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蓝靛

爵床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Brem的加工制得的粉末或团块,可作染料。药用时可用于温毒、发斑、热吐衄、胸痛疮、痄腮喉痹、小儿惊痫症状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态 多年生草本。常成对分枝,细嫩部分及花序均被褐色柔毛。对生,先端渐尖,边缘有粗 齿,干时黑色穗状花序直立;苞片对生;花萼5裂;花冠筒状,紫色雄蕊4,二强;子房2室,每室2胚珠。蒴......
目录

信息概况

植物态 多年生草本。常成对分枝,细嫩部分及花序均被褐色柔毛。对生,先端渐尖,边缘有粗 齿,干时黑色穗状花序直立;苞片对生;花萼5裂;花冠筒状,紫色雄蕊4,二强;子房2室,每室2胚珠蒴果棒状。种子卵形期秋季,果期冬季。 生于林边较潮湿处;有栽培福建云南、广西、广东江西浙江。 采制 夏、秋季采收,置木桶或缸,水浸2~3昼夜,至落时捞出条,加入适量石灰充分搅拌,至浸液由乌绿色转变为深紫红色时,捞出液面产生的蓝色沫,晒干。 性状 为极细粉末,灰蓝色深蓝色,质轻易扬,粘手粘纸,投水中浮于水面,也有呈多孔性小块。有特殊草腥,味微酸。

成分 靛蓝(indigo,indigotin),另含红(indirubin)。

来源 为十植物菘蓝、草大青、豆科植物木蓝爵床植物马蓝或蓼科植物蓼蓝所制成的染料。亦即制造 青黛时之沉淀物。植物态详""、"木蓝"、"蓝实"各条。

性味

①《本草拾遗》:"。"

②《纲》:"辛苦,无毒。"

③《 得配本草》:"入手少阴。"

功用主治

清热,解毒。治时行热毒疔疮肿,丹毒蚀,天疱疮

①《 本草拾遗》:"热疮,解诸毒,滓小儿秃疮热肿。"

②《 纲》:"止,杀虫,治噎。"

③《 东医宝鉴》:"热恶肿,蛇虺螫毒,兼解诸毒及小儿热,功同青黛。"

④用法与用量

外用:调服:水调或入

蓝靛图册

选方

①治时热毒烦躁,狂乱欲走:蓝靛半大匙,以新汲水一盏,调分匀,顿服之。(《 圣惠》)

②治小儿:蓝淀,热即易。(《子母秘录》)

③治急数日尽欲死:蓝淀涂所蚀上令遍,日十度,夜四,瘥止。(《 千金翼》)

④治误食水蛭及土蓝靛绞汁,空服。(《 普济》)

⑤治时行疮:靛青,和甘草末、 猪胆汁调。(《邓子禹家抄》)

⑥治小儿虫癖积:+青一两,白 牵牛子末三钱,和入靛青粟米大,每服五分,白汤下。(《邓子禹家抄》)

名家论述

①《 纲》:"淀乃蓝与石灰作成,其气味与蓝稍有不同,而其止拔毒杀虫之功, 似胜于蓝。"

②《 本草汇言》:"蓝淀,解热毒肿结,杀虫积之药也。古有谓能止者,乃金疮跌扑,伤损皮肉出也,一即止,时人误认止,投入吐衄血证服食药中,石灰,虽凉而, 何堪入,误食反致毒入,转加骚动藏,蒙害者多,审之慎之。"

③《 本草述》:"蓝之能解毒,据方书中以 治中,又大头疫病之痛,又治虫毒。乃蓝汁亦概谓其能解毒,且犹不土此也。时珍曰,有人病呕吐,服壶诸爽不效,用蓝汁入即定,盖取其杀虫降。若然,如蓝靛之由石灰成者。时珍谓其拔毒杀虫之功,更胜于蓝矣。第 卢氏切切致戒于石灰之为害,谓不如直用蓝汁,是亦非过慎也。愚意当酌用之,如止于解热之毒,则与蓝汁俱得效,若外则靛亦可用,并其脚不去可也。至于服,用之 郁火,则 靛 直当去其脚净,不唯防其有害,且取其轻清之,不为浊所累也。"

