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
疾病简介
疣(yóu)是一种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生于手指、手背、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皮损中央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及眼睑,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隋·《诸病源候论·疣目候》云:“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本病西医亦称疣,一般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尖锐湿疣等,由于病毒分型有100多种,症状略有区别,但治疗方法都基本一致,医学上常用激光、冷冻等方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疣,西医亦称之为疣,根据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不同,一般可分为疣目、扁瘊、跖疣、鼠乳、丝状疣等。其特点是皮肤有赘生物,多无自觉症状。本病应与扁平苔藓、鸡眼、胼胝等相鉴别。各种疣的治疗以外治为主,皮损多的疣目与扁瘊可配合内治可用泌疣清。疣目之风热血燥证,治宜养血活血、清热解毒,方用治瘊方加减;肝郁痰凝证,治宜疏肝活血、化痰软坚,方用治疣方加减。扁瘊之风热毒蕴证,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散结,治宜桑菊消疣汤加减;热蕴络瘀证,治宜清热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病因介绍
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跖疣;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摩擦常为其诱因。
中医学认为,本病系阴血不足,肝失荣养,气血不和,血枯生燥,筋气外发于肌肤,或风毒之邪侵袭,阻于经络,凝聚肌肤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疣为病毒性皮肤病,寻常疣、扁平疣、尖锐湿疣均由乳头瘤病毒引起,三者都有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皮突延长等病理改变。传染性软疣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属痘类病毒)引起,表皮细胞内含有软化疣小体和发生变性是其特征。
疾病分类
俗称瘊子。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手指、手背等处。初起时为针尖大的丘疹,逐渐增大到豌豆大或更大些,多呈圆形,高出皮表,表面角化粗糙,灰黄色,有的表面角化性突起呈刺状,故又称刺瘊。寻常疣初起多为一个,可渐增至数十个。一般无何不适,但长在甲缘或足底者可有疼痛。寻常疣外观为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常见于眼睑及颈部;外观为几个指状突起聚集在共同的基底上者,称为指状疣。寻常疣病程慢性,约65%可在两年内自然消退。 其病理变化为角化过度,间有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表皮突延长,在疣周围向内弯曲呈放射状向中心延伸。在棘层上部和颗粒层内有大的空泡化细胞。电子显微镜下此种细胞核内可见大量病毒颗粒。初起的寻常疣形状略圆,表皮角化增厚不著,应注意与传染性软疣相鉴别,后者中心有凹陷,略具光泽。寻常疣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用水晶膏(用生石灰、浓碳酸钠溶液、糯米制成,含氢氧化钠)腐蚀,外用水杨酸火棉胶、冷冻、激光、电凝固等。
长在脚底的寻常疣,因受压迫而陷入皮内,初起为一细小丘疹,逐渐增大,表面角化、粗糙不平、灰黄色、圆形、境界清楚,周围绕以稍高增厚的角质环,单发或多发。病理变化基本同寻常疣,但整个损害陷入真皮,角化过度更为明显。棘层上部细胞的空泡形成亦较明显。跖疣需与鸡眼和胼胝相鉴别。鸡眼为单个淡黄色角质栓,周围有透明黄色环,中心部光滑,皮纹至此消失或向周围绕行,压痛明显;跖疣中心粗糙,有散在小黑点,皮纹至此中断,以刀削去角质,常可见乳白色软芯及小出血点。跖疣的治疗基本同寻常疣,但少用外科切除,以免瘢痕形成。
