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魿鱼

魿鱼:Cirrhinus molitorella,为辐鳍纲鲤鲤科的一种,俗土鲮、雪鲮、鲮公、鲮,鲤、鲤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中国。身体延长,,头短小,钝。下位,上下颌的前角质化边缘,适于刮取水底附着物。在天然水体中,鲮鱼会舐刮水底石等物体上的附着生物(如着生绿藻、硅藻、丝状藻类等),还摄食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出处】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粤语》:魿鱼,广人池塘......
目录

基本内容

【出处】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粤语》:魿鱼,广人池塘多畜之。以秧长成,与卿住相反,卿性沉,长潜水中,魿性浮,长跃水上。卿食之可以实肠,魿食之可以行气,卿守而魿,性各不同如此。其物以冬而肥,故。喜泳浮波上,得奔流则跳跃丈。

【拼音】Línɡ Yú

【英文】Mud carp

雪魿、土魿鱼、魿公

【来源】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鲮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Cirrhina molitorella (cuviee et Valenciennes)

采收和储藏:每年除生殖季外均可捕捞,捕得后,去鳞、鳃、脏,洗净,鲜用。

【原态】鲮,体梭,侧扁,,无棱。部在鳍前稍隆起。头短,钝,长略大于眼径。眼侧位,眼间宽,下位,较小,弧,上下颌角质化。须2对,须较粗壮,颌须较小。上颌之外有上皮,上边缘呈细波状后沟中断。下颌外有下边缘有多数乳 头状突起。下齿3。鳞中等大,侧线鳞38(7-8\\5-6-V)42。鳍4,12-13,无硬刺,其起点至尾鳍基的离,大于至端的离。鳍3,5。尾鳍深分叉,体上部深灰色,银白,在体侧胸鳍基部之后上有8-9个鳞片的基部为黑色,聚在一起成为1个长菱形斑块。幼尾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多活动于水的中下层,特是南水温较高的水体。以植物要食料。

资源分布:我国珠江水系、海南台湾、韩江、闽江、澜沧江及元江均有分布。

【化成份】含脂肪1.5%,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计7.9%/

性味】味甘;性平

【功能治】清热利水除湿膀胱结;水臌黄疸

【用法用量】服:食,适量。

【各家论述】

1. 姚可成《食物木草》:滑利肉,通小便。治膀胱结热,黄疸,水鼓。

2.《纲拾遗》:健筋,活行气逐水湿

3.《本草求原》:补中,益,功近鲫龟。

【摘录】《中华本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慢性荨麻疹

下一篇 蚂蚁叮咬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