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蓝痣

蓝痣又称良性间黑色,蓝神经、色素细胞、黑素纤维,良性间充质黑等,系由蓝细胞组成的一种良性蓝痣有三型:普通型蓝痣,细胞型蓝痣和联蓝痣。普通蓝痣皮损大,常进展,且偶有淋巴结的良性转移。蓝痣可生来俱有,也可生后出现,除常见于皮肤外,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子宫颈,阴道索、前列腺淋巴结蓝痣有恶变可能。一、发病原因蓝痣由真皮异常黑素细胞聚集而致,较为少见,多伴有色素心脏......
目录

病理病因

一、发病原因

蓝痣由真皮异常黑素细胞聚集而致,较为少见,多伴有色素心脏黏液、皮肤黏膜黏液(LAMB综征),并与结性肥大细胞增生相。其组织与色素细胞、肥大细胞有一定系。

通过超微结构和乙酰碱酯酶活性分析,推测蓝痣可能起源于施万细胞或源性神经,然而蓝细胞能黑色素,又提示其黑色素细胞来源。蓝痣被认为是正常黑色素细胞出现在异常部位,具有异常功能。因而推测,普通蓝痣与细胞监均为来自神经嵴异常色素细胞的良性增殖。

蓝痣的蓝灰色外观要为真皮黑色覆盖表皮产生的视觉作用,可见光的长波穿过深部真皮被色素细胞吸收,而短波(蓝色)不能被吸收,进而反射至视者眼中呈蓝色。爆发性蓝痣发生与日晒有,具有蓝痣组织特征的色素肿可在无毛或豚用DMBA诱导产生。

二、发病机

病机制还不清楚。蓝痣组织病理态有3种:

1.普通型蓝痣(common blue nevus) 真皮黑素细胞数量较多,要位于真皮中、深部,偶或向下延伸至皮下组织或向上靠近真皮乳头层。黑素细胞呈长梭,似成纤维细胞,含有黑素,Dopa反应阳性。真皮网状层有广泛的纤维组织产生。在黑素细胞聚集处,常混杂有不等量成纤维细胞和噬黑素细胞。后者与黑素细胞不同,其胞体较大,所含黑素颗粒较粗,无树状突Dopa反应阴性。

2.细胞型蓝痣(cellular blue nevus) 可见普通型蓝痣成分,如色素增深的树状突细胞。此外,常见一些梭细胞,其胞体较大,核呈卵,胞质丰富,染色淡,黑素极少或缺如。这些细胞常紧密排列成岛状或索条状,周围可见富含黑素的噬黑素细胞。

3.联蓝痣(combined blue nevus) 蓝痣本身可为普通型,也可为细胞型。并发的细胞,可为交界、皮或混,罕为Spitz

临床表现

女性多见,常自幼发生,好发于面部、四肢伸面的皮肤,特是手足面以及部等,偶见于结膜、口腔黏膜、前列腺子宫颈等处。损害常为单个,也可多发,为蓝色、灰蓝色、蓝黑色丘疹、结或斑。直径为数毫米至数厘米。蓝痣包括普通蓝痣、细胞性蓝痣恶性蓝痣等。

1.普通蓝痣

较小,直径一般为3~10mm,为蓝色、灰蓝色或蓝黑色丘疹或结,表