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冷球蛋白血症

中含有冷球蛋白时便称为冷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是指温度低于30℃时易自发成沉淀,加温后又可溶解的免疫球蛋白。不包括冷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的复物和肝素沉淀蛋白等一类具有类似特性的清蛋白质。据免疫化成分冷球蛋白分为三型:Ⅰ型是单克隆冷球蛋白,Ⅱ型和Ⅲ型是混性冷球蛋白。1933年,Wintrobe等首先在一例多发性骨髓患者清中发现一种遇冷沉淀、温暖后又溶解的蛋白质。1947年......
目录

疾病描述

1933年,Wintrobe等首先在一例多发性骨髓患者清中发现一种遇冷沉淀、温暖后又溶解的蛋白质。1947年,Lerner等命其为冷球蛋白。正常人冷球蛋白平均含量为5.88±5.33μg/mL。

冷球蛋白可分为两大类三型:第一类为单株型(Ⅰ型),由一种单株的冷球蛋白组成,其组成大多数是IgM或IgG,很少是IgA,偶尔为冷Bence-Jone蛋白。第二类是混性冷球蛋白,大多数是免疫复物。混性冷球蛋白由不同类型的Ig组成,最常见的是IgM-IgG,其它有IgG-IgG、IgA-IgG、IgG-IgM-IgA;此外还有IgG-β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或纤维蛋白原复体-IgM等。混性冷球蛋白又分二型:①单株成分型(Ⅱ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Ig组成,其中一种是单株,最常见的Ⅱ型冷球蛋白是IgM-IgG。②多株成分型(Ⅲ型):由两种或两种以上Ig组成,其中任何一种都不是单株,最常见的是IgM-IgG。

病因及分类

1.病因 将Ⅱ、Ⅲ型称为混冷球蛋白血症。其中病因不明者归于原发性混冷球蛋白血症。但是,1990年以后临床及研究实,其大多数是由于丙型炎病毒(HCV)感染所致。冷球蛋白血症患者清中易检出HCV抗体和HCVRNA,在冷球蛋白中,HCV抗体和HCVRNA也分以10倍、1000倍浓缩状态存在。但是HBV的检出率较低。为何HCV阳性者中易出现冷球蛋白血症,这是因为HCV也感染至B淋巴细胞,使其被激活而产生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和多克隆性lgMRF所致。实验实,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IgM RF易与小球系膜细胞的纤维连结蛋白(fibronectin)结,这可能就是冷球蛋白血症易致肾炎的理由。Johnson等明确了HCV是膜性增生性小球肾炎的原因,患者清中有很高的冷球蛋白检出率。另外,Yamade等在HCV相的膜性增生性小球肾炎小球沉积物中实了有HCV的存在。

2.分类 冷球蛋白血症依其免疫球蛋白组成可分为3型。

Ⅰ型 由单克隆性IgG与单克隆性IgG结,或单克隆性IgM与单克隆性IgM结而成。认为是免疫球蛋白以生化式结,类湿因子(RF)阴性。原发疾病有多发性骨髓、浆细胞病(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B淋巴细胞及良性单克隆性球蛋白血症等。该型占24.5%,很少伴有肾炎

Ⅱ型 是由多克隆性IgG与单克隆性IgM RF结而成的冷球蛋白血症。基础疾病有B淋巴细胞征、乙型和丙型炎及EB病毒感染等,该型占25.5%。Ⅲ型 由多克隆性IgG与多克隆性IgM结而成。见于SLE、性多动脉炎、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慢性炎症性疾病等,该型占50%。

疾病生理

冷球蛋白血症最大特点是在低温条件下球蛋白发生沉淀,尤其在I型冷球蛋白血症中更是重要的发病机理之一。多种因素如pH、溶离子强度和Ig结构特性等均可影响冷沉淀,但机理尚不清楚。免疫复物沉积是混冷球蛋白血症要致病机理,其在管和组织中沉积并激活补体起弥漫性管炎,故常累及皮肤、关节淋巴结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网状皮系统不能有效清除免疫复物,致使其在组织中沉积的时间延长。在这一部位,IgM的多价性使更多的抗原—抗体复物聚集而致免疫复物增多,同时局部因素如低体温及高蛋白浓度有助于这一作用;此外,由于补体被免疫复物激活后,无调理作用,使C3、C4固定在周围组织,导致组织损伤,其它如低补体血症、红细胞表面补体受体1降低和免疫复物本身的特征最终都使免疫复物清除率降低,而导致更严重而持久的组织损伤。病理变化:表皮无明显变化,真皮及皮下组织有嗜酸性无定均一的蛋白性物质沉着,栓塞管。可以是白细胞碎裂性管炎,也可以是混性或淋巴细胞性管炎。受累管常是细静,位于真皮乳头层至皮下组织

症状体征

(一)皮肤表现为在炎症性红斑、紫癜丘疹或斑,可见皮肤梗塞、出性痂、溃疡和瘢痕及炎症后色素沉着。亦可有荨麻疹、肢端紫绀网状青斑等。口腔粘膜常见紫癜溃疡等。皮损有疼痛、触痛、灼热感或瘙痒。

