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利什曼病
概述
皮肤利什曼氏病 主要有东方疖。表现为原发性皮肤溃疡,一般不产生内脏病变。其病原体为热带利什曼氏原虫和硕大利什曼氏原虫。主要流行于中东和北非一些国家,前苏联南部和中亚地区也有发生;中国新疆也有病例报告。传播媒介是静食白蛉和塞氏白蛉。人是引起干性东方疖(又称城区皮肤利什曼氏病)的热带利什曼氏原虫的主要贮存寄主,而野生动物大沙鼠则是引起湿性东方疖(又称乡村皮肤利什曼氏病)的硕大利什曼氏原虫的重要贮存寄主。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感染后可终生免疫。潜伏期是2~8个月,病变常发生在暴露部分的皮肤,病灶为单发或多发。初起时为一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形成表面有干痂覆盖的溃疡,并逐渐扩大,其边缘有一隆起的硬结区;有时数个溃疡可融合成巨大溃疡。在有继发性细菌感染时出现发冷、发热等全身症状。无合并症者可在2~12个月内愈合,遗留一个下陷的瘢痕。湿性东方疖的潜伏期和病程均较短,但病变发展快,常在6个月内自愈,因其病灶有浆液或浆液血性渗出,故名。在溃疡边缘硬结区穿刺,抽出物作涂片染色检查,若在单核细胞内找到虫体,即可确诊,抽出物也可培养。
病因
皮肤利什曼原虫病病原为热带利什曼原虫,该虫形态并无特殊,我国新疆地区有病例发现,感染源为病人及带虫的动物(鼠类)。
病原为热带利什曼原虫,并经白蛉传播,也可经直接接种传播而感染,儿童多见,病后免疫力持久,潜伏期数周至数月不等。当白蛉叮咬人,黑热病患者或患病的动物后,其血内或皮肤内的LD小体被吸入白蛉胃内,经过5~7天的发育繁殖形成大量成熟的鞭毛体充满在白蛉的食道,咽喉和口腔内,当白蛉再次叮咬人和动物时,鞭毛体进入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而发病。
症状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农民居多。多数患者有明确黑热病史。好侵犯皮肤和黏膜,无全身症状。皮损以红斑、斑块和结节为主,也可表现为色素减退斑、浅色斑或溃疡。常无任何自觉症状。对称分布,以面、部为多见,但其他部位亦可累及。严重者面部损害类似瘤型麻风的“狮面”。病程极慢。
诊断
鉴别
治疗
(一)治疗
1.锑剂 首选葡萄糖酸锑钠溶液(斯锑黑克),6ml(相当于5价锑600mg)静注或肌注,1次/d,连用 8天为一疗程.一般成人需3~4个疗程,总量为 5~6g。疗程间隔为2周左右应用该药前,先口服10%碘化钾溶液每次10ml,3次/d, 连续服用7~10天可增强疗效。有肝肾、心损害或有出血性疾病者慎用。治疗中如出现发热、咳嗽、恶心、鼻出血或腿痛等反应时,宜中断治疗,待反应消失后再用。
2.喷他脒(戊烷脒) 凡锑剂治疗无效或有严重反应者,可选用该药。该药疗效高、效果好,一般只需1个疗程。剂量可按4mg/(㎏·d)计算。用蒸馏水配成4%~10%溶液,肌注或加入2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该药配后应立即注射以免水解产生毒。15~20次为一疗程,总剂量为60~80mg/㎏。如需第2疗程者,则应间隔1个月后方可。注射局部可出现暂时红肿疼痛但不久可消失,故可不停药。此药毒性较大,有肝、肾疾患者慎用或忌用。如有发热或肾毒现象时,应暂停治疗。
(二)预后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