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寻常狼疮

常狼疮是由结核杆菌所起的慢性进性皮肤感染。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人。病程缓慢。初起时眼睑皮肤出现米粒至黄豆大的结,周围绕一红晕,半透明,呈棕红色或褐色,质柔软。常小结、溃疡、瘢痕同时存在,此起彼伏,但对组织破坏性小,预后良好。结可自吸收或破溃溃疡,有时呈乳头状增殖。常狼疮为口咽部另一类型结核,儿童常见,女多于男,病变进展缓慢,患者全身状况良好,偶有咽喉部疼痛感,发干,吞不便。悬雍......
目录

病因

图片可自吸收或破溃溃疡,有时呈乳头状增殖。常狼疮为口咽部另一类型结核,儿童常见,女多于男,病变进展缓慢,患者全身状况良好,偶有咽喉部疼痛感,发干,吞不便。悬雍垂常为首发部位,继而扩到前后弓、后壁,而扁体却不受累。先发生棕黄色发亮的狼疮小结,小结渐腐烂,彼此融成较浅的溃疡,覆以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溃疡有自愈倾向,成瘢痕,收缩后使腔变

常狼疮是发生在先前感染过结核,且已致敏者身上的一种继发性皮肤结核,对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的敏感性很高。结核杆菌可皮肤损伤处侵入皮肤。常狼疮亦可由破溃的淋巴结关节结核病灶直接或淋巴管蔓延至皮肤,也可由结核病流播至皮肤。极少数病例可发生于卡介苗接种处,故认为在卡介苗接种后,如在接种处发生肉组织,久不消退,即应追踪观察。 此外,患者的养、生活条件、卫生状况、个人抵抗力等对常狼疮的发生与发展皆有很大的系。   

临床表现

基本损害为粟粒至豌豆大的狼疮结,红褐色至棕褐色,呈半透明状,触之质软,微隆起于皮面,结表面薄嫩,用探针探查时,稍用力即可刺入,容易贯通及出(探针贯通现象)。如用玻压诊,减少局部充时,结更明显,呈淡黄色或黄褐色,如苹果色,故亦称“苹果”,有时许多结互相融构成大褐色浸润性损害,直径可达10~20cm,表面高低不平,触之柔软,覆有大鳞屑。 在长期的过程中有的损害自愈成瘢痕,有的结往往破溃溃疡溃疡始时仅见于损害的一部分,以后可致整个损害全部溃烂。其溃疡多浅表,呈或不整溃疡表面为红褐色组织,有少量稀薄脓液,脓液干后结污褐色厚痂。溃疡边缘不整齐,质柔软,色暗红,边缘呈潜性。在发展过程中,溃疡中央或一侧结疤治愈,但边缘或另一侧不断向外扩展,可成大损害,亦可成环状、弧或蛇性等特殊态。  

诊断

图片常狼疮的特点,如常自幼年发病,基本损害为苹果样的狼疮结,破溃后愈成瘢痕,瘢痕上又可再生新结,一边破坏,一边愈等特点,再结组织病理检查呈结核性或结核样浸润等,一般诊断不难。但临床上需与下列疾病相鉴

(1)病之结较狼疮结坚实,有浸润感,一般不破溃。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2)梅毒梅毒性结发展较快,可成匐状排列,质硬如软,铜红色,常破溃,溃疡呈穿凿状,愈后结疤。梅毒清反应阳性。其病理改变要为浆细胞浸润及管变化。

(3)盘状红斑狼疮 红斑呈蝶状,常对称分布于及两颊部,无狼疮结溃疡,红斑上有粘着性鳞屑,底面附着毛囊角质栓。

(4)深部真菌病 结常破溃、结疤,真菌培养阳性。组织病理可查获病原菌

(5)结核样型麻较狼疮结稍硬,患处感觉障碍为其特点,有周围神经粗大及肢体麻木畸,可出现养性溃疡。   

治疗

要增强病人抗病能力,找及消除体潜在的结核性病灶。

(1)全身性用药 理使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防止药物不良反应;中医面可用补中益汤加减等。

(2)局部治疗 对小常狼疮,可在局部麻醉下,施刮除术,术后压迫止,外10%没食子酸铋。对范围不大的皮肤损害可用1%普鲁卡因液1mL加入2。5%异烟肼溶液2mL,在损害四周作环皮下注射,或将5%异烟肼软膏涂于损害处,亦可在局麻后,对皮损处涂布乳酸、铬酸或纯石炭酸腐蚀。