好发于面部、手背、前臂等处,多突然出现。主要侵犯青少年。为米粒大的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浅褐色或正常皮色。数目较多,多数密集,偶见条形分布,有时突然自行消退,愈后不留疤痕,但亦可持续多年不愈。病理变化可见角化亢进,棘层肥厚,表皮上部细胞空泡形成。扁平疣有时可与扁平苔藓相混淆,后者有特殊的紫色,表面有网状细纹。扁平疣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外用1~5%氟尿嘧啶软膏、0.1%维生素A酸膏,液氮冷冻,内服乌洛托品、氧化镁、薏苡仁、左旋咪唑等。
临床症状
由于疣的种类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扁平疣呈米粒及芝麻大扁平隆起的损害,表面光滑,色浅褐或正常皮色。
传染性软疣初起为米粒大、半球形丘疹,中心有小白点,逐渐增至如绿豆大,境界明显,质硬,中心凹陷似脐窝,呈灰白、乳白、微红或正常皮色,表面光滑。损害数目不定,少数散在,或数个簇集,不想融合,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
寻常疣初起为米粒大小,微黄色角化性丘疹,中央可见一针头小红点,逐渐增至绿豆大小,圆形或多角形乳头状隆起,境界明显,质硬,表面粗糙呈刺状,灰白,污染或污褐色。初发常为1个,长期不变或不断增多,邻近者互相融合,有时可自身接种。
传染性软疣俗称“水猴子”,是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皮肤病。本病的传染途径可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也包括了性接触的内容,对于成人发生于阴股部的传染性软疣多是由于性接触引起的。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性传播性疾病之中。本病好发于外生殖器、肛周、腹股沟及胸背部。
本病的病原体是传染性软疣病毒,属豆类病毒。呈“砖型”,大小为300nm×310nm,在普通显微镜下也可看到。其结构类似于天花病毒,核酸为DNA,衣壳完全对称,外包以囊膜。
传染性软疣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也可自体接种。往往在公共浴池或游泳池传染,成人多通过性传播。有人认为有家族性遗传过敏素体的人对此病毒比较敏感,易于泛发。儿童和青少年易发。
(1)本病的潜伏期是2~3周,接触传染性软疣的患者,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即可发病。
(2)以性传播者发病初起多局限于会阴、小腹、肛门、腹股沟、乳房等处,然后全身播散。损害数目多少不等,散在不融合处。
(3)皮损为米粒至豌豆大小的半球形丘疹,中心微凹,表面有蜡样光泽,呈淡红、灰白、珍珠色或正常皮色。
(4)在软疣顶端中央挑破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此称为“软疣小体”,这是本病的特征性损害。
(5)少数患者其损害偶尔可角化,而像小的皮角,此称为“角化性传染性软疣”。损害有时可长大到10~15mm,此种巨大的损害多为单发,常常继发细菌感染发生炎症反应。
(6)一般经过6~9个月即可消退,但也可持续3~4年,甚至个别皮损可持续5年以上。病程与数目无关,愈后不留疤痕。
(7)有的病人在发病几个月以后,在某些皮损四周出现斑片状湿疹样损害。若眼睑或其附近有皮损时,可引起慢性结膜炎,软疣消退后,此种湿疹或结膜炎可自然消退。
并发症状
疾病诊断
初起为一个针尖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呈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稿,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渐次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疣。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为二三个,多则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有时可呈群集状。好发于手指、手背,也可见于头面部。生于指甲边缘者,可向甲下蔓延,增本时可将指甲顶起,引起疼痛或染毒成沿爪疔;生于头皮,手指或足趾间的疣如指状突起,称指状疣。病程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搔抓、碰撞、摩擦破伤而易出血。
