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着色芽生菌病

着色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又称为着色霉菌病,是由一组暗真菌起的以组织中出现棕色分隔厚壁孢子为特征的慢性、局限性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偶见播。由一组暗真菌起的以组织中出现棕色分隔厚壁孢子为特征的慢性,局限性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病原菌要为裴氏着色霉,状瓶霉和卡氏孢瓶霉,后者在我国较多见,其他病原菌还包括紧密着色霉,水孢霉,棘状外瓶霉,阿克希支孢瓶霉,黑硬霉,污......
目录

病理病因

发病原因

由一组暗真菌起的以组织中出现棕色分隔厚壁孢子为特征的慢性,局限性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病原菌要为裴氏着色霉,状瓶霉和卡氏孢瓶霉,后者在我国较多见,其他病原菌还包括紧密着色霉,水孢霉,棘状外瓶霉,阿克希支孢瓶霉,黑硬霉,污秽葡萄霉,申克孢子丝菌卢里变种和皮炎万氏霉,真菌分类多为有丝孢菌,属于子囊菌门,多腐生于潮湿腐烂的树木,植物和泥土中,多因外伤孢子植入皮肤而致病。

病机

病原菌多腐生于潮湿腐烂的树木,植物和泥土中,多因外伤孢子植入皮肤而致病,黏膜不受累,损害初发为丘疹,发展缓慢,表面过度角化,状,为慢性化脓性肿性增殖性皮炎改变,一般分为结型,肿型,状型,斑型,肥厚瘢痕5型。

症状表现

患者以农业劳动者为,各年龄均可发病,常有皮肤外伤史,要侵犯暴部位,常见于下肢下1/3部和足部,其次为部,颈部,前等处,手,面,躯干同时亦有出现,黏膜不受累,损害初发为丘疹,发展缓慢,表面过度角化,状,此为本病早期特点,一般分为5型:

1.结型 为早期损害,呈暗红色或淡褐色的柔软小结,表面光滑或呈状,或被有鳞屑,继续发展即成为肿型。

2.肿型 呈乳头样或小分状,部分或全部表面被有污灰色鳞屑,痂皮及角质颗粒,有时扩大成菜样。

3.状型 损害以过度角化为,表面似状皮肤结核。

4.斑型 多见于四肢,表面干,有中治愈现象或呈萎缩瘢痕,作环状,弓或蛇

5.肥厚瘢痕型 挤压损害时可排出一种淡白色,干样或脓性分泌物,有特殊臭味,易继发感染,患病时久,因深部组织纤维化,肥厚瘢痕,可致淋巴管受压阻塞,象皮肿,过极缓慢,自觉瘙痒或疼痛,病期长久者可侵犯某一整个肢体,但附近淋巴结并不受累。

黏膜和甲偶可受累,一般不侵及脏,偶有脓肿膜炎的病例报告。

并发症

偶有脓肿膜炎的病例报告。

相关检查

1.直接镜检

取痂皮、脓液和肉组织作KOH涂,可见单个或成群的棕黄厚壁孢子,称为壁砖状体,可纵横分隔,直径10μm左右,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2.真菌培养

温下,在沙堡琼脂上生长较慢,菌落呈灰绿、灰黑或棕黑色,扁平,中央堆起,表面有短绒毛状生菌丝,菌落面呈黑色。镜下见菌丝较粗,棕色,分支分隔。裴氏着色霉有支孢型、支孢型和瓶梗型3种产孢式。分生孢子为单细胞,呈状瓶霉为瓶梗型产孢,分生孢子生性,单细胞,,堆积于领状端。卡氏支孢瓶霉为支孢型产孢,成多分支的分生孢子链,孢子,两端有暗色脐状结构

诊断鉴别

诊断

据临床表现,真菌检查和组织病理中见到棕黄色厚壁孢子可确诊。

1.直接镜检 取痂皮,脓液和肉组织作KOH涂,可见单个或成群的棕黄厚壁孢子,称为壁砖状体(muriform bodies),可纵横分隔,直径10μm左右,是该病的特征性表现。

2.真菌培养 室温下,在沙堡琼脂上生长较慢,菌落呈灰绿,灰黑或棕黑色,扁平,中央堆起,表面有短绒毛状生菌丝,菌落面呈黑色,镜下见菌丝较粗,棕色,分支分隔,裴氏着色霉有支孢型,支孢型和瓶梗型3种产孢式,分生孢子为单细胞,呈状瓶霉为瓶梗型产孢,分生孢子生性,单细胞,,堆积于领状端,卡氏支孢瓶霉为支孢型产孢,成多分支的分生孢子链,孢子,两端有暗色脐状结构

诊断

1.状皮肤结核 损害虽呈状增殖,但有粟粒样脓肿,周围有褐色浸润,中央往往残留网状瘢痕,真菌检查阴性。

2.孢子丝菌病本病有呈状者,多见于手及前,多数结常呈线状排列,真菌检查可鉴

3.结溃疡三期梅毒损害色呈铜红色,性质坚硬,浸润显著,不呈状增殖,既往有性病史,梅毒清试验常呈阳性,真菌检查阴性。

此外,应与病毒感染,异物肿,红斑狼疮,麻,利什曼病,角化棘皮,皮肤类肉瘤和恶性肿等疾病相鉴

疾病治疗

治疗   

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痊愈。   

1.局部治疗 手术切除适用于小面积皮损。损害面积广泛者切除后需植皮。两性霉素B皮损注射(每5mg加2%盐酸普鲁卡因1ml),每周1~2次。局部温热疗法即通过各种法加热到50~60℃以促进皮损消退,常用法包括蜡疗、电辐射及矿泉等,1次/d,每次30min,1%硫酸铜离子透入,1次/d,需2~3个月,对部分病例有效。20%氟胞嘧啶软膏或抗真菌封包。中药可外用黑布化毒膏。此外还可考虑用电灼、电凝固、CO2,激光、液氮冷冻等法。  

2.系统治疗 病程长,面积广泛的顽固性损害,可静滴注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成人100mg/(kg·d),饭后分3次服用]、康唑(200~400mg/d,疗程3个月~1年)。服特比萘芬亦有报道。   

疾病预后

型有中治愈现象或呈萎缩瘢痕。肥厚瘢痕过极缓慢,自觉瘙痒或疼痛。病期长久者可侵犯某一整个肢体,但附近淋巴结并不受累。

预防护理

预防

注意皮肤卫生,避免外伤,有可疑感染时,及时诊断处理。

护理

1.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2.少饮刺激性饮料,如浓咖啡类等,因为这些饮料激惹汗腺的分泌与排出,给表皮霉菌的易感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发物,戒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蜘蛛痣

下一篇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