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性脂肪疝
概述
本病首先由Shelley等于1968年描述,当时称“疼痛性脂肪疝形成”。因本病表现为丘疹并与受压有关,故起用本病名。该病在我国南方赤足劳动者中的发病比例较高。本病可能是由于某些原因使足跟部受压而受损伤所致,此外体质性和内分泌因素也有一定作用。Shelley等指出本病的发生是外来压力下,足跟皮下脂肪进入真皮形成脂肪疝,而挤出的脂肪组织因其血管、神经受压导致缺氧而引起疼痛,这在病理上已得到了证明。也有人提出真皮胶原组织、小梁间胶原组织和弹力纤维的损伤和变性,也与本病的发生和疼痛有关。
病因
环境因素(90%):是一种与压力有关的疼痛性足跟部假性丘疹。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很清楚,可能是足跟部非负重部位皮下脂肪组织及其血管神经在外力作用下通过筋膜层“疝孔”进入真皮而形成脂疝,其中的血管,神经因受压缺血而引起疼痛,此外,本病的发生似与患者的特异性素质有关。
症状体征
皮损分布于足跟非负重部位,如足跟的后,内侧,皮损为柔软圆形,皮色丘疹,直径为2~8mm大小,数目10~40个不等,使足跟呈鹅卵石样外观,站立时皮损明显,且有疼痛感,久站,负重或行路多时,疼痛加剧,一旦去除负重压力,丘疹消失,疼痛缓解,患者一般健康良好,无长期负重损伤史。
诊断
检查
治疗方案
预防
饮食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