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荨麻疹
表现状况
压力性荨麻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受压后出现真皮及皮下组织弥漫性水肿及斑块、境界不清、常累及行走、站立后的足底、久坐后的臀部、提重物或穿紧身衣等受压处,有自觉瘙痒感、紧绷感、灼痛感或灼热感,可出现流感样症状,如疲乏、畏寒、发热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慢性荨麻疹中有2%为压力性荨麻疹。Champion报告2 310荨麻疹中,本病有12例,占0.5%。本病好发于年青人,年龄分布在20~44岁。65%—80%患者为男性。
(一)与炎症介质的关系
Ryan等在患者受压皮肤注射肥大细胞脱颗粒剂48/80复合物,局部能产生迟发性风团。从压力性风团中已分离出高浓度组胺和激肽,但用抗组胺和抗激肽药治疗无效。在压力性风团中未发现有白三烯,仅在注射组胺和ConcanavainA或者氯化钠产生的迟发性风团中有不等量白三烯。因此,白三烯在本病中不是主要发病介质。
患者与正常人比较,白细胞能释放较多组胺和白细胞化学趋化因子,但此改变无特异性。
血清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缺乏,将导致介质作用延长,可以解释迟发性风团形成,但各种血清蛋白酶的检测均正常。由于本病风团大,疼痛,类似先天性血管性水肿,考虑是否有补体缺乏,但检查结果正常。未发现血清纤维素、IgC、IgM、ISA异常。1/4患者血清Ⅷ因子缺乏,但患者没有出血倾向。体外淋巴细胞培养对丝裂原反应正常。
有些患者是对食物中的蛋白过敏,饮食中除去过敏原,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临床表现
(一)皮肤症状
压力性荨麻疹皮损好发于身体受压部位,如掌、跖、臀、上背,少见于面部。皮肤受压后4-8小时局部发生风团,皮损持续时间为8—72小时,平均20小时左右。皮损为大的红斑,深部水肿,中央血管受压呈白色。皮损很少扩展到受压以外的部位。如果用拇指和食指挤皮肤,皮肤可呈橘皮样外观,表明皮肤深部有水肿。多数患者风团有痒感,还可有灼痛、烧灼、刺痛感,尤其多见于跖部和头部皮损。自觉症状轻重不一,有些患者皮肤深部水肿波及到附近的关节和肌肉,可有剧烈的疼痛和不适。
(二)全身症状
约半数患者有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多汗、眩晕、恶心、头痛、关节痛、疲劳、呼吸团、虑等。
合并疾病
本病常与其他型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合并。合并慢性荨麻疹比较常见,从27%到82%、94%。55%-63%的患者合并皮肤划痕症。曾有人报告,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皮肤加压30秒,2~4 分钟后立即发生压力性荨麻疹,可同时合并皮肤划痕症。
实验室检查
70%的患者血沉轻度到中度增快。20%—53%的患者白细胞总数升高。其他检查如血清酶、免疫球蛋白、补体、脂酶抑制因子和抗胰蛋白酶均正常。有人报告C1—脂酶升高。
[病理]
风团活检显示真皮下部组织水肿和血管周围有细胞浸润,主要为单一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附属器周围亦有明显炎细胞浸润。炎细胞浸润可波及到皮下脂肪组织。近半数患者真皮内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成片。风团早期肥大细胞数增加,后期则无变化。血管周围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辅助。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未见纤维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存在风团内。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皮肤局部有受压史,临床表现为皮肤的红斑和深部水肿,消退比较慢即可诊断。亦可做压力试验:在背部用皮肤划痕器,100g/cmZ 70秒,或2.5kg20秒,或4.5kg 15秒加压于背部或大腿皮肤,6小时内局部产生风团,迟发的可到48小时。
(二)鉴别诊断
1.丹毒 局部红斑、水肿,自觉痛和压痛显著,伴发热和白细胞数增高,用抗生素治疗有效。
2.压力性脂膜炎 皮肤受压2—12小时后出现皮下结节,表面皮肤潮红。皮损短期内不能消退。
3.寒冷性脂膜炎 大腿、臀和面部皮肤受冷后出现结节和斑块,表面呈青红色和紫红色,数周后皮损消退。
[治疗]
第二代抗组胺药欧敏克治疗有效。局部用强效皮质类固醇霜可减轻患者对压力的反应。氨苯砜每日,西替利嗪每日10mg治疗能减轻压力诱发的荨麻疹。有报告用西替利嗪治疗3周后,病理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75%。皮质类固醇口服治疗也有效。
【治疗须知】
压迫性荨麻疹皮损很少扩展到受压以外的部位。如果用拇指和食指挤皮肤,皮肤可呈橘皮样外观,表明皮肤深部有水肿。多数患者风团有痒感,还可有灼痛、烧灼、刺痛感,尤其多见于跖部和头部皮损。自觉症状轻重不一,有些患者皮肤深部水肿波及到附近的关节和肌肉,可有剧烈的疼痛和不适。那么怎样科学治疗压迫性荨麻疹呢。患者平时要注意观察过敏原,抗敏专家网建议如发现某种食物或药物过敏时,应立即停用,对可疑致敏原应尽量避免接触。剪短指甲,勿用力搔抓,否则可引起皮损显著增多,瘙痒剧烈。在进行治疗的同时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欧敏克荨麻疹组合疗法的营养调理来改善自身过敏体质,这样可以在保护患者皮肤的同时有效的这对病因进行治疗。
[预防]
荨麻疹治疗偏方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硬化性脂肪肉芽肿
下一篇 婴儿腹部远心性脂肪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