二、扁瘊相当于西医的扁平疣。多发于青年妇女,故又称青年扁平疣。
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芝麻至黄豆大小,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较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亦可互相融合,可因搔抓使皮损呈线状排列。好发于颜面、手背、前臂及肩胛等部,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病程慢性,可持续数年,有时可自行消退,愈后仍可复发。
皮损初起为米粒大的半球状丘疹,呈半透明状,渐增至绿豆大,中央呈脐窝状凹陷,表面有蜡样光泽。早期质地坚韧,后渐变软。呈灰色或珍珠色。顶端挑破后,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数目不定,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常呈散在分布,也可簇集成群,但不融合。好发于颜面、躯干、四肢、阴囊、肩胛及眼睑等处。自觉微痒,经过徐缓,可自行消失。
四、跖疣皮损初起为小的发亮丘疹,渐增大,表面粗糙角化,灰黄或污灰色,圆形,中央稍凹,周围绕以增厚的角质环。因足底受压,皮损常不高出皮面,除去角质层后可见疏松的白色乳状角质物,边缘可见散在小的、紫黑色出血点,数目从几个至几十个不等。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好发于足跖前后受压处及趾部,足部多汗者易患本病。
五、丝状疣中年妇女较多见。
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
一般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颈项、眼睑等处。
检查方法
传染性软疣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表皮明显增生,表皮突向下延伸并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梨状囊体,在棘层细胞胞浆内有称为软疣小体的病毒包涵体。
1.醋白试验:用5%醋酸液涂抹皮损处,3—5分钟后变白色,(十分实用而简便的办法)
2.碘黄试验:用鲁戈氏液涂后3分钟,发黄者可以确诊为尖锐湿疣。
3.皮损活检:发现有HPV感染的特征性凹空细胞的组织病理变化特点,(较可靠的办法)
4.必要时在皮损活检中用抗原或核酸检测显示有HPV感染,常见的是HPPV6,11型,目前多应用快速敏感及特异性很高的聚合酶链式反应,阳性率可达80%左右,当真性和假性尖锐湿疣鉴别困难时,可用HPV-DNA原位分子杂交进行鉴别,此法是目前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的鉴别手段,阳性率可高达90%以上。
传染性软疣病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表皮明显增生,表皮突向下延伸并被结缔组织包裹形成梨状囊体,在棘层细胞胞浆内有称为软疣小体的病毒包涵体。尖锐湿疣实验室检查1.醋白试验:用5%醋酸液涂抹皮损处,3—5分钟后变白色,(十分实用而简便的办法)2.碘黄试验:用鲁戈氏液涂后3分钟,发黄者可以确诊为尖锐湿疣。3.皮损活检:发现有HPV感染的特征性凹空细胞的组织病理变化特点,(较可靠的办法)4.必要时在皮损活检中用抗原或核酸检测显示有HPV感染,常见的是HPPV6,11型,目前多应用快速敏感及特异性很高的聚合酶链式反应,阳性率可达80%左右,当真性和假性尖锐湿疣鉴别困难时,可用HPV-DNA原位分子杂交进行鉴别,此法是目前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很高的鉴别手段,阳性率可高达90%以上。
疾病鉴别
一、扁平苔藓与扁瘊相鉴别。扁平藓多发于四肢伸侧、背部、臀部,皮损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多数丘疹可融合成斑片,色暗红,一般瘙痒剧烈。
二、鸡眼与跖疣相鉴别。鸡眼好发于足底、足缘及趾受压部位,为表面角层过厚所构成的圆锥形的角质栓,尖端伸人皮内,底呈圆锥形露于皮外,如鸡眼状,压痛明显,步履疼痛。
