监测能力,百日咳报告发病数上升,2017年突破万例,报告10390例(0.75/10万),2018年为22057例(1.59/10万),2019年为30027例(2.15/10万)。

百日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2011-2017年监测数据显示中国百日咳病例多出现在夏秋季。计划免疫前,中国百日咳每2~5年发生一次流,计划免疫展后百日咳发病大幅下降,流周期不再明显。中国百日咳报告病例要集中在<5岁的儿童,特是<1岁的婴儿。

2024年3月,据国家疾控局官网定期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24年1月1日-2月29日,全国报告百日咳32380例,是2023年同期(1421例)的近23倍。此外,2024年这两个月的3万余百日咳病例中,还出现了13例死亡。

国际疾病流情况

百日咳是世界流性疾病,多见于温带或带。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5年数据,2014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约有2400万例新发病例,因百日咳鲍特菌感染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近16万例,发展中国家婴幼儿病死率高达4%。在疫苗广泛应用的国家,越来越多的百日咳病例在较大的儿童和成年人中被发现,他们作为传染源意义重大。由于青少年和成年人百日咳病例症状不典型,常未被诊断,实际的发病数可能远大于报告病例数。近年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的现象,百日咳发病出现反弹,分析原因要有无细胞百日咳疫苗保护持久性有限、疫苗犹豫导致接种率下降、监测敏感性增高等多种因素。

致病原因

百日咳

西医

百日咳鲍特菌一般不入侵环,只在局部地区释放各类毒素,损害局部组织并影响全身。百日咳病机制尚未彻底阐明,但其所表现的一系列症状,是由百日咳鲍特菌的各类抗原组分及毒素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百日咳鲍特菌通过沫传播等式进入易感者呼吸道后,通过丝状凝素、菌毛凝集原及黏附素的作用,特异性地结于呼吸道柱状上皮细胞纤毛上,在纤毛上定植并繁殖成菌落,产生毒性物质导致病理损伤。百日咳毒素亦可导致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的麻痹和细胞变性、坏死,影响上皮修复。

中药

中医认为,多因伏痰外感时行,侵袭卫,致卫气受伤,与伏痰搏击,阻遇道,失肃降,而上逆,遂发该病。

病原学

百日咳百日咳杆菌为短杆状或椭型,长约0.3~0.5mm。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着色较深。该菌为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最适PH值为6.8~7.0。初次分离的菌株在包—姜(Bordet-Gengou)培养基上培养2~3天后,呈细小、光滑、凸起和银灰色、不透明的珍珠状菌落,周围有不明显的溶血环。在液体培养基中成混浊生长,管底有少量粘性沉淀。百日咳杆菌常发生光滑型(Smooth Form)至粗糙型(Rough Form)的变异,即S—R变异,称为相变异。I相菌为S型,Ⅱ相菌和Ⅲ相菌为过度型,Ⅳ相菌为R型。一般在疾病急性期初次分离的菌为I相,在疾病晚期或多次传代后可出现Ⅱ、Ⅲ、Ⅳ相变异。故制备百日咳疫苗及凝集试验用菌液均使用百日咳I相菌。百日咳杆菌对一般理化因子抵抗力甚弱,56℃30分钟、日照1小时即可致死。在干尘埃中能存活3天。对氯霉素红霉素等敏感,对青霉素和磺氨药有抵抗力。

临床表现

百日咳1.潜伏期

潜伏期5~21天,一般7~14天。

2.分期

典型患者全病程6~8周,临床病程可分为3期:

(1)卡他期从发病始至出现痉咳,一般1~2周。症状类似感冒,除咳嗽外,可有流涕、喷嚏、低热,也可只有干咳。当其他症状逐渐消失时,咳嗽反而加重,日轻夜重,渐呈痉咳状。

(2)痉咳期一般为2~4周或更久(数天至2个多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为本期特点。发作时咳嗽出现,咳十余声或数十声,直到咳出液或吐出容物,紧跟着深长吸,发出鸡鸣样吸吼声。咳嗽剧烈时,可有大、小便失,双手握拳屈肘、双眼睁、面红赤、涕泪交流,头向前倾、张伸舌发绀等,表情极其痛苦。轻者一日数次,重者一日数十次,以夜间为多。当奔跑、进食、受凉、烟熏、哭吵等均可诱发。发作前一般无明显预兆。

百日咳(3)恢复期一般1~2周,咳嗽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不再出现阵发性痉咳。但若遇到浓烟等刺激,或有呼吸道感染时,可以重复出现阵发性痉咳。

3.新生儿和幼婴儿百日咳

新生儿和幼婴儿常无典型痉咳,往往咳嗽数声后即出现屏发绀,易致窒息惊厥。呼吸动作可停止在呼期,率先增快,继而减慢乃至停止。若不及时行人工呼吸、给氧等积极抢救,可窒息死亡。

4.成人百日咳

近年来青少年和成人百日咳有增多趋势。一组细菌培养实的成人百日咳,平均年龄为35岁,有典型症状与痉咳后呕吐,但也可仅有数周干咳,罕有并发症。多数患者仍可坚持工作,本人虽无多大痛苦,但可作为传染源,尤其威胁小儿,应予重视。

鉴别诊断

诊断

百日咳1.流

起病前1~2周有与百日咳患儿接触史,幼儿多见。

2.临床特点

发病较缓,病初有低热及感冒症状咳嗽逐渐加重,夜间为剧,1周后出现阵发性一连痉咳并伴有吸性吼声,反复发作,咳嗽虽重而部多无异常体征。

3.

