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慢性乳头状溃疡性脓皮病好发于四肢,多见于手背,颜面、躯干等部位也可发生。中年以上的男性多见,尤以农民为主。慢性病程,反复发作。
在外伤、湿疹或脓皮病病损的周围发生红色小脓疱或小结节,互相融合扩大,逐渐形成紫红色水肿性浸润性斑块,其上发生溃疡,并有乳头状或疣状增殖,溃疡边缘呈穿凿性,表面有污秽痂皮,一边结痂愈合,另一边向外扩大呈蛇行状。有时形成穿掘性瘘孔,加压时有脓液从瘘孔中排出,局部淋巴结肿大。皮损通常单发,自觉轻度疼痛。
相关检查
临床皮肤检查:初发为粟粒大小毛囊性丘疹或脓疱,逐渐增多,融合成紫红色水肿性斑块,斑块破溃形成溃疡,疣状或乳头状增生。溃疡边缘为穿凿性,呈青红色,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及结痂,可呈匐行性发展,有时形成窦道,加压后脓液由窦道另一端流出,局部有轻压痛。
其他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ESR。
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疣状皮肤结核
一般没有脓疱,有比较明显的角化现象,必要时可作组织病理检查。
2.增殖性脓皮病
一般不形成溃疡,多发于腋窝、腹股沟等皮肤互相接触摩擦的部位。
3.着色真菌病
治疗
预后
慢性经过,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直至侵犯身体的广大部位,愈后留有瘢痕。
预防护理
预防
1.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如某些工厂,农机站,小学校等)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4.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护理
1.多给病人做一些汤品,在做汤的时候,可以做一些中药材,如枸杞、百合等,可以清热祛火,食物上要以流食为主。
2.在清洗衣服的时候,要加一些消毒液,这样才能洗的彻底,然后还可要在阳光下晒干,阳光可以起到杀菌的作用。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