④《本草正义》:"篮淀,苦之性,解毒清热亦同蓝草,但加之石灰,则止消肿杀虫之力尤胜。 陈藏器谓其解诸毒,热疮秃疮,热肿;濒湖谓能治噎,即石灰重坠,故能破坚积,消瘀血,且能杀虫也(噎湿热生虫一)。凡外疡热毒疔疮肿及湿疮奇痒者,用作药皆佳。"

染料

蓝靛也是一种染料。也叫靛青,即“ 青出于蓝”的那个“青”,是从 蓼蓝菘蓝)中提炼的。现在也指其它同色染料。

用极淡的蓝染料洗 白布,会让人觉得更白。

蓝靛的制作

蓝靛是一种草术植物,它的栽培及制作在瑶族人民中具有悠久的历史,蓝靛要用途是染布,也可药用。瑶家蓝靛不仅自己使用,还作为产品拿到集市上销售,是少数民族特需的染料。蓝靛种子细小,似杉术种,三月清明以后采种,五月整地埋墒搭棚育秧,七至八月移栽。大多移栽在 芋头地及箐沟边,以土质潮湿的地为宜。蓝靛株高二至三,校杆萃绿,其味芳香,独有特色,七至八月采割浸泡

浸泡蓝靛需挖一个池,把割来的蓝靛堆在池里,用木头压,避免水满飘动。每池要放八至十二挑蓝靛浸泡三至四天,能腐烂出深蓝色水汁,再把蓝靛渣打捞干净,用1比200的石灰入池中搅混,使池中水浪起伏,浪沫不断。两小时后蓝靛自然沉底,把上边的水放出,再把大池中的蓝靛顺水槽放到小池中,蓝靛沉底后又从小池中排水,剥下的就是纯真蓝靛。把蓝靛舀放箩筐中,待水自然滤出,干挑回家中倒在土池里,可存放半年至一年。

蓝靛制作的键是石灰的比例,不宜过量也不能太少,最好用当年新烧的石灰石灰少显深蓝色,染不上布,染出的布较青。好的蓝靛深色略紫红色,染出的布黑里透红,销售价钱也高。如果石灰过量,制出的蓝靛显灰淡色彩,似的粪便,不光亮,染出的布不鲜艳。

蓝靛的历史与作用

在多种植物染料中,蓝靛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蓝靛色泽浓艳,牢度非常好,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喜爱。蓝靛作为染料的历史相当悠久,考古数据显示,公元前2400年古埃及第五王朝就曾以蓝靛来染色。《诗-小雅》中有“终朝采绿,不盈一掬,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诗句,荀子《劝篇》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对蓝染工艺的辟总结。东汉时期,马蓝是我国北重要的济作物,在陈留(今河南封)一带有专业性的产蓝区。当时,文家赵岐路过陈留,看见山岗到处种着蓝草,就兴致勃勃地写了一首=篇《蓝赋》,并作序说:“余就医偃师,道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隋唐时期,由于我国和东西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蓝靛也成为商品输出到西亚,并流传到欧洲。我国的染匠还东渡到日本,传授用于蓝染色的技术,并写出集染色技术之大成的巨著《延喜式》。

我国蓝草的种植非常广泛,南北均有。贵州湿润,适于蓝的生长。明代嘉靖年间纂修的《贵州通志-土志》中记载:“永宁州靛山在慕役司(今镇宁),水迥山转,其中深箐可种蓝,蓝有木蓝,缪蓝,耕久而益有收,山箐之中,积数百年之枯烂柯,刀耕种,土尚暖,则不生,岁必异地而植。”这说明当时在贵州种蓝已普遍盛,并有固定的种植规律。到清代,贵州志对蓝的记载更多。《贵阳府志》说:“黄平山多田少,山涧多植蓝靛。”在小农济时代,蓝靛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作物,至今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仍保持着种蓝的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小蓝地,有几个染缸,还有些地区有专业制蓝靛的靛农。

