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乃立克次体中某些致病微生物所起的多种急性感染的统称,呈世界性或地性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传播媒介要为肢动物如蜱、虱、蚤、螨等。也可因家畜如猫、犬等抓、咬而发生。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介于最小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独特的微生物,它们的特点之一是多性,可以是球杆状或杆状,还有时出现长丝状体。立克次体长0.3微米~0.8微米,宽0.3微米......
目录

简介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是介于最小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独特的微生物,它们的特点之一是多性,可以是球杆状或杆状,还有时出现长丝状体。立克次体长0.3微米~0.8微米,宽0.3微米~0.5微米,丝状体长可达2微米。一般可在光显微镜下观察到。

习性与繁殖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严格的活细胞寄生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的许多生物性状接近细菌,比如:有与细菌相似的细胞壁结构,也是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分成4个的二分裂繁殖,它有比较复杂的酶系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等等。它能起人类患病,如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等;它与一些昆虫系密切,如森林蜱、体虱,都可以是立克次体的宿或储存宿,通过它们作为传播媒介而感染人。

名称由来

这种微生物为什么叫立克次氏体呢?这与发现它的故事以及为此献身的人有系。

立克次氏体是1909年美国病理副教授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 1871–1910), 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的。第二年,他不幸因感染斑疹伤寒而为科献身。1916年罗恰·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的体虱中找到,并建议取为普氏立克次氏体,以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家普若瓦帅克。1934年,我国科工作者谢少文首先应用鸡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识立克次氏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立克次氏体也是个庞大的家族,科家把它们分为3个属,12个种。它们有些与动物有,有些与人类有

常见种类

下面介绍4种与人类系密切的立克次氏体。

1.普氏立克次氏体,是流斑疹伤寒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它为短杆状,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长达4微米,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当人受到感染后,10天~14天的潜伏期,骤然发病,有剧烈头痛、周身痛和高热,4天~7天后出现皮疹,严重的为出性皮疹。有的还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其他实质器官损害。流斑疹伤寒,在人密集和昆虫繁盛的环境比较严重。当流时,病人平均死亡率20%,严重时可达70%。病原体借人虱在人群中传染,所以灭虱是预防流斑疹伤寒的重要措施。

2.莫氏立克次氏体,是斑疹伤寒(也称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它的传播式与普氏立克次体不同。它的自然宿是家要由虱在群中传播,如果死亡了,虱才离,转而叮吸人,而使人受传染。

3.立克次氏立克次氏体,是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最初发现于美国的落基山地区的蒙培拉州的山谷。疾病流时,病人的死亡率高达90%。立克次氏立克次体在自然界中寄生于蜱和蜱所寄居的动物体,人受蜱叮咬就会染病。

4.恙虫病立克次氏体,是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本病首先在日本发现,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省也有病例报告。在日本,病人的死亡率约有60%。这种病原体由恙螨叮咬侵入人体,随液扩皮细胞中生长,发病。贮藏病原体的动物为野生啮齿动物并借螨传播。得了恙虫病,先是被叮咬处出现溃疡,周围有红晕溃疡上盖有黑色焦痂,此外,还有皮疹,并造成神经系统、环系统以及等损害症状

可见,不同的立克次体能起不同的疾病。但由于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所以,治疗法也有一些共性,如一般的输液,良好的护理、隔离等。用药上也有些相似,通常情况下,治疗立克次体病可使用广谱抗生素,有较高疗效。用氯霉素治疗恙虫病时,必须连续用药4周,否则容易复发。四环素药品也同样有效,同时还可以用来治疗斑疹伤寒等。

和其他疾病一样,立克次氏体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这类疾病同其他昆虫传播的疾病一样,首先应对昆虫等中间或储存宿加以控制和消灭,如灭、灭虱。

病因病理

近年来,随着立克次氏体分子生物(16srRNA序列、DNA-DNA杂交、全DNA或基因段、质粒等)研究的进展,旧的立克次体分类已不能完全反映立克次中所有种属的全貌,应运而生的是据遗传物质对立克次体进新的分类。16srRNA序列的分析显示,立克次体可分为两个亚群,α亚群包括立克次体(Rickettsia)、埃立克体(Ehrlichia)、埃菲比体(Afibia)、考德里体(Cowdria)和巴通体(Bartonella);γ亚群包括柯克斯体(Coxiella)和沃巴哈体(Wolbachia)。现并已发现很多新的种属如日本立克次体(Rickettsiajaponica)、查菲埃立克体(EhrlichiaChaffeensis)、腺热埃立克次体(EhrlichaSennetsu)、汉赛巴通体(Bartonellahenselae)等。罗卡利马体(Rochalimaea)的称已为巴通体所取代,故战壕热的病原体也应改称为五日热巴通体(Bartonellaquintana)。新的立克次氏体(与人类感染有

治疗原则

可见,不同的立克次体能起不同的疾病。但由于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所以,治疗法也有一些共性,如一般的输液,良好的护理、隔离等。用药上也有些相似,通常情况下,治疗立克次体病可使用广谱抗生素,有较高疗效。用氯霉素治疗恙虫病时,必须连续用药4周,否则容易复发。四环素药品也同样有效,同时还可以用来治疗斑疹伤寒等。

和其他疾病一样,立克次氏体病是可以预防的。预防这类疾病同其他昆虫传播的疾病一样,首先应对昆虫等中间或储存宿加以控制和消灭,如灭、灭虱。

氯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等对各种立克次体病均有相当疗效。可使发热和其他症状及早消退,病程明显缩短,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前缺少其他药物对本病疗效的大系列报道。由于这些抗生素仅能抑制立克次体的繁殖,而不能将其全部杀灭,因而某些立克次体病用药后的复发可见增多,但不同株间可有明显差

对于确诊的危重病人,在疗程中可采用短期(3天左右)大上腺皮质激素(简称激素)联抗生素治疗。对于重症立克次体病病人,支持疗法也很重要。

预防及预后

预防接种大多采用灭活疫苗,有鸡疫苗、虱肠疫苗、疫苗、幼虱疫苗等,对斑疹伤寒组疾病均有一定成效;可减轻病情、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和控制当时的流。Q热灭活疫苗和斑点热灭活疫苗接种也可取得较好效果,后者且对组间各疾病具有交叉保护作用。恙虫病立克次体由于存在抗原类型多、抗原性弱、难以提纯等问题,因此疫苗接种尚未获得满意效果。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鸬鹚涎

下一篇 鳢鱼血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