(二)关节关节痛是混冷球蛋白血症的常见症状,常发生在手、膝关节,为多关节痛,对称或不对称,偶有关节红肿。(三)表现为急性和慢性肾炎,也可为肾病征、肾衰

(四)神经系统要为周围神经病变,包括双侧或单侧感觉及运动障碍,如感觉异常或麻木,反射消失,萎缩、力减退,电图符周围神经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较少见,有偏瘫管意外、昏迷精神异常等。

(五)其它肿大、严重腹痛心包炎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六)实验室检查

1、冷球蛋白测定90%以上Ⅰ型和80%以上Ⅱ型患者中冷球蛋白含量>1mg/mL,80%以上Ⅲ型患者则<1mg/mL。

2、IglgM常增高,部分患者IgG和IgA增高。

3、清补体I型正常,混冷球蛋白血症患者补体常降低。

4、沉常增快,血红蛋白量降低,减少,凝障碍,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假阳性反应,γ球蛋白增高,类湿因子常阳性且滴度较高。

5、Coomb试验阳性,抗核抗体阳性,直接免疫荧光显示管壁有Ig、补体和纤维蛋白原沉积。

诊断检查

一.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紫癜,常发生于下肢;皮肤、黏膜溃疡,以部尤其外多见,也可见于其他暴部位,如口腔等,少数可发生肢端坏

2.雷诺现象:约占28%~50%。

3.关节表现:占35%~72%a

4.损害:占8%~57%,表现为继发于免疫复物沉淀的小球肾炎

5.外周神经病变:占l0%~30%,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炎。

6.其他:腹痛、出成、脾大淋巴结肿大,功能异常,要为清碱性磷酸酶升高。

二.实验室检查:

1.沉增快,黏度增高。

2.丙种球蛋白增高。

3.免疫检查清补体减低,尤其是C4降低。类湿因子、抗核抗体、冷球蛋白阳性。

4. 冷球蛋白测定将病人的清置于4℃至少12h健康搜索,个情况甚至需要1周才能将冷球蛋白沉淀下来罐网以便检测罐网正常人<10mg/L而本病患者常在250mg/L以上健康搜索

5. 免疫球蛋白测定IgM常增高,部分IgG和IgA增高罐网。

6. 补体测定Ⅰ型正常勱,混型者补体常下降

7. 检查沉常加快凝异常减少

三.病理检查:皮肤活检显示白细胞破碎性管炎。

四.诊断要点:

1.据皮肤紫癜,可伴有关节痛、雷诺现象、皮肤溃疡肾炎脾大淋巴结肿大、功能异常、外周神经病变等,加之冷球蛋白、类湿因子阳性,清补体减低等可考虑本病的诊断。

2.关节痛是混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常见症状,常发生在手、膝关节,为多关节痛,对称或不对称,偶有关节红肿。

3.损害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肾炎,也可为肾病征、肾衰

4.神经系统要为周围神经病变。其它肿大、严重腹痛心包炎和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5.实验室检查90%以上Ⅰ型和80%以上Ⅱ型患者中冷球蛋白含量>1mg/ml,80%以上Ⅲ型患者则<1mg/ml。

鉴别诊断

1.冷凝集素血症: 是由于清中高效价凝集素受冷后,小发生的自身凝集现象,突出症状为肢端及发绀现象,伴麻木感和疼痛感,并看见溶血贫血和阵发性血红蛋白尿

2.冷纤维蛋白原血症: 其浆中有冷凝作用的蛋白质,临床表现为荨麻疹,肢端麻木和出等,可为原发或继发于某些恶性疾病。

3.手足发绀症: 是由于皮肤细动脉痉挛,毛细管和静的继发性扩张而出现的继发性发绀,多无自发症状

治疗

一、案:治疗原发病。轻症者可采用非皮质类固醇抗炎药和对症处理。重症者如混冷球蛋白血症,采用皮质类固醇(泼尼松15~80mg/d,或冲击疗法)、免疫抑制抗疟药浆置换。Casato等(1990)报道用α或γ干扰素治疗有效。

要点:应治疗原发病。避免冷,注意保暖。可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青霉胺等,亦可用浆交换法。

二、原则:

冷球蛋白血症多发生于中年女性。不伴随任何明确疾病的冷球蛋白血症,称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伴随于某种疾病的冷球蛋白血症称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1.无症状冷球蛋白血症无需治疗。

2.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要是治疗原发病。

3.仅有关节症状者,用NSAIDs类药物治疗。

4.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适用于病情较重、有脏损害者。

5.病情严重者可浆置换。

预后及预防

1.预防:避免冷,注意保暖。

2.预后:据DA’mico等报告,急性肾炎肾病征发病后,约1/3的病例达到完全或部分缓解,另外30%不具活动性,又有20%的病例加重与缓解反复,常有功能低下。他们观察了伴有肾病变的混冷球蛋白血症100余例的过,结果10年后死亡率30%,其预后未必很差。

相关药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