蓝草的染色,最初应该是揉染---把蓝草和织物揉在一起,揉碎蓝草,汁液就浸透织物,然后晾在空中转化为靛蓝。后来人们把布帛浸在蓝草发酵后澄清的溶液里染色,这就是鲜发酵浸染法。由于蓝草成熟多在夏秋之际,鲜染色也就限制在这段时间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蓝草的种植更加普遍,染蓝作坊也大批出现。在染蓝作坊里,原来用鲜浸染的法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尝尝由于浸染不及时,染池的染液自发酵和氧化,变成泥状的蓝色沉淀而废弃。后来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用酒糟发酵可以随时将沉淀了的蓝泥再还原出来染色,于是染蓝作业就再也不需要抢季、赶时间进浸染了。因此蓝收割后,先制成泥状的蓝靛,待要染色时再发酵,一年四季都可以进染色。尽管到明清时期靛染已十分普遍,但古代揉染和浸染等直接染法仍然继续保留。《群芳谱》记载:至于秋月,熟染衣,只有小蓝,“每担用水一担,将细切,锅数百沸,去渣盛汁于缸,每熟蓝三停,用生蓝一停,摘于瓦盆,手揉三沙蓝,染工俱于生熟蓝汁斟酌”。可见,用靛染色虽然牢固,但过程繁琐,直接浸染法仍有一定的适用场

蓝有很多品种,郑樵的《通志》把蓼蓝、大蓝、槐蓝称为三蓝。宋应星的《天工物》提及有蓝、马蓝、蓼蓝、吴蓝、蓝五种。现代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蓼科的蓼蓝一年生草本,,干后有变蓝色的特征,久栽培供药用。但据唐宋时期的史科说它只能染碧,不能做靛。唐《新修本草》写到:“蓼蓝不堪为靛,唯作碧色尔。”宋朝《本草图》写到:“蓼蓝但可染碧,不堪做靛。”直到明代才见有用其做靛的记载。十科的菘蓝,又蓝。二年生草本,全株带粉绿色或者长倒卵状,称“”,称“大青”,均供药用。菘蓝做靛历史已久,唐朝《新修本草》记载:“菘蓝可以做靛。”豆科的木蓝,亦称槐蓝,灌木,药用泄肝郁凉血解毒。《本草纲-草五-蓝》中写道:“木蓝如决明...迥与诸蓝不同,而做靛则一也。”爵床科的马蓝,多年生草本,对生,干时黑绿色,倒卵状,以堪为蓝靛,染青碧而得。《四民月令》中提到“六月可种冬蓝。冬蓝,大蓝也,八月用染也”。《天工物》中明确指出马蓝亦可为靛。前,贵州用来制靛的蓝草有蓼蓝木蓝、马蓝与菘蓝四种,其中蓼蓝、马蓝、木蓝居多。菘蓝较少。

蓝靛染色的服饰不仅耐脏、耐晒、不易褪色,而且越经水洗越鲜艳,同时还具有药用价值,对于刺挂草割起的皮肤伤痛以及虫咬烂疮等皮肤疾病,都可起到消炎止痒的作用。从文献上看,早在秦汉时期的《农草本》中,就曾将蓝列为上品。“其味苦解诸毒,杀虫歧,注鬼、蛰毒,久服头不白,轻身,生平泽。”后来,历代编纂的本草及医药书籍也多有记载。唐代陈藏器编著的《本草拾遗》中说:蓝“热疮,解诸毒,滓小儿秃疮热肿”。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中说:“凡蓝五种,辛苦、无毒”,“止、杀虫、治噎”。在贵州三都,一般采用菘蓝制取蓝靛,而菘蓝就是,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效。其他如蓼蓝木蓝等制成的蓝靛,民间也常外涂以治疗小儿腮腺炎。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化染料对皮肤的伤害,无毒环保染料始流,而蓝靛由于其独特的保健功效更是倍受青睐。