三、胼胝与跖疣相鉴别。胼胝也发于跖部受压处,为表皮角质层成片增厚,中心部最厚,愈向边缘愈薄,无明显压痛,表面光滑,皮纹清晰。
四.患病严重者,身上多处长病菌,看起来像树,有“树人”之称。
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风热血燥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
辨证分析: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肝虚血燥,筋气不荣,故结节如豆,坚硬粗糙,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为风热血燥之象。
方药:治瘊方加减。咽喉疼痛者,加牛蒡于以解毒利咽;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下。
(二)肝郁痰凝疣起日久,质地较硬,色暗褐;伴性情烦闷易怒,胸闷不适,纳食不香;舌淡红,苔白,脉弦。
辨证分析:肝郁则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不行,凝结为痰,痰随气结,留于肌肤,故疣起日久,质地较硬,色啫褐;肝郁则性情烦闷易怒;痰凝则胸闷不适,纳食不香;舌淡红、苔白、脉弦为肝郁痰凝之象。
扁瘊
(一)风热毒蕴突然发病,颜面部起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如芝麻至黄豆大,淡红色或正常皮色,自觉瘙痒,搔抓可有新皮损出现;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分析:风邪致病多发病突然,侵犯上部;风热毒蕴,搏于肌表,经络不畅,则起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淡红或正常皮色;风盛则痒,搔抓可有新的皮损出现;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风热毒蕴之象。
(二)热蕴络瘀病程较长,皮损黄褐或暗红;可有烦热;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缓。
辨证分析:热邪蕴结肌肤,经络不畅,气滞血瘀,故病程较长,皮损黄褐或暗红;热邪蕴结内扰,则可有烦热;舌黠红、苔薄白、脉沉缓为热蕴络瘀之象。
治法:清热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大青叶、紫草、马齿苋、生薏苡仁等。
外治法
各种疣均可选用板蓝根、马齿苋、木贼草、香附、苦参片、白鲜皮等中药,煎汤趁热洗涤患处,每天2—3次,可使皮损脱落,注意鸦胆子等重要由于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会烧灼患部留下疤痕,一般不建议采用。
针灸治疗
(一)取穴
阿是穴位置:患处。一般为母疣,即多发疣中最先发生或体积最大者(下同)。
(二)治法
阿是穴常规消毒,取28号0.5~1寸长不锈钢毫针(多用耳针),在母疣顶面中点垂直进针。为了减轻针刺时疼痛,可先以左手捏紧疣之基底部,使之苍白后再刺入。针刺入后应快速进针至疣底部,深度约5分左右,随即重力快速捻转30次,并作紧提插泻法,使患者有酸麻胀感。然后提针至疣与皮肤表面交界处,使针尖在疣内绕1周,扩大针孔,迅速出针,放血1~2滴,压迫止血即可。如为椭圆或外形欠规则之疣,可沿其平面最长径,于疣体与皮肤交界处,加刺1针,穿透对侧,亦可留针10分钟,然后将针逆转1圈,至15分钟时,取针出血少量。如不出血,可用双拇指挤压疣之基底部使出血,外贴橡皮膏。先隔4天针刺1次,以后每隔15天针1次,4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255例,痊愈248例(97.25%),无效7例(2.75%,内包括中断治疗4例),痊愈率为97.5%[6~8]。本法主要用于寻常疣治疗,疗效较为可靠,但针刺某些部位(甲旁及跖部等)较痛。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选1穴,每次仅针一侧肢体穴,左右交替。上述药液,任选一种。以5毫升注射器抽入药液4毫升,然后以5号齿科针头刺入穴位,当患者感觉在酸、胀或沉重感时,缓缓注入药液,每穴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0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40例,痊愈34例(85.0%),有效3例(7.5%),无效3例(7.5%),总有效率为92.5%[9,10]。本法用于寻常疣。
