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雅司病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密螺旋体,其物理特性与梅毒螺旋体相仿,其螺旋的平均直径为0.13~0.15micro;m,长10~13micro;m,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该螺旋体能活跃地运动。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传染源为病人,在非洲的一些人类雅司病和地方性梅毒流行区,有一些非人类灵长目动物血清中有对雅司螺旋体的抗体,当受损的皮肤接触活动性雅司病变渗出物时,即可受到感染,昆虫叮咬,擦伤,或损伤会促进从已受感染的接触者获得雅司螺旋体的自然感染,最可能的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受早期雅司损害污染的手指获得感染,新病例多在雨季发生,原发感染多在青春期以前发生,在最初感染之后不久,病原体可侵入血流,以后可引起骨,淋巴结和远离部位皮肤的损害。
小儿对雅司病相对易感,衣物缺乏,卫生条件差,以及频繁发生皮肤损伤,容易促成雅司病发生,直接接触病损部位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但也有可能通过昆虫间接传播。
症状
雅司病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最初出现1个或多个皮肤损害,然后出现复发,皮肤和骨的非破坏性继发损害以及在晚期出现皮肤,骨和关节的破坏性改变。
将本病的病原体实验性地接种于易感的人类志愿者,证实其潜伏期为3~4周,最初螺旋体入侵处皮肤出现一种单发的丘疹,渐扩大成为结节,并变成乳头状瘤样,其表面出现侵蚀样改变,覆盖有一层薄的黄色痂,这层痂由含有雅司螺旋体的浆液性渗出物组成,病损直径可达3~4cm,有痒或痛感,称为雅司瘤(覆盆子样)或母瘤,多见于面及四肢暴露部,尤以下肢多见,母瘤四周可出现较小的同样病损,呈围星状,局部淋巴结肿大,最初的损害通常在3~6个月内自愈,在原发病损愈合前或后,由于螺旋体血症或自体接种,可引起继发性皮损,有时可伴发热,全身酸疼等症状,皮疹多样,可呈脱屑性斑疹,丘疹或豆大结节,表面覆有灰色薄痂,稀疏分布于全身,以躯干和四肢为多;也可发展为杨梅状大结节,上覆深黄色或褐色厚痂,去痂后表面似杨梅状,有少许渗液和出血,有压痛,主要分布于头部和四肢外侧,发生在足跖时,因有压痛可致螃蟹样步态,故有称蟹样雅司者,继发性病损可经数周或数月消退不留痕迹或有色素沉着,有的病人皮损可反复出现,身体各部位同时可见新旧不同皮损,迁延不愈,局部淋巴结肿大,但不化脓;合并骨膜炎时可引起夜间骨痛,也可并发多指性关节炎。
约10%病例感染后5~6年可发生晚期雅司病,皮损为结节状,破溃后形成溃疡是其特征,多见于四肢屈侧,溃疡愈合处留下色素脱失性萎缩性瘢痕或皮肤挛缩;病人也可表现为手掌,足跖过度角化,并有皲裂,晚期雅司病病程迁延,不经治疗可多年不愈。
饮食
检查
1.病原体检查
早期病损去痂后取渗出液涂片,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见密螺旋体,形态酷似梅毒等其他螺旋体。
可采用检测梅毒螺旋体的方法,如VDRL,USR,RPR试验或FTA-ABS,FPHA密螺旋体试验,发病1~2个月后梅毒血清学反应及螺旋体制动试验均为阳性。
3.其他
2.血清学检查可采用检测梅毒螺旋体的方法,如VDRL,USR,RPR试验或FTA-ABS,FPHA密螺旋体试验,发病1~2个月后梅毒血清学反应及螺旋体制动试验均为阳性。
诊断鉴别
由于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梅毒类似,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与病人接触史及临床表现,一般诊断不困难。
本病应与梅毒相鉴别,梅毒时家长有不正当性行为史,皮损等也不同,可资鉴别,此外应与麻风,皮肤利什曼病,结核相区别。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而发生的常见性传播疾病,已经问世数百年了,目前在世界范围均有分布,是十分重要的性传播疾病;可以分为获得性梅毒、先天梅毒和妊娠梅毒等。
并发症
合并骨膜炎,多指性关节炎,皮损后可留下色素脱失性萎缩性瘢痕或皮肤挛缩,皲裂,晚期病例可发生长骨骨膜或骨质树胶肿性损害,引起骨质疏松,甚至形成腔隙,偶致腭穿孔或鼻骨,咽部损害,也可引起关节周围纤维瘤样结节和关节积液。
治疗
预后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新生儿暂时性脓疱性黑变病
下一篇 小棘毛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