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子
形态特征
植株高30-80cm,具稀疏白色软毛。主根细长而肥厚,但不呈肉质
肥大,侧根发达。茎直立,圆柱形,具稀疏硬毛,并有分支。叶片稍带白粉,基生叶多数,大头羽状分裂,长5-15cm,宽2-5cm,顶裂片大,长椭圆形,侧裂片2-3对,交错排列;茎生叶小,宽椭圆形或宽披针形。
总状花序顶生,花大;要片4;花瓣4,淡红色或淡紫红色,宽倒卵形,长约2cm,基部具长爪,瓣片具紫色脉纹;雄蕊6,4长2短;雌蕊1,子房钻状,柱头头状。长角果圆柱形,长4-6cm,果瓣近革质,具海绵状横隔,果实因种子间缢缩而呈念珠状,先端具细长的喙。
种子扁圆形,直径3-4mm。表面淡褐色,具网状纹理,一端可见点状种脐。去皮后可见肥厚的子叶2片,富油性,相互招叠,胚根位于子叶之间。气微,味微苦。蓝花子属喜凉作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的特性。对土壤要求不严,在pH4.5-7.5的土壤上均可种植。常与马铃薯、青梨、荞麦、燕麦轮作。
分布范围
主要价值
种类
1、蓝花秋子幼茎绿色,心叶微紫,幼苗直立或半直立。主根较壮,不膨大。基生叶和下部叶大头羽状分裂,顶裂片卵形,侧裂片2-6对,叶片绿色,微被茸毛。总状花序,花为淡紫色和白色,花冠大而薄,分离,上有棕褐色规则细脉纹。角果皮厚,比春子略松。松高50-110cm,分枝下生,第一次有效分支5-8个。单株有效角果80-200个,闭果,不开裂,内有海绵状隔膜,有明显或不明显果腰。每角果有效粒数平均4.5-5.5粒,种子扁圆光滑,千粒重10-28g。
蓝花秋子一般种植在高寒山区海拔2300-3300m的二荒地、轮歇地上,多数集中在海拔2500-2800m之间。适宜播种期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均可播种,以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宜。多数采用点播,也有撒播和条播。一般到10月中、下旬成熟。
2、蓝花春子幼茎多为绿色,少数微紫,心叶绿色或微紫色。幼苗匍匐或半直立,根部膨大。基生叶和下部叶片羽状裂叶,侧裂片3-6对,叶色深绿,密被茸毛。总状花序,花为白色或淡紫色,花瓣微皱,分离,上有棕褐色细脉纹。果实为闭果,不开裂,内有海绵质,角果皮厚而坚。株高80-116cm,下生分枝型。第一次有效分枝5-10个,单株有效角果70-150个,每角果有效粒数平均265-3.5粒,种子扁圆或不规则,粒较秋子小,饱满度差,千粒重9-11g。
蓝花春子多数种植在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丘陵地。一般在9月上旬至11月下旬均可播种,以10月中旬播种为宜。一般在翌年二三月间成熟。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