(一)取穴
(二)治法
可用电子火针,也可用一般火针。如为电子火针,先接通电源,打开电子火针治疗仪指示灯,医者持火针针柄,打开开关,待火针头部发热后即可操作。如为一般火针,可在酒精灯上烧红针头后治疗。方法为将针头对准母疣体中心部位,迅速烧灼,直至疣体基底部;或对准疣基底部快速平刺拔出,深度约为疣底的2/3,米字型交叉进针,使疣根变成灰白色,过7~14天,疣体可自行脱落。烧灼过程中,一般火针要多次加热。如为乳头状疣,则先将乳头状物往外牵拉,再将针烧红横放,从根部切割,数秒钟可割除,然后以碘酒涂擦,盖以敷料,用胶布固定。局部禁水浴,直至痊愈。
(三)疗效评价
共用火针治疗589例,治愈率为89.7~100%[4,11,17]。本法用于寻常疣。
艾灸
(一)取穴
(二)治法
有两种,分直接灸和线香点灸。直接灸法,选好母疣之后,常规消毒并在疣下以1%普鲁卡因注射液局麻。然后,在疣周围贴一圈胶布,仅暴露疣体以保护正常之皮肤。在局麻后2~3分钟,于疣之顶端用麦粒大小或与疣体等大之艾炷燃灸。每次仅选1个疣,经1~2次灸治后,顶端焦黑,疣稍微肿胀,根部皮肤灼红,治3~5次后,疣根多可松动,以镊子夹住疣体,将其拔除,再以消毒之手术刀片轻轻刮净基底,并在浅凹的创口涂擦2%龙胆紫或5%的降汞软膏,用纱布包扎,直至痊愈,创口一般3天可愈。线香点灸法,手持点燃的卫生香,将火头对准疣体顶端,如鸡啄米似的一落一起进行灸灼;也可待患者有灼热感再移动灸火点,反复灸灼,当灸至灸火着于疣的残体表面,患者即刻反映有热传入,或灸呈焦硬,按上去有轻浮感时为度。灸后一般毋须处理,待7天左右,疣残体自然干枯、脱落。
(三)疗效评价
此法为对古代方法的继承,据临床近200例的实践,其中71例用线香灸,用直接灸法有100余例,均获痊愈。创口愈合多无疤痕。复发率约为10%左右。而疣体较大或根较深者,须多灸几次或改用它法[12,19]。本法用于寻常疣。
(一)取穴
(二)治法
先以5分长之毫针刺阿是穴(即母疣之基底部),获得针感后,再用1.5~2寸毫针,选一配穴针刺至得气,接通电针仪,正极接主穴,负极接配穴,电流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以上法治疗38例,结果痊愈35例(92.1%),无效3例(7.9%)。无效病例中有2例为中断治疗者,总痊愈率达92.1%[13]。本法用于寻常疣的治疗。
(一)取穴
(二)治法
每次取主穴2~3穴,配穴1~2穴。耳穴刺激方法可采用毫针刺、皮内针、激光照射或磁珠贴敷压丸等,毫针刺在选定穴上寻得敏感点后,速刺入,有胀痛等针感后,留针30分钟;激光照射用氦氖激光仪光纤维导管直接照射耳穴,输出功率6毫瓦,距离50~100厘米,每穴照射5分钟。体针和光针,每次两侧耳穴均用,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埋针法为以揿钉式皮内针,用无齿镊夹持,垂直进针,以不穿透软骨为限,贴上小方形胶布固定,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2次;压丸法可用磁珠(380高斯)或王不留行子置于0.7×0.7厘米方块胶布上,贴在所选定之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压3~4次。埋针和压丸法,每周2次,每次一侧耳,两侧交替。上述四法,可任选一种亦可在一种效不显时,改用另一种。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扁平疣患者共291例,痊愈为165例(56.7%),显效27例(9.3%),有效56例(19.2%),无效43例(14.8%),总有效率为85.2%[14~16,22]。本法用于扁平疣治疗。
穴位电疗
(一)取穴
(二)治法
先暴露出阿是穴即疣体,把疣及周围皮肤,用碘酒消毒,再用75%酒精脱碘。用超短波电疗机治疗,输出端连接一根1.5寸的毫针,持针处用绝缘材料固定。先预热1分钟,然后把输出开关拨到2至3档,即可使用。医者一手持针,一手捏起疣的基底部,将针尖对准疣的周围向中间刺5~7针,大的可多刺几针,然后 用无菌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一周内不得沾水,使疣逐渐脱落。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86例,均一次治愈。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一例感染及功能障碍[20]。
割治
(一)取穴
(二)治法
