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痣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蓝痣由真皮内异常黑素细胞聚集而引致,较为少见,多伴有色素痣、心脏黏液瘤、皮肤黏膜黏液瘤(LAMB综合征),并与结节性肥大细胞增生相关。其组织学与色素细胞、肥大细胞有一定关系。
通过超微结构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分析,推测蓝痣可能起源于施万细胞或内源性神经,然而蓝痣细胞能合成黑色素,又提示其黑色素细胞来源。蓝痣被认为是正常黑色素细胞出现在异常部位,具有异常功能。因而推测,普通蓝痣与细胞监痣均为来自神经嵴异常色素细胞的良性增殖。
蓝痣的蓝灰色外观主要为真皮黑色素经覆盖表皮产生的视觉作用,可见光的长波穿过深部真皮被色素细胞吸收,而短波(蓝色)不能被吸收,进而反射至视者眼中呈蓝色。爆发性蓝痣发生与日晒有关,具有蓝痣组织学特征的色素肿瘤可在无毛鼠或豚鼠用DMBA诱导产生。
二、发病机制
1.普通型蓝痣(common blue nevus) 真皮黑素细胞数量较多,主要位于真皮中、深部,偶或向下延伸至皮下组织或向上靠近真皮乳头层。黑素细胞呈长梭形,似成纤维细胞,含有黑素,Dopa反应阳性。真皮网状层有广泛的纤维组织产生。在黑素细胞聚集处,常混杂有不等量成纤维细胞和噬黑素细胞。后者与黑素细胞不同,其胞体较大,所含黑素颗粒较粗,无树枝状突Dopa反应阴性。
2.细胞型蓝痣(cellular blue nevus) 可见普通型蓝痣成分,如色素增深的树枝状突细胞。此外,常见一些梭形细胞,其胞体较大,核呈卵圆形,胞质丰富,染色淡,黑素极少或缺如。这些细胞常紧密排列成岛状或索条状,周围可见富含黑素的噬黑素细胞。
3.联合型蓝痣(combined blue nevus) 蓝痣本身可为普通型,也可为细胞型。并发的痣细胞痣,可为交界痣、皮内痣或混合痣,罕为Spitz痣。
临床表现
女性多见,常自幼发生,好发于面部、四肢伸面的皮肤,特别是手足背面以及腰和臀部等,偶见于结膜、口腔黏膜、前列腺和子宫颈等处。损害常为单个,也可多发,为蓝色、灰蓝色、蓝黑色丘疹、结节或斑片。直径为数毫米至数厘米。蓝痣包括普通蓝痣、细胞性蓝痣及恶性蓝痣等。
1.普通蓝痣
较小,直径一般为3~10mm,为蓝色、灰蓝色或蓝黑色丘疹或结节,顶圆,表面光滑。其黑色素细胞分布在真皮下1/3处。好发于手臂和足背,面部、四肢侧面及腰、臀等处也可发生。本型蓝痣不发生恶变,终身不退。
2.细胞性蓝痣
为大的蓝色或蓝黑色,质地相当坚实的结节,直径通常为1~3cm或更大。表面光滑或呈多叶状,皮损好发于骶尾区及臀区,可以发生恶变。
并发症
诊断
检查方法
鉴别诊断
治疗措施
一般蓝痣直径小于1cm,稳定多年无变化者,通常不需治疗。
对直径大于1cm,近期突然出现蓝色结节,或原有蓝色结节扩大者,应手术切除,对突然扩散的结节性蓝痣需组织病理学检查。切除的深度应包括皮下脂肪,以保证能完全去除异常的黑素细胞。如病理检查证实已有恶变,应按恶性黑瘤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斑块形蓝痣如有可疑改变,需定期检查并考虑切除。细胞型蓝痣因有恶变可能,一般应行切除。皮损切除应达皮下脂肪,以保切除完全,因细胞型蓝痣常达皮下组织。
预后
细胞型蓝痣罕见,有恶变可能。
饮食保健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