蓝靛的种植与蜡染原料制靛

天工物-彰施第三-蓝靛》中写到:“凡蓝五种,皆可为靛,蓝即菘蓝,插活。蓼蓝、吴蓝皆撇子生。近又出蓼蓝者,俗蓝’,种更佳。”据古书记载,蓼蓝栽培一般是“榆荚落时可种蓝。”《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令民毋艾蓝以染”,这是因为仲夏之月是蓝草发的时候,此时采摘蓝草将影响生长,因此规定蓝靛染色不许提前进。《天工物》中详细介绍了种蓝的法:“凡种蓝法冬月割获,将叶片削下,入窖造淀。其身斩去上下,近留数。薰干,埋藏土。春月烧净山土使极肥松,然后用锥锄(其锄勾末向身长八许),刺土打斜眼,插入于,自然活。其余蓝皆收于撒种畦圃中。暮春生苗,六月采实,七月造淀。”

贵州种蓝仍沿袭着这些法。蓼蓝贵州民族地区常用的染草,产量较高,色泽鲜艳。黔东南地区候温暖,常在阴历三月中旬始种蓝,一般是选用较阴湿的好田栽种,栽的约为二。挖土后,用栽靛锄掏成窝,放蓝靛杆(种子)五六,大半插入泥,小半在土外,掩土紧。五月间锄媷第一次,并施肥料,六月媷第二次,七月媷第三次,同样要追肥。六七月间,蓝草成熟,呈绿色。碾碎后,黄色液汁变清,即可采集。菜后随发新,隔三个月后,九十月间又可以收割。收割毕,摘及嫩在水中,制成蓝靛。入冬以后,霜冻之前留杆作为种苗,先挖土为坑,将杆存放坑中,掩上树,盖泥之后再覆以稻草,既免霜冻,又防水湿。每1.5平丈的土地,可以收杆共约一百斤。除了以上所述的移杆栽培,还有一种是用泥土封蔸。贵州苗岭以北地区属长江流域,候稍冷,冬季有霜冻,因此必须收藏靛杆,否则蓝靛不能过冬。而贵州苗岭以南属于珠江流域,候暖和,无霜冻,蓝靛过冬只需埋杆。苗岭以南的蓝靛一年可以收两至三季。如果收三季,则是五月一次,七八月一次,十一月一次,最后一次割杆大约在离地三厘米处下刀,杆用土掩埋,来年春季可自生长

蓝对土壤矿物质含量的要求也很高。汉代科家张华在《国衍文本草》中曾提到:“地多蓼,必有禹余粮”(蓼科植物大量生长的地,下面必定有丰富的赤矿),说明当时人们对蓼蓝生长习性已相当熟悉,并以之作为判断矿藏的标志。因此可见,正是赤矿为蓼蓝生长提供了养。因贵州矿含量丰富,所以也是蓝靛大量生长的地贵州少数民族通常将蓝草种在家中菜园或附近山坡上,土壤越肥沃,蓝草就长得越高、越茂盛。贵州以制靛为生的靛农每年都要靛种留出,下一年改换的地种植,每一块地要等三年才能再种。如果还在以前的地种植,蓝草就长得不好,这可能就是因为矿物质被蓝草吸收而减少,因此影响了蓝靛的质量和产量。

制靛技术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西南传入中原,先用于菘蓝制靛,到后来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天工物》中有记载:“凡造淀,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澄于底。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本草纲》中提到:“靛沉在下也,亦作靛。欲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泡,入石灰搅烂,澄去水,灰烬入靛,用染青碧。”贵州《黎平府志》记载蓝靛的制作法云:“蓝靛染草,黎郡有两种,大者如芥,细者如槐,九十月间割入靛池,水浸三日,蓝色尽出,投以石灰,则满池色皆尽收灰,以带紫色者为上。”

