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男子雄激素源性秃发

男子雄激素源性秃发,即男性型秃发(male pattern alopecia),是一种雄激素依赖性的遗传性毛发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有可变的外显率,最常见的秃发。多为20~30岁左右的男性发病,脱发要在头部,多先从前两侧发际始,也有自始者,脱发区逐渐向上扩延,头发也渐变得稀少纤细,终而头部头发大部或全部落,但枕后及双侧颞上头发依存,呈马蹄外观。多为20~30岁左右的男性发......
目录

症状体征

多为20~30岁左右的男性发病。脱发要在头部,多先从前两侧发际始,也有自始者。脱发区逐渐向上扩延,头发也渐变得稀少纤细,终而头部头发大部或全部落,但枕后及双侧颞上头发依存,呈马蹄外观,此带头发保持正常。脱发处皮肤光亮,毛孔缩小或残留少许细软毳毛。脱发的速度、范围和严重程度,受遗传和个体影响。一般30岁左右发展最快,严重全秃者少见。女性多为发生于头的弥漫性脱发,头头发变稀疏。自觉症状缺如。若伴有皮脂溢或脂溢性皮炎,则有轻度瘙痒。Hamilton秃发的严重程度把男性秃发分为Ⅷ级。Ludwig又把女性的弥漫性脱发分为Ⅲ级。脱发的分型利于评价脱发的严重性和观察治疗效果。

Ⅰ级 为正常的头发覆盖,两侧鬓角处脱发。见于青春期前的男女。

Ⅱ级 除鬓角脱发外,头后面也可出现秃斑。

Ⅲ级 头部头发稀落,秃发区融

Ⅳ级 仅马蹄的头皮边缘部分留有头发,称为Hippocrates秃发(calvities hippocratica)。

脱发处皮肤无萎缩,但因缺少毛球所以看上去较薄。毛囊孔可见,含有短的、纤细的毳毛。脱发处皮脂不能再滋润头发,都留在头皮上,所以头皮特油腻。

用药治疗

前尚无理想治疗法,宜向患者进解释,解除思想负担。若伴有脂溢性皮炎,进相应处理。全身及局部治疗可参照斑秃处理。由于雄激素在发病中起很大作用,因而近年来的新治疗法企图通过抗雄激素的效应来终止毛囊的变小。

1.抗雄激素效应治疗

(1)5α-还原酶抑制

非那雄胺:Ⅱ型5α-还原酶抑制,1mg/,1mg/d,疗程1年。要副作用为性欲减退,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有致畸作用。故不宜用于小儿和育龄妇女。

②盖屋棕榈:盖屋棕榈果的提取物。副作用为男性乳房发育。每天2~4粒,餐后分次服用。

③其他药物如度他雄胺(Dutasteride)、依立雄胺、P-1567、SNA-4606等正在临床研究阶段。另外可试用锌制

(2)雄激素受体蛋白(ARP)阻断药,通过与二氢酮竞争,表现出弱的抗雄激素作用。

西咪替丁:300mg 5次/d,连服5个月或更久。副作用为男性乳房发育阳痿、性欲降低等。

②RU588841:5%RU58841外用,疗程3月。停药3月后可复发。长期用药可维持疗效。

③环丙氯地孕酮:100mg环丙氯地孕酮和30μg炔雌醇(乙炔雌二醇)用,每天1次。适于男、女性患者。

酯(安体舒通):50~200mg/d。

⑤其他如诺特隆乙酸酯、11-α-羟孕酮局部外用。效果较好。

(3)抗雄激素类药:

地塞米松:0.25~0.75mg/d,但无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氟他胺:为非甾体类药物,250mg 3次/d或与避孕用。

避孕药:要有的索高诺酮、左炔诺孕酮(左旋甲基炔诺孕酮)、炔诺孕酮、炔诺酮、诺孕酯(肟炔诺酯)、双酯炔诺醇和炔诺酮等。常用来治疗女性AGA,治疗6~12个月后头发会有所改善。

激素:只在某些情况下适女性患者使用,可服或外用。

(4)钾离子通道

米诺地尔(长压定):2%、5%的溶液外用。但报道5%

饮食保健

增加膳食中谷物、蔬菜、水果的比重,多吃黑豆黑芝麻、蛋等含、钙丰富的食物,增加对头发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牛奶、瘦肉、家禽和

预防护理

早发现,早治疗。

病理病因

确切的病因还不清楚。但已肯定遗传因素和雄激素的作用与发病有。认为是多基因遗传的据有:高的发病率、人群中的高加索分布线,患者亲属中的发病人数越多,发病的危险性越高;严重女性患者家属发病的危险性比轻度者为高,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易影响后代。也有人提出早发病(30岁以前)和晚发病(50岁以后)可能由不同的单基因遗传的。除遗传因素外,男性脱发还可决定于在特定年龄有充分的雄激素刺激。如果太监是在青春期或其前去势,则不发生秃发。若给予雄激素,则可导致秃发。5α-酮还原酶在秃发患者头皮中表达升高。从而导致二氢酮水平升高。编码Ⅰ、Ⅱ型5a-还原酶的基因分位于5号和2号染色体上。Ⅰ型酶要存在于皮肤和皮脂腺,而Ⅱ型酶表达与泌尿生殖组织。先天性5α-还原酶缺陷患者因为缺乏Ⅱ型同工酶故不会发生秃发。

疾病诊断

但女性的男型秃发需与其他原因起的弥漫性脱发,如产后、贫血分泌改变或其他系统性疾患等。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前没有相容描述。

其他助检查:

组织病理:最早期可察觉的变化是秃发区毛囊生长期缩短,休止期毛囊的百分比增多。这些毛发松动易掉,几个连续周期后毛囊逐渐变小,终毛被毳毛所代替,最后许多毳毛毛囊消失。最早期的组织改变是毛囊结缔组织性毛鞘的下部出现变性,伴管周围嗜碱性变化。毛囊逐渐萎缩留下一束硬化的玻璃样结缔组织表皮菲薄,表皮突变平,表皮毛细管丛几乎消失。真皮中含硫的黏多糖沉积增多。毳毛毛囊的酶活性一般正常。

并发症

前没有相容描述。

预后

过6~12个月治疗,多可见较好效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尿布疹

下一篇 露蜂房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