白细胞明显增多,常达(30~50)×109/L,淋巴细胞高达0.50~0.70以上。

4.病原检查

(1)细菌培养拭子及咳碟培养,早期阳性率较高。

(2)荧光抗体染色法鼻咽拭子涂检查得阳性结果。

(3)检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百日咳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可作为早期诊断;双份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试验,效价呈4倍增长,作为回顾性诊断。

凡具备1、2、3三项者,可做临床诊断,病原及阳性可确诊。

1.气管异物

起病突然,发生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有异物吸入史。

2.淋巴结结核

肿大的淋巴结压迫气管时也可起阵咳,但无鸡啼样吸声,可据结核接触史,PPD(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皮试结果及影像检查鉴

具体病例

疑似病例

百日咳有持续性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确诊病例

(1)有与百日咳病人密切接触史。

(2)末稍白细胞显著增高、淋巴细胞常占50%以上。

(3)从病人的咽喉部,分离到百日咳杆菌。

(4)恢复期清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

治疗方法

1.控制传染源

隔离患儿,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检疫21天。

2.一般疗法

呼吸道隔离,保持空新鲜,避免一切可诱发痉咳的因素。加强护理以预防并发症,注意养。幼婴儿窒息时应即刻人工呼吸,给氧,必要时给予止痉排。可用普鲁卡因滴注,以减少窒息惊厥,需同时注意率和压。有低钙、糖等时,予以对症治疗。

3.抗生素治疗

应用于卡他期或痉咳期早期,可降低传染性,减轻症状并缩短病程。如在痉咳期使用则无法明显缩短病程。首选红霉素,或是红霉素,疗程不少于10天,复方新诺明亦可使用。

4.中医药治疗

胆汁类制百日咳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采用鸡胆汁加白糖服。半岁以每日3个,半岁至1岁每日2个,1岁至3岁每日1个,直至痊愈。亦可用猪胆等代替。

5.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肺炎可选用敏感抗生素,并发脑病时可予脱水、止痉等对症处理。

6.针刺

气管上腺,平喘、交感、枕。

气管、平喘、交感。

治法:每次取一侧,两交替使用。耳郭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初期用中刺激,中期用强刺激,双同取。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治法:耳郭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中、强刺激,留针15~30分钟,5~10分钟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治:百日咳

治:百日咳(疫咳期)。

附记:屡用有效。

附记:屡用效佳。

百日咳7.压迫法

气管上腺、平喘、咽喉、枕。

治法:每次取一侧,两交替使用。耳郭常规消毒后,操作常规,用中药紫苏子贴压在所选穴位上,边贴边压,贴紧固定。并嘱患者或家人每日自3~5次,以加强刺激。隔日换贴1次,5次为1个疗程。

治:百日咳

附记:验之临床多效。若能配方药服,则效果尤佳。

疾病预防

1.疫苗免疫预防

疫苗工艺和种类

全球百日咳疫苗包括全细胞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其中,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据工艺的不同又分为共纯化疫苗和组分疫苗。

全细胞百日咳疫苗是百日咳鲍特菌灭活制备而成,含有杂质成分较多,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共纯化无细胞百日咳疫苗采用共纯化技术(如超速离)自发酵产物中提取百日咳抗原。组分无细胞百日咳疫苗,采用的是柱层析分纯化工艺,可包括以下百日咳抗原的一种、两种、三种或五种,如PT、FHA、PRN、FIM等,有效抗原成分明确且定量。中国使用的预防百日咳疫苗包括以下三种:

1.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疫苗(DTaP):由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原液(共纯化工艺)、白喉类毒素原液及伤风类毒素原液加入氢氧化铝制成。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伤风

2. 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杆菌联疫苗(DTaP-Hib):要组成成分为无细胞百白破联(共纯化工艺)和b型流感嗜杆菌结疫苗。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伤风和由b型流感嗜杆菌起的侵袭性疾病;

3.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杆菌(结)联疫苗(DTaP-IPV//Hib):由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联疫苗,含有吸附在氢氧化铝上的白喉类毒素、伤风类毒素、两种纯化百日咳抗原(PT和FHA)和3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及b型流感嗜杆菌结疫苗组成。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伤风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杆菌起的侵入性感染。

其中,DTaP为免疫规划疫苗,DTaP-Hib和DTaP-IPV//Hib为非免疫规划疫苗。

免疫策略

中国于20世纪60年代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全细胞疫苗,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全细胞百白破疫苗)。2005年无细胞百白破疫苗上市使用,2007年被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12年完全替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现中国使用的含百日咳成份的疫苗均为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免疫程序

百日咳DTaP:分于3、4、5月龄进3次基础免疫,18月龄进1次加强免疫,共4次。如儿童已疫苗说明书接种含百白破疫苗成分的其他联疫苗,可视为完成相应次接种。3月龄-5周岁未完成DTaP规定次的儿童,需补种未完成的次,前3间隔不小于28天,第4与第3间隔不小于6个月。

2.药物预防

密切接触病患后可红霉素,共服10天预防。

3.其他预防措施

病人管理:乙类传染病进管理。

接触者管理:核实所有接触者的免疫史,及时查漏补种。

后预防:百日咳后应急免疫不能防止被感染,但如果暴持续发生,需要对免疫史不全的3月龄-5周岁的儿童补种。综判断病例传染性、暴持续时间与强度、及与百日咳高危人群(如婴儿)接触的可能性来确定是否展药物预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罗盖叶

下一篇 罗甸沟瓣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