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臁疮

臁疮是指发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又称裤毒、裙边疮。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本病多继发于恶(下肢张)和丹毒等病。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小腿中下1/3交界处前外侧,溃疡发生前患部长期皮肤瘀斑、粗糙,溃烂后疮久不愈或虽已,每易因局部损伤而复发。此病俗称老烂腿。本病一般发生于小腿下1/3胫两旁(臁部)肤之间的慢性溃疡。明代《外科启玄》称之为裤毒、裙边疮等。又因其患病后长年不敛......
目录

疾病简介

本病一般发生于小腿下1/3胫两旁(臁部)肤之间的慢性溃疡。明代《外科启玄》称之为裤毒、裙边疮等。又因其患病后长年不敛,愈后每易复发而称老烂脚,即现代医的小腿慢性溃疡。多因湿热下注,瘀血凝滞经络所致。局部常有破损或湿疹等病史。见局部初起痒痛红肿,破流脓水,甚则腐烂,皮肉灰暗、久不收。发生于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为外科常见病。又裙边疮、裤毒,俗称老烂脚。其特点是疮面长久难以收或虽已收,但每因损伤而易复发。好发于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担负重物并伴有下肢张者。此病过治疗与适当休息常可治愈。为了防止复发,凡有下肢张的应尽量争取手术,对骨髓炎者则需治疗骨髓炎,否则疮不会愈,少数臁疮年累月不愈,以后疮面呈菜状,可能发生癌变。

臁疮首见于宋代《疮疡全书》。明代《外科启玄》又指出臁疮生于小腿侧,属足厥阴肝经,不易愈;而生于外侧,属足阳明,可治。《疡科选粹》又提出臁疮年不愈,除外贴膏药外,服汤使经络调和,皮肤自。现代用中西医结法治疗臁疮,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

臁疮的发生,多由于久站立或担负重物,致下肢瘀滞不畅,加之下肢湿热下逼,气滞凝、久蕴化热、蚀皮腐肉而成溃疡。此外局部皮肤搔抓、碰伤、虫咬、烫伤湿疮等均可诱发臁疮。初发时湿热盛而正气不虚;日久不愈、脓水淋漓不尽者,多属阴耗伤、正虚恋。外侧臁疮三阳湿热结聚,臁疮多属三阴亏损、湿毒下蕴。

病因病机

致病菌为B溶血性链球菌,此外,皮损处常能培养出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本病常为继发感染所致,如虫咬皮炎疥疮、轻微外伤、瘙痒性皮肤病,偶可继发于水痘带状疱疹牛痘等病毒感染后。卫生条件差、养不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为其诱因。

并发症

一、创伤溃疡创伤溃疡是指由于机械性、物理性、化性等因素所致的下肢慢性溃疡,或在创伤性瘢痕基础上再度出现的慢性溃疡。这类溃疡的诊断多不困难但放射性溃疡作为创伤溃疡是一个特殊类型,有时因无明显的放射损伤史,而造成误诊。临床表现为愈能力差,溃疡边缘不规则,周围组织坚硬,有色素沉着,夹杂色素消退斑,基底高低不平,呈黄褐色,深浅不定,多累及深部神经干时伴有难忍的疼痛。  

二、静溃疡。由于下肢静淤滞、环障碍造成局部养不良,并在此基础上发生皮肤软组织损伤,所成的溃疡称为静溃疡。占下肢慢性溃疡的多数,约为55%。溃疡伴有明显的下肢张,溃疡浅,基底平坦,边缘不规则,周围皮肤萎缩、硬化、粗糙,有乳突样增生及色素沉着,溃疡好发于小腿的下1/3,部有明显水肿。治疗首先要了解下肢静功能情况,可通过Brodie-Trendelenburg 试验、Perthes试验及静通过造影,全面掌握下肢静功能情况及造成下肢静的具体原因。治疗以解决静淤滞的病因,如单纯大隐静功能不良以大隐静剥除术治疗,深栓塞可采用相应的再通处理,只要下肢静得到改善,多数静可自愈。局部溃疡溃疡切除后的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对不宜手术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措施,用“LW巴布”进溃疡创面治疗是一种确切治疗的法。  

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见非特异性溃疡表皮、真皮坏死性炎症,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

脓液中可查见β-溶血性链球菌,并感染时酶阳性的金黄葡萄球菌可阳性。

疾病诊断

本病多由久站立或担物负重,以致下肢络脉失畅,局部郁滞,复因湿热下注,凝滞,腐烂皮肉而成。下肢皮肤受伤,虫咬以及湿疹等,常为诱发因素。其特点是溃疡久难以收,或虽,每易因损伤而复发。本病初起以湿热表现为四肢、肉,湿热下注,经络阻滞,凝涩,则局部红漫肿;热微则痒,热盛则痛,湿盛则肉烂,热盛则肉腐,湿热则痒痛腐烂俱见。湿为阴,缠绵着,故滋水淋漓,疮腐不鲜。本病病程缠绵,久难愈,日久被耗,胃虚弱,则以两虚表现为亏耗,正气不充,滋养乏源,则疮下陷。血虚弱,毒滞难化,则疮周皮色紫暗,疮面肉色秽暗,脓水腥臭,并伴疲体倦,面色失华等脾虚血虚症状。本病以清热利湿,调理气为基本治疗原则。