贵州民族地区,由于家小农济长期延续,对于蓝的栽培、加工和使用,均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天地。若供自家使用,割取靛一般是在农历七月和十月进,打谷时即葛叶炮制。他们将生一束束的放入木桶后舀满清水,知道盖过蓝草为止。有时,会在蓝草上压一些植物,使其充分浸入水中。一般采用1米高的杉木染缸或大塑料桶,每缸十五六斤的生蓝使蓝草的水溶性靛蓝素需要融于水中,水的色会逐渐变成蓝绿色。制时,天热需要三天,天冷需要五天。这几天要是靠观察,看靛是否变软。如果靛始变软,则说明靛青素已吐出;若叶片还呈现青绿色且质地较脆,则表明蓝的时间不够。靛也不能得时间过长,否则烂的蓝草会变成杂质,影响蓝靛的质量。然后将一斤生石灰先化石灰水,再把石灰水倒进桶里,通常每5斤靛需要加水60斤,加石灰1斤左右。加入石灰水后,需要用瓢在桶中反复搅动,水色会从绿色转变为深青色沫会从蓝色变为白色过一两个小时掏水搅拌的打靛过程,石灰即与靛蓝色素充分结,水溶性靛蓝素与空中的氧产生氧化作用,变成不溶性的靛蓝素,并与石灰的钙离子结逐渐沉淀,木桶上的水会越来越清澈。次日沉淀后,先将水舀出,这些水含有少量靛素,之后还可以用来调染液。然后,再舀出沉淀的蓝靛,将蓝靛换到另一个小桶中进反复沉淀。每桶(十五六斤生)可得蓝靛约3斤。蓝靛浆质量的传统识法是:将蓝靛少许放在手上,待干后蓝靛呈现黑蓝发亮带紫色的为好靛;若呈现蓝灰色则是石灰太多,染色时难以染深;如果只有黑色,色泽灰黑,则是浸泡蓝靛过度,靛发烂,这种靛浆不能用,染好的布色易落。但在一些贵州民族地区,由于种植蓝靛不便,20世纪以来,洋靛(化染料)渐渐取代了土靛。

大塘制靛是靛农采用的高效指点法,北魏时期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一书对大塘制靛有详细的记载,第五卷就有种蓝一,描述了我国古代种烂、制蓝靛的详细情况。“七月中作坑,令受白许束,作麦秸泥泥之,令深五,以苫四壁。刈蓝倒竖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汁与瓮中,率十石瓮, 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作小坑,贮蓝靛着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靛成矣。”用这种制靛法制作出来的蓝靛产量较高、质量稳定,要作为商品出售。现在贵州凯里市郊的万潮镇还保存着这种制靛技术,与《齐民要术》记载的式相似,但也稍有不同。

贵州万潮,一般阳历十一月底就可以进蓝靛的收割了。此时蓝靛长势很好,约80厘米高,靛杆粗壮,植株较密,大约二一棵。靛农用镰刀齐将杆割断,用稻草束成捆,码好装进筐里,装满筐,挑下山。

这时靛农家门堆积着刚割下来的靛杆,一家人便忙着将靛杆和靛分离。他们手持一种特制的靛刀,略成弧,有点像镰刀,但比镰刀直,两面有刃,因此靛刀一起一落之间能削两次靛。他们动作娴熟,速度极快,手起刀落,靛便纷纷落下,三两下就削好了。雪去的是为了留种子,因为靛杆上有许多小候温度适宜时,就会分棵,长成一株蓼蓝。但并不是所有的蓝靛杆都能用作留种的,靛农要观察的情况,有的长出小来了,劲儿已泄了,就不能用了;有的杆太细,虽然可用,但劲儿不足,蓝长不大,效果也不好。

全部削完后,靛农再将靛杆挑回地里。为了让靛杆安全过冬,还要将其妥善收藏起来。将分离下来并捆好的靛杆竖着放进窝棚里,在其上薄薄地掩上一层土,再盖好一层稻草,就可以放地等着来年春天移栽了。

削下的靛装好筐,挑到靛池边。先要将靛池与靛坑之间的两个通道用池边废弃的靛堵塞结实,使之不漏水,然后才能把靛倒进靛池,放满水,过几天再来打靛。

由于天较冷,靛了七天,色素才完全吐出,子才变软,就可以制靛了。靛池里的水呈碧绿色,池面浮的蓝靛呈棕绿色,这是部分水水面的靛受日晒所致,而完全浸于水中的靛则仍青绿可爱。如果天暖和,这个过程两三天就足够了。此时靛农带着耙子去捞靛,完全捞干净后,再放入石灰水。在有些地区,还将残捞至另外一个小坑“浸渣园”里,将已浸泡浸泡一次,物尽其用。

