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芦蒿

芦蒿 芦蒿(拉丁:Artemisia selengensisTurcz. ex Bess.),蒌蒿, 多年生草本,是菊科蒿属植物芦蒿要分布于蒙古、朝鲜、俄罗斯以及中国多地。芦蒿植株具清香气味主根不明显或稍明显,具多数侧根纤维须根稍粗,直立或斜向上;纸质或薄纸质,上面绿色,无毛或近无毛,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平贴的绵毛;头状花序多数,为长或宽卵形,并在上组成狭而伸长的......
目录

形态特征

芦蒿芦蒿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具清香气味主根不明显或稍明显,具多数侧根纤维须根;很状稍粗,直立或斜向上,直径4-10毫米,有匍匐地下少数或单,高60-150厘米,初时绿褐色,后为紫红色,无毛,有明显纵棱,下部通常半木质化,上部有着生头状花序分枝长6-10(-12)厘米,稀更长,斜向上。

纸质或薄纸质,上面绿色,无毛或近 无毛,面密被灰白色蛛丝状平贴的绵毛;下部卵形卵形,长8-12厘米,宽6-10厘米,近成掌状或指状,5或3全裂或深裂,稀间有7裂或不分裂的,分裂叶的裂线形或线状披针,长5-7(-8)厘米,宽3-5毫米,不分裂的叶片为长、椭披针或线状披针,长6-12厘米,宽5-20毫米,先端锐尖,边缘通常具细锯齿,偶有少数短裂齿白,叶基部渐狭成柄,叶柄长0.5-2(-5)厘米,无假托叶期下部通常凋谢;中部近成掌状,5深裂或为指状3深裂,稀间有不分裂之,分裂叶之裂、椭披针或线状披针,长3-5厘米,宽2.5-4毫米,不分裂之、长或椭披针,宽可达1.5 厘米,先端通常锐尖,叶缘或裂边缘有锯齿,基部楔形,渐狭成柄状;上部苞片指状3深裂,2裂或不分裂,裂或不分裂的苞片为线状披针,边缘具疏锯齿

头状花序多数,长或宽卵形,直径2-2.5毫米,近无梗,直立或稍倾斜,在分枝上排成密穗状花序,并在上组成狭而伸长的花序总苞3-4层,外层总苞略短,卵形或近面初时疏被灰白色蛛丝状短绵毛,后渐落,边狭膜质,中、总苞略长,长卵形或卵状匙黄褐色,面初时微被蛛丝状绵毛,后落无毛,边宽膜质或全为半膜质;花序托小,凸起;雌花8-12朵,花冠管状,檐部具一浅裂,花柱细长,伸出花冠外甚长,先端长,2叉,叉端尖;两性10-15朵,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基部钝或微尖,花柱花冠近等长,先端微叉,叉端截形,有毛。

瘦果卵形,略扁,上端偶有不对称的花冠着生面。果期7-10月。

主要品种

(一)型分:

  1. 蒿。又柳叶蒿,羽状三裂,嫩青绿色,清香味浓,粗而柔嫩,较耐,抗病,萌发早,产量高。
  2. 蒿。又鸡爪蒿,羽状五裂,嫩淡绿色,香味浓,耐性略差,品质好,产量一般。

(二)色分:

  1. 芦蒿。嫩青绿色。
  2. 芦蒿。嫩浅绿色。

生长习性

芦蒿湿中生耐阴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北一般4月中,下旬萌发,7月,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10月中旬植株枯黄。多生于森林,林地草原和平原地带。常见于林下,林缘,山沟和河谷两岸,也见于平原沟边,塘沿及水田埂边。是草甸和沼泽化草甸的伴生种。在局部地区,如水沟,水田边或水池岸边可成为优势种,甚至可成单优种的纯群落断。有时也生于村舍附近、路边、田边,成为常见的杂草。芦蒿具长,在地下成密集层,地上繁衍能力也很强,因此,常在群落中成集群分布。有时成为湿候区荒地演替的先锋植物

分布范围

多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河湖岸边与沼泽地带,在沼泽化草甸地区常成小区域植物群落的优势种与要伴生种;可葶立水中生长,也见于湿润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等。产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蒙古(南部)、河北山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蒙古、朝鲜及苏联(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也有。模式标本采自西伯利亚东部色楞格斯克附近。

繁殖栽培

繁殖

分株

5月上、中旬,在留种田块将芦蒿植株挖起,端嫩梢,在筑好的畦面上,45×40厘米每栽种1-2株,栽后踏紧浇透水,5-7天即可活棵。

压条

每年7-8月将半木质化的杆齐地面砍下,端嫩梢,在整好的畦面上,35-40厘米沟深5-7厘米,将芦蒿杆横栽于沟中,头尾相连,然后覆土,浇足水,常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生与发

