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猪囊尾蚴病
病理病因
发病机制
人食用未煮熟的囊虫寄生的猪肉或被虫卵污染的生水或食物、蔬菜,在胃肠道内孵化成为六钩蚴,经淋巴或血行播散全身,发育成囊虫,形成本病。包囊发生于皮下组织时主要表现为结节,发生于四肢深部组织和肌肉者,可引起该患肢呈象皮样肿大。
症状体征
包囊发生于皮下组织时主要表现为结节,可有豌豆至粟子或更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紧张而有弹性,可游动,无自觉症状,无炎症反应及色素改变。发生于四肢深部组织和肌肉者,可引起该患肢呈象皮样肿大。还可侵犯四肢屈侧、颈部、乳房及阴部。眼、脑及心、肝、肺等内脏均可被累及。
囊尾蚴死后可钙化,通过放射显影术可证实,囊肿触诊有波动,穿刺时抽出透明白色乳状液体。包囊数目不定,可由数个至数百个,经过缓慢,随年龄增大,逐渐增大加多。部位不定,多见于躯干、上肢,亦可侵犯四肢屈侧、颈部、乳房及阴部。眼、脑及心、肝、肺等内脏均可被累及,引起相应的症状。
疾病诊断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嗜酸性细胞计数往往显著增加;无菌新鲜囊液(1∶1000)2ml皮内注射,数小时后注射部位发生红斑或水疱者为阳性,如结果为阴性,可增加浓度再作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及沉淀反应亦有助于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
并发症
用药治疗
预后
饮食保健
1、不吃生肉,不生吃蔬菜。
2、根据病情询问医生,制定饮食标准。
预防护理
严格执行肉类检查制度和饮食卫生,对肉类加工人员及畜牧饲养人员,加强教育,注意灭虫、消毒工作。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