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着色真菌病

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又着色生菌病,是由着色生菌属起的慢性肿性炎症,要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其特点是在真菌侵入处,缓慢成无痛性状结,最后成乳头样赘生物,部分可继发溃疡。我国不少省市均有发或流,以农民为,尚可见于木工、泥工,儿童罕见。疾病称:着色真菌病着色生菌病 所属部位:皮肤 就诊科室:传染科 症状体征:丘疹 头痛 昏迷 步态异常着......
目录

定义

疾病称:着色真菌病

着色生菌病

所属部位:皮肤

就诊科室:传染科

症状体征:丘疹 头痛 昏迷 步态异常

概述

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又着色生菌病,是由着色生菌属起的慢性肿性炎症,要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其特点是在真菌侵入处,缓慢成无痛性状结,最后成乳头样赘生物,部分可继发溃疡

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原菌是裴氏着色真菌,紧密着色真菌、状着色真菌、卡氏分枝孢子菌及皮炎着色真菌,其中以裴氏、紧密、状、皮炎着色真菌及分支孢子菌等起,但脓肿症是由另一种暗色真菌毛状分枝孢子所致;囊肿皮下型为高氏瓶霉菌和曾氏瓶霉菌所起。

组织或脓液中呈棕黄色真菌细胞,直径6~12μm,并不生,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寄生在潮湿土壤与腐烂的谷草木材中,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组织组织直接蔓延或沿淋巴向四周扩展。偶可侵犯组织其它脏器。

着色真菌广布于自然界中,好腐生于潮湿地带,腐臭的树木或植物上。该病的发生与机体外伤密切相,致病菌可以从伤处侵入皮肤而感染。一般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可而累及脏器;本病的发生过程也与局部组织免疫有,因皮损发生后,有时不医治,部分病变也可逐渐自然痊愈。

着色真菌病在世界各国都有发,但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常见。在我国1951年于山东省首次发现,随后吉林、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安徽、江苏、江西广东、广西、北京上海等省市皆有病例报道。其中在山东的章丘及河南之荥阳为要流地区。该病是一种慢性病可谓沉疴顽疾,常历几年,甚至数十年而不愈。最后可使患者肢体致残,重症者还可危及性命,故对着色真菌病的防治应予以重视。

症状表现

着色真菌病以成人男性局多,患者要是农民或泥瓦木工。好发部位于国外报告多见在下肢,尤其足及小腿上,但在我国山东章丘的患者所见则以手腕 部为最多。

皮损初起的表现为水疱丘疹,接着逐渐演变成斑块结,最终变成菜状或乳头样而明显高出正常皮肤。彼等损害常因外伤继发感染时,可破溃而溃疡。皮损之间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常发生难闻的臭味。若取该分泌物直接涂镜检,往往可以查见棕黄厚壁的真菌孢子

损害多呈密集成群,大小不等,彼此可相互融,有些皮疹呈卫星状分布。皮损色泽为暗红色或紫色。患侧肢体由于淋巴管阻塞,可成慢性淋巴水肿象皮病。另外,在该病缓慢发展过程,有时还可观察到部分病变组织自然痊愈,而遗留下疤痕和色素沉着。

本病呈慢性过,可历数年或数十年而不愈,但一般健康尚可,如不积极坚持医治,最终可使患者肢残废,丧失劳动力。某些患者可累及脏而出现相应症状

脓肿症多是病原菌,往往见于体质衰弱或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此种病人予后不佳。

囊肿皮下型多在人体暴部位出现结,该结以后中央发生坏死并成坚实的皮下囊肿。其直径约2厘米左右。

诊断

除了依靠病史,临床症状特征以外,组织病理和真菌检查对本病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病理在浸润的郎罕氏细胞或真皮组织中可发现棕黄色厚壁的园真菌孢子;取皮损处脓性分泌涂直接镜检,也可查见上述的的真菌孢子。若进真菌培养亦可获阳性。

鉴别诊断

本病应该与状皮肤结核,梅毒.鳞癌及孢子丝菌病进

1.状皮肤结核:

多见于成年男性,好发于手、足、上等暴部位,有外伤史,皮疹早期为单个暗红色的丘疹状结,质硬.以后皮疹逐渐扩大呈乳头样增生,表面可有浅表溃疡,中央成萎缩性瘫痪组织病理表皮沈状增生,真皮结核样肿。真菌直接镜检为阴性。

2.足菌肿

常有外伤史,好发于常接触泥土者。皮损为暗红色浸润性肿件斑块,可成瘦道,从中能排出颗粒。真菌直接镜检可见足菌肿颗粒。

还应与梅毒.鳞癌及孢子丝菌病进

检查

(1)实验室检查:直接镜检可见棕色、分隔厚壁的抱子即“分裂体”,未见茵丝。真菌培养有暗色真菌生长

(2)组织病理检查:只侵犯表皮、真皮,不侵犯皮下组织表皮呈假上皮样增生,表皮、真皮有小脓肿。在小脓肿和异型多核巨细胞可见不同态的棕黄色硬壳细胞(厚壁抱子)。

并发症

本病呈慢性过,迁延不愈,久病可出现淋巴性水肿象皮腿、瘢痕、挛缩、致畸、致残,甚至癌变。

治疗方法

1.系统用药

(1)康唑,疗程12~36个月。

(2)两性霉素B与5-氟孢嘧啶,4次分服或与噻苯达嗪联应用,至少1个月。

(3)碘化钾、维生素D2等可配服用。

2.外科疗法

(1)手术切除,早期病变的皮损可考虑手术切除。

(2)电凝固、激光、高频电刀等仅适用于面积较小的损害。

(3)局部温热疗法,患处局部可使用蜡疗,热辐射等使局部皮温达到50~60℃,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预防

劳动生产中,遇有皮肤外伤,须及时妥善处理,如外涂碘酊,则可预防本病发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良旺茶

下一篇 腊雪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