石灰蓝靛的比例约为1:10,先调成成石灰水并混均匀。在放石灰水之前,靛农还要祭奠一下靛。人们一般杀一只鸡,一瓶,烧一把香,再取来一束芭茅草打成活结,让它向靛转达问候和期望,祈求靛帮助控制好天、温度、石灰水的量等制靛因素。

石灰一进入靛池,就可以看到靛水由青绿色变成浅蓝色。然后六个人手持推,分不同的向用力抨击水面。先向下击打水面,谓之“冲”,这是为了让石灰水与靛水混均匀、充分反应;然后又从四周向中呈水面,谓之“拉”,这是为了使空与水接触面积增大,使氧化过程加快,此时水色慢慢变紫。由于用力很重,水面会激起一米多高的浪,泛着蓝紫沫,溅到池边,看上去似乎呈固态状,就像一堆蓝色的雪。据古书上介绍,将这些沫晒干后就是靛,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过四次“冲”和“拉”,靛水的色已深蓝紫色。靛农用大勺舀一勺,再慢慢倒掉水,勺中留下少许沉淀物,这就是蓝靛。让它继续反应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在打靛池放靛了。

放靛前,靛农先把靛坑打扫干净,捡去草杂物,从草垛上取来一些糯米草,放在靛坑点燃,烧成灰,将其收进竹筛里,慢慢移步,晃动筛子,过滤成粉末状的草灰便在坑底均匀地铺了一层,然后将这层灰略略踩实,它是用来隔离蓝靛和坑底泥土的。铺完草灰,竹筛就要执另外一个任务了。靛农再靛坑的入处放了一个流槽,下接着竹筛,用来过滤蓝靛中残余的碎。竹筛用三角架支着,三角的下面还垫了几伞状的芭蕉,它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因为奔流的靛水容易将坑底的草灰冲掉,芭蕉就是保护隔层---草灰的。

靛农又仔细察看了靛水,确信反应比较成功,即蓝靛生成了,就将靛池与靛坑之间通道的堵塞物除去,一水流立即冲出洞,流向沟渠。因为在反应的两个小时中,蓝靛下沉,上层基本是水,仅含少量靛,故应将水放掉。靛池的中部有一个洞,是为了放水用的,下部的一个洞用来放靛。这个洞的位置是验而定的,以靛池能容纳的靛和一次制靛的产量而定,所以照固定的量来制靛,基本上不会浪费。当水放得差不多了,空与同时通过洞,发出奇怪的“咕咕”声,可以看到靛池表面的水变得较稠,泛着蓝靛的光泽。此时靛农赶紧为沟渠的流水改道,将水到靛坑,同时用竹竿捅靛池下部的洞,大量的蓝靛水立即喷涌而出。

蓝靛并不是直接进入靛坑,而是先过它的部---过滤池,让杂质有沉淀的机会。然后过竹筛的过滤以及守候在靛坑边勤劳的靛农除杂,进入到靛坑的就是比较纯净的蓝靛水了。等到所有的靛水都流入靛坑,紧张忙碌的制靛工作也进入了尾声。靛农用大桶盛水洗靛池,如下雨般冲刷池壁及池底部,剩余的蓝靛随波流进靛坑,将浪费减到最小。这时,靛坑基本满了,白沫移,蓝波荡漾。

制靛时,还有一道为“驱水”的工序,就是将水面赶平。在放石灰水进“冲”、“拉”之前和在靛坑装满之后,用小推轻轻地安抚动荡的水面,让它平静下来。这个动作让人感觉很艺术化,就像作画之前先把纸铺平,画完之后又仔细收好。这个细令整个制靛程序有了头尾,感觉既专业又细致,还带着点感情色彩。

过一段时间,靛坑的水分慢慢发掉,只剩下10厘米左右的泥状沉淀,这就是蓝靛了。靛农准备好筐底和筐四周,使其不漏靛。然后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有点类似建筑工地的抹泥刀,像切豆腐一样将蓝靛分成若干小块,一块块铲起来放进筐里。为了保持蓝靛的水分,当筐装满后便把筐放进水稻田里。秋冬季可以看到靛池周围的水稻田中了很多这样的筐,上面盖着稻草。当赶场时,靛农便会挑着蓝靛来卖,大约3元钱一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蓼大青叶

下一篇 头皮屑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