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病因
病因尚不清楚,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家族中有不同程度的外显性。
临床表现
两性均可受累,在出生时或幼儿期发病,常在10岁前起病。黑褐色或黑色色素斑主要分布在口周、唇部、口腔黏膜,也可见于指趾末端、手掌及足背;息肉较色素斑出现迟,大多数患者有明显体重减轻,其次为胃肠道症状,本征还可伴发甲营养不良、脊柱侧凸、卵巢囊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等。
1.色素沉着
多见于口唇及其四周、颊部、面部、手指皮肤,偶见于肠黏膜,但也有色素沉着局限在躯干及四肢者。色素可呈黑、棕褐、灰、蓝等色。极少数病例仅有肠息肉而无色素沉着。无明显诱因,在口周、唇部(特别是下唇)、口腔黏膜有0.2~7mm大小、圆形或椭圆形、褐或黑色斑点,并逐渐增多。在口腔黏膜者较大,境界清楚,无自觉症状。色素斑也可发生在手指、手掌及足趾,较少发生在鼻孔、眼周、硬腭及舌部。色素斑之数目、大小、分布和胃肠病损无关。
2.胃肠道表现
肠息肉主要在10~30岁时出现,可发生于胃肠任何部位,但以小肠多见,呈间隙性发作。有反复出现腹痛、肠鸣、呕吐、呕血、便血、腹泻,排便量大,并可含脂肪或肉眼血液,及肠套叠、肠梗阻和蛋白丢失性肠病等,息肉恶变率为3%~25%。
3.肠息肉的癌变
息肉性质为错构瘤,近年来研究发现患者肠息肉有2%的癌变率。这些癌变者的年龄常<35岁,比一般大肠癌发病年龄早10年以上。由于错构瘤常与腺瘤并存或错构瘤内有腺瘤成分,因此不能肯定癌变是来自错构瘤本身还是腺瘤。肠外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可高达10%~30%。
根据患儿家族史,儿童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根据唇部、口角色素斑,常伴反复发作的腹部症状,以贫血、腹痛、便血、肠梗阻等为主要表现,加之肠镜检查、X线检查、病理检查、手术确诊结果等可确诊。
检查
诊断
治疗
由于本病病变广泛,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补液,补充营养物质,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少数患者应用皮质激素、同化激素、抗生素和外科大量切除肠段使病情得到缓解。但一般说来外科手术仅适用于严重的并发症,如肠道息肉明显,剧烈腹痛,伴不能控制的或反复大量出血、脱垂、肠套叠、肠梗阻和明显恶变者或病变肠段较短者,才考虑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时尽可能将息肉摘除,或选择经内镜高频电凝息肉摘除术;或切除累及胃、十二指肠、结肠等处的息肉,有时须做预防性切除以防恶性变化。一般皆系良性,无须彻底切除,也不宜做广泛肠切除,以防发生吸收不良综合征。
预防
病因不明,应注意做好遗传性疾病咨询工作。
预后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