患部用碘酒、酒精常规消毒,盖无菌洞巾,用2%普鲁卡因2ml行局部麻醉,具体操作方法有二种,1、取取疣体中央凹陷处为进针刀点,刀口线与肌肉走行方向平行,用4型小针刀直刺深达基底部,然后针体与皮肤成30度角,刀尖紧贴基底部呈潜行铲剥分离。2、在疣体边缘任何一点进针刀,针体与皮肤平面成5~15度角刺至另侧边缘,不刺穿对侧皮肤,共4~5刀,术毕出针刀,针眼处压迫片刻,用酒精棉球盖好,无菌包扎,嘱病人3天内手术部不可着水,以免感染。7~15天可自选脱落修复。
(三)疗效评价
【主要参考资料】
[1]姚学修,等。艾灸寻常胼胝100例疗效汇报。护理杂志 1960;(4):135。
[2]吕美珍。针刺“骨空穴”治疗青年扁平疣与寻常疣41例的结果介绍。中华皮肤科杂志 1964;(1):20。
[3]魏少梅。火柴治疗寻常疣41例临床观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6;(1):33。
[4]徐笨人。便携式电子火针治疗皮肤病1268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 1988;8(4):6。
[5]西谷郁子(李红捷译)。灸及艾的燃烧生成物局部涂敷治愈疣赘2例报告。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8;10(6):49。
[6]苏敬泽。针刺寻常疣及其原理的探讨。中华皮肤科杂志 1986;19(1):21。
[7]高云亭。针刺治疗寻常疣15例。上海针灸杂志 1988;7(3):47。
[9]杨瑞鹏。板蓝根穴位注射治疗疣15例。中国针灸 1982;2(6):46。
[10]张生理。注射用水穴位注射治疗寻常疣。四川中医 1985;3[7]:52。
[11]马志超,等。鞍钢火针治疣与痣。中国针灸 1987;7(5):55。
[12]胡维正。艾绒直接灸治皮肤赘疣。四川中医 1986;4(10):封4。
[13]刘良杰。电针治疗寻常疣、跖疣38例。中国针灸 1985;5(1):27。
[14]邱再晶。揿针治疗青年扁平疣102例。中国针灸 1983;3(3):35。
[15]戴秋孙。耳针治疗面部扁平疣46例疗效观察。江苏中医杂志 1986;7(3):9。
[16]方佩芳。He-Ne激光耳穴照射治疗扁平疣25例疗效观察。中级医刊 1984;(3):41。
[17]姬云海。火针治疗寻常疣39例疗效观察。江苏中医 1992;13(11):27。
[18]周菊明。针刺母疣法治疗多发性寻常疣102例。新中医 1994;26:37。
[19]魏明丰,等。“香”灸治疗寻常疣临床观察。针刺研究 1992;17(4):256。
[20]王喜宽。超短波电疗寻常疣186例。中国针灸 1993;13(3):18。
其他治疗
(一)推疣法用于治疗头大蒂小,明显高出皮面的疣。先在疣的根部用棉花棒与皮肤平行或呈30度角度,向前推进,用力不宜猛。推除后创面压迫止血,或掺桃花散少许,并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如疣体表面角化,则在局麻下进行推除。
(二)艾灸法疣体数目少者,可用艾炷在疣体上灸之,每天1次,至疣体脱落为止。
(三)敷贴法先用热水浸洗患部,·再用刀刮去表面的角质层,然后将鸦胆子仁5粒捣烂,敷贴在疣体上,用玻璃纸及胶布固定,每3天换药1次,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皮肤。
(四)针刺法用针从疣顶部刺到基底部,四周再用针刺以加强刺激,针后挤出少量血液,3—4天疣体可脱落。
扁瘊
(二)涂搽法用鸦胆子仁油外涂患处,每天1次,用于治疗疣体散在分布者;或鲜鸡内金在疣体处摩擦,每天1—2次;或干鸡内金用水浸泡变软后擦患处,每天1—2次。
鼠乳
(一)挑刺法用消毒针将疣顶端挑破,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涂患处。若数目较多,应分批进行治疗。
(二)敷贴法用斑蝥膏(斑蝥12.5g,雄黄2g,捣研细末,加蜂蜜半食匙,混匀调膏),依疣大小,挑取相当大小斑蝥膏,用拇指压丸成扁圆形,放于疣面上,再用胶布固定,局部略有灼痛起小疱,约经10—15小时,将疣剥离皮肤:
(一)外敷法用乌梅肉(将乌梅用盐水浸泡1天,捣为泥状)每次少许敷贴患处。
(二)电灼法在局部消毒麻醉下进行电灼,但不宜过深,以免影响愈合,或形成过大的疤痕。
(三)手术常规消毒局麻下,先以刀尖在疣与正常的皮肤交界处修割,然后用止血钳钳住疣中央,向外拉出,可以见到一个疏松的软芯,但软芯周围不易挖净而易复发,故挖后可敷腐蚀药,如鸡眼膏。敷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7天即可,否则,腐蚀过深影响愈合。
丝状疣
健康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