病理生理

图片常狼疮是皮肤结核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是结核杆菌由外界侵入皮肤而发病,多在儿童或少年期发病。常狼疮好发于面部,约占50%以上,其次为四肢、部及颈部等处。基本损害为粟粒至豌豆大小狼疮结,红褐色黄褐色,呈半透明状,触之质软,表面微隆起。

表面薄嫩,用探针探查时,稍用力即刺入,容易贯通及出,用玻压诊,结明显呈淡黄色或黄褐色,似苹果酱色,故称“苹果样结”。病程较长的病例皮损自愈后成瘢痕,在已愈的瘢痕组织上又可再发新的狼疮结常狼疮的病理变化要发生在真皮的浅层,但亦有蔓延到真皮深层甚至皮下组织者,并可导致皮肤附属器破坏。

病理浸润要为结核样结,并很少见有干样坏死成的结,即使有亦很轻微。浸润细胞要为淋巴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巨细胞虽然通常是核呈边缘排列的郎罕巨细胞,但有些是核呈不规则排列的多核巨细胞。损害越早,淋巴细胞浸润越多,围绕在浸润灶周围。损害较久时则上皮样细胞及郎罕巨细胞占优势,上皮样细胞大都呈同集簇或不规则排列。浸润灶管,其中纤维变性,最后弹力纤维亦可变性破坏。病灶愈时,边缘部网状纤维致密和原化,有广泛纤维组织增殖。弹力纤维不能恢复。表皮变化为继发性的,在有些病例中可有棘层肥厚、角化过度或乳头.

样增生,甚至假上皮样增生,偶或发生鳞状细胞癌。但有些病例,可因真皮的浸润压迫而使表皮萎缩变薄,甚至破坏溃疡,并可因继发感染而化脓,以致在浸润中发现许多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其它化脓性细菌。在常狼疮的病理组织中,虽然可有结核杆菌的存在,但不易被发现,甚至培养和动物接种亦不能常成功。

症状体征

图片基本损害为粟粒至豌豆大的狼疮结,红褐色至棕褐色,呈半透明状,触之质软,微隆起于皮面,结表面薄嫩,用探针探查时,稍用力即可刺入,容易贯通及出(探针贯通现象)。如用玻压诊,减少局部充时,结更明显,呈淡黄色或黄褐色,如苹果色,,有时许多结互相融构成大褐色浸润性损害,直径可达10-20cm,表面高低不平,触之柔软,覆有大鳞屑。 在长期的过程中有的损害自愈成瘢痕,有的结往往破溃溃疡溃疡始时仅见于损害的一部分,以后可致整个损害全部溃烂。其溃疡多浅表,呈或不整溃疡表面为红褐色组织,有少量稀薄脓液,脓液干后结污褐色厚痂。溃疡边缘不整齐,质柔软,色暗红,边缘呈潜性。在发展过程中,溃疡中央或一侧结疤治愈,但边缘或另一侧不断向外扩展,可成大损害,亦可成环状、弧或蛇性等特殊态。组织毁坏性大,愈后结成高低不平的条索状瘢痕,严重者瘢痕收缩,发生畸或功能障碍。常狼疮的再一个特点为已愈之瘢痕组织上又可再生新的狼疮结,再破溃溃疡,故本病常迁延数十年不愈。

除以上典型损害外,由于患者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有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扁平常狼疮:损害表面平滑,可有少许鳞屑,呈状浸润斑,由狼疮结构成,愈后有较扁平的萎缩瘢痕。

(2)增殖性常狼疮:包括结性狼疮、样狼疮、样狼疮、乳头状狼疮等。此类狼疮为狼疮结密集互相融,高出于皮面呈明显的浸润状肿块或大小不等的乳头状增殖。

(3)溃疡性狼疮:常成较大面积的溃疡,可由狼疮结破溃而发生,亦可由皮肤下淋巴结骼或其它组织的结核感染时所继发。

(4)性狼疮:为身体结核病灶中之结核菌至皮肤而发病。本病可见于患麻疹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后的儿童,皮肤突然出现在性的由狼疮结构成的小斑,病损数多,互不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莲须

下一篇 莲雾根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