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脉痹

脉痹,始见于《黄帝》。继后,《金匮要略》等医籍有血痹的记载。痹阻与经脉痹阻相,故血痹脉痹类同。从临床实践看,脉痹作为病种并不少见,故将其列为病种之一。凡以血脉瘀滞为要病者,均应属本病。临床表现为有不规则的发热肤有灼热感、疼痛、皮腐或见红斑,多因血虚,以寒湿留滞血脉所致。语出《素问·痹论》。脉痹是指以血脉症状的痹。临床表现为有不规则的发热肤有灼热感、疼痛、皮府或见......
目录

疾病介绍

脉痹是指以血脉症状的痹。临床表现为有不规则的发热肤有灼热感、疼痛、皮府或见红斑,多因血虚,以寒湿留滞血脉所致。

病因

脉痹是由什么原因起的?

有的医家据《素问・痹论篇》所说“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从而认为脉痹热痹,如《医宗必读・痹》就明确指出:“脉痹,即热痹也。”从热论其病因病机。就临床实际来看,脉痹有因为感受热毒而致者,但不皆因热而致,还有其他诸多外因素,如寒湿侵袭、跌仆损伤、久站立、久病继发等。其临床表现也与热痹不同,不应将二者混在一起,而须加以区分。

《素问・痹论篇》在论述痹时有五体痹与五脏痹之分,脉痹属于五体痹之一,也就是说其病变要在于肢体。脉痹五脏痹中的“心痹”具有病变上的密切系,“脉痹不已,复感于舍于。”由于,故脉痹病久可能会影响及,导致心痹。这也说明脉痹心痹是有区的,其病位、临床表现、病情轻重不同。归纳以上论述,可以认为脉痹发病有外之因。外因有寒湿热毒之异;因有实邪之阻痹,如寒痰热毒,有正虚瘀痹,可因阴阳之虚而致。病位以肢体血脉,其病机要在于凝不流,血脉阻塞。

症状

脉痹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素问・痹论篇》指出痹“在于凝而不流”,可认为是对脉痹病机的最早阐述,认识脉痹应抓住“凝而不流”这一病机。《素问・五脏生成篇》提到“凝于者为泣”,以致“不得反其空”,可起“痹”,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脉痹的机理。唐代医家王在注释时认为:“泣,谓不利。空者,流之道,大经隧也。”说明瘀痹阻于较小,以致难以返流于大的经脉经脉痹阻,进而发展,还可以起手足逆冷。清代何梦瑶《医碥・痹》提到“血脉不流而色变”也是对脉痹病机的阐述,并且指出:“外感风寒湿能痹,岂生之寒湿独不痹乎?”认为生之瘀血痰饮亦可致痹,“死阻塞队,则亦不通而痹矣。”

鉴别

脉痹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风寒湿阻滞血脉所致的痹症。出《素问・痹论》。见皮肤变色,皮毛枯萎,顽痹等。治宜导痹通,用导痹汤、人参

②指热痹。《医宗必读・痹》:“脉痹,即热痹也。”

③指心痹。《症因治》卷三:“心痹之症,即脉痹也。”

并发症

脉痹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脉痹的临床表现在古医籍中有见记载,应注意从临床实践中认识总结。就临床观察而言,最为常见的是相应部位出现疼痛、麻木、虫蚁爬感或肿胀等症。疼痛是脉痹瘀的症状之一,或轻或重,初发较轻,病久加重,昼轻夜重,有隐痛、胀痛、麻痛、冷痛、灼痛等不同感觉,或呈痉挛性疼痛,甚至发生剧痛。瘀可导致相应部位出现异样感觉,麻木、虫蚁爬感乃“荣卫之涩”所致。瘀则津停,不利则为水,瘀甚则肢体肿胀。瘀阻不得养,阳不得通达温养,则肢体乏力、发凉畏寒热毒所致或瘀久化热者则局部有灼热感。脉痹患者出现局部色变,或青紫、紫红,或苍白,或局部怒张。瘀甚病久,可致局部血脉触之粗硬肿痛,或触及到条索样肿胀,均瘀之征。病重失治,也可导致患处发生溃烂、坏脉痹患者脉象多涩,或无,亦为瘀征,应注意寸口、趺阳脉、太溪等处的切诊脉痹发病或急或缓,病程或短或长,但多数患者病程较长,可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在出现脉痹症状的同时,由于病因的不同,患者的体质状况不同,还伴有与之相的其他症状,应注意结辨析。

预防

脉痹应该如何预防?

瘀阻不通则痛,瘀阻津停则肿。本例患者以右下肢肿痛为要表现,未见其他脏腑病变之征,病变在于肢体,其痛具有瘀血为患的特点,且伴涩之瘀征,故从脉痹诊治,从瘀辨析。《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提出“不利则为水”,《血证论・肿胀》指出“瘀血流注,亦发肿胀”。瘀为病本,肿乃继发,故以活化瘀为,适利水之品,“但去瘀血,则水自消”,而能收到较好效果。

治疗

脉痹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脉痹的治疗总以通为原则,要应从瘀论治,以活为大法,但须明析病因,详细辨证,或结、养滋阴、温阳以扶正,或结、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诸法以驱,共达通之功。有些脉痹病情复杂,往往多相兼,故应注意多种治法的配运用。 治取益、化瘀利水之法。补阳还五汤、活灵丹当归芍药加减。处:当归30g、丹参30g、制乳香8g、制没药8g、茯苓20g、泽泻10g、桃仁10g、红花10g、水蛭10g、生黄芪30g、汉防己15g、牛膝30g、地龙15g、延胡索10g、焦神曲15g。10,1日1,水分2次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骆驼脂

下一篇 骆驼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