扦插

每年6月下旬-8月,剪取生长健壮的芦蒿杆,端嫩梢,将成20厘米长小段,在筑好的畦面35×30厘米,每斜插4-5小段,地上1/3,踏紧浇足水,10天左右即可生

四季均可进。地下挖出后,去掉老、老,剪成小段,每段有2-3,在筑好的畦面上每隔10厘米浅沟,将每小段平放在沟,覆薄土,浇足水。

栽培技术

条播栽种

种子繁殖3月上、中旬将芦蒿种子与3-4倍干细土拌匀直接播种,采用播、条播均可。条播30厘米左右,播后覆土并浇水,一般3月下旬即可出苗,出苗后及时间苗、匀苗,缺苗的地移苗补栽。

整地施肥

选择前茬为非菊科作物、灌溉条件好、土壤肥沃的砂壤土为宜。栽种前进耕翻晒(冻)垡,结施足底肥,每亩施腐熟猪、牛、粪3000-4000公斤或腐熟饼肥150公斤左右,整地作畦,畦宽1.5-2米,深沟高畦。生长期间,9-10月份进一次追肥,每亩用尿素10公斤,撒施并结浇水,以促进芦蒿生长,防止后期早衰。

清除杂草

芦蒿地下要分布在5-10厘米土层,栽种活棵后,要及时拔除田间杂草,促使根系发育良好,累积更多养分。

浇水保湿

芦蒿湿性很强,不耐干旱,高温干旱季常浇水,保持田间湿润,促进生长

病虫防治

芦蒿生长期间病虫害时有发生,要有蚜虫、虫瘿玉米螟、棉铃虫、刺蛾及芦蒿大肚象等害虫,可用抑太保、卡死克、菊脂类等高效低残留农药进防治。

大棚覆盖

芦蒿地上部被严霜打枯后,应齐地面砍去芦蒿杆,清除田间枯和杂草,浅松土,每亩撒施尿素10公斤或复肥80公斤,浇足底水,5-7天后扣棚盖膜。一般在11月下-12上进,同时用地膜直接浮面覆盖在植株上,棚四周压严压实。如土壤湿度过大,则地膜覆盖可推迟进。晴天中午要在处通以降低棚湿度。

收获管理

芦蒿栽培地或设施栽培,设施栽培芦蒿可采用多种不同的覆盖式,分期分批覆盖,可提早上市,排上市,均衡供应。大棚覆盖栽培芦蒿,一般覆盖后40-45天,株高20-25厘米时即可采收。栽培芦蒿,随着自然界温度变化自萌发,当日平均温12-18℃时,嫩迅速生长,4月上中旬是芦蒿上市高峰。

采收时,用利刀平地面在芦蒿基部割下,嫩上除保留极少数外,其余叶片全部抹除,扎捆码放在阴凉处,用湿布盖好8-10小时的简易软化,即崐可上市。大棚覆盖芦蒿,第1茬采收后,应立即清除杂草、残,并追施肥水,每亩追施5-10公斤尿素,覆盖后管理同上。这样再45-50天,即收获第2茬。一般大棚芦蒿冬春季可收获2-3茬,亩产量达800-1000公斤。

主要价值

饲用

凉拌芦蒿芦蒿的适性中等。鲜草马好嗜,羊喜食,牛少量采食。花序由于有异味,牛,羊均不食。干草马喜食,牛,羊乐食。由于芦蒿植株高大,在东北,7月上旬刈割,每公顷产鲜草2600-4300kg。干草生产率为27.5%。芦蒿返青早,生长快,为早春提供一定数量的青草,具有一定的饲用价值。

据分析,芦蒿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较高.干草的适性又较好,因此,也可做为牲畜早春和冬季的舍饲饲草。该草为中等饲用植物,其化成分见表87-1,氨基酸含量见表87-2。芦蒿的嫩用水沸后人也可食用。

药用

该种在古本草书中已有记载。《尔雅》称“由胡”、“蘩”,《农本草》及《本草纲》中称“白蒿”,其中水生者可能就是本种。 全草入药,有止、消炎、镇咳、化痰之效。也发现可用于治疗黄型或无黄炎良好;民间还作“艾”(家艾)的代用品;四川间作“刘寄奴”(奇蒿)的代用品。

芦蒿性凉,味甘,性平,平抑肝火,可治胃气虚弱、浮肿及河豚中毒等病症以及预防病、病和便秘等功效。含淀粉量高,可为体提供热量能源,也可作为神经结构、成分和酶、激素组织成份。同时也可起保护头的作用和充当肝脏贮备糖而起解毒的作用。

食用

芦蒿炒腊肉芦蒿以鲜嫩杆供食 用,清香、鲜美,脆嫩爽养丰富。每百克嫩含有蛋白质3.6克、灰分1.5克、钙730毫克、10.2毫克、2.9毫克、胡萝卜素1.4毫克、维生素C49毫克、天门冬氨酸20.4毫克、谷氨酸34.3毫克、赖氨酸0.97毫克。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酸性洗涤纤维等。早在明朝,芦蒿与笋同拌肉食之,最为美味,碧如针,嫩不须嚼,良于他所出。

芦蒿可凉拌或食。嫩作菜蔬或腌制菜。芦蒿抗逆性强,很少发生病虫害,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冬春中国江南一些市场供应的要野菜品种之一。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