鉴别诊断

一、小腿结核性溃疡多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皮损初起为红褐色丘疹,中央坏死,溃疡较深,呈潜性,溃疡边缘呈锯齿状,溃疡流出稀薄脓液,周围皮色紫暗,长期难愈。疮面分泌物涂检查结核杆菌阳性,亦可培养出结核杆菌,有助于鉴

二、小腿癌性溃疡可为原发性皮肤癌,可由臁疮久不愈,恶变而来。疮状如山,边缘卷起,不规则,质硬,呈浅灰白色溃疡面易出溃疡面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辨证论治

治法

(一)气滞瘀局部瘙痒不适,皮肤褐色红斑,粗糙,继而紫暗肿胀,或青筋显,状如蚯蚓,或有皮肤破损,有少许渗液;边有瘀点,苔薄黄或白,弦涩。

辨证分析:久站远瘀滞,或不足,气虚无力瘀滞,肤失养,则皮肤褐色,粗糙;瘀滞日久,则青筋显,状如蚯蚓,紫暗肿胀肤失养,则皮肤易于破损,瘙痒不适;边有瘀点、弦涩乃瘀滞之象。

治法:理气

方药府逐瘀汤加减。

(二)湿热下注疮面色暗或上附脓苔,脓水浸淫,秽臭难闻,四周漫肿灼热,或伴湿疮痒痛相兼;甚者恶寒发热边有瘀斑,苔黄腻细数。

辨证分析:本有局部瘀滞,复因破损,湿热入侵,日久热胜肉腐,则疮面脓水浸淫,秽臭难闻;湿热为患则漫肿灼热,或发湿疮,痒痛相兼;严重者正交争,则恶寒发热边有瘀斑为瘀滞所致;苔黄腻细数为湿热为患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消肿。

方药三妙萆藓湿汤加减。

(三)脾虚湿盛病程日久,疮面色暗,有少许渗液,患肢浮肿;食纳欠佳,腹胀便溏,面色少华;淡苔腻,无力

辨证分析:病程日久,湿久恋,损伤脾气亏虚,运化无力湿生,则疮面色暗,少许渗液;脾虚湿困,则患肢浮肿;脾虚运化无力,则食纳欠佳,腹胀便溏;脾虚化生乏源,故面色少华;淡苔腻、无力脾虚湿困之象。

治法:健脾湿

方药白术三妙加减。

外治法

(一)药疗法疮面脓液腐肉较多时,宜用红油膏,或九一油膏外;若疮面脓水已尽,新肉难生时,宜用生膏或象皮油纱条外,若疮周有湿疮者,疮周可外青黛膏。每日换药一次。

(二)浸洗疗法局部红肿,渗液较多时,宜先用马齿60s,黄柏30g,草30g,公英30g,水外洗湿,再用其他疗法。

(三)缚扎疗法用药同上,每次换药后再用宽弹力绷带缠缚整个小腿。

(四)布粘贴法将布剪成宽为2cm、长为超过溃疡直径两边各3cm之的布若干条。先用等渗盐水清洗患部,布粘贴从溃疡上3cm始,第二条布宽度的一半贴在第一条布上,另一半贴在疮面上,如叠瓦状将疮面封住,直至超过疮面下缘2cm为止。注意,包扎时须将疮面边缘稍用力向中间固定,疮面渗出少时每3—5天更换贴一次,疮面渗出较多时1一2天更换一次。对伴有湿疮和对过敏者不宜使用本法。使用本法时,须至疮面完全愈能停止,否则疮面又会扩大。

其他疗法

下肢张者,可下肢静高位结扎加分段剥离术。

预防调摄

1.患下肢恶张)者,宜尽早治疗,注意保护患肢,避免破损,如抓伤碰破、蚊虫叮咬等,宜穿弹力袜。

2.宜抬高患肢,减少走动以利静回流,减少水肿,促使溃疡早日愈

3.局部慎用腐蚀性强的药物,以免损伤筋

疾病护理

护理上,使患足抬高,减少走动,加强养以促进疮

注意事项

臁疮大多位于小腿下部,该部位皮肉较薄,忌用强烈的腐蚀药,以免损伤筋

②有下肢张者,可用弹力绷带或弹力护腿保护,即使溃疡也需套上护腿,以免因外伤起复发。

溃疡后,可作大隐静高位结扎张静剥离术,以求治。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鹿寿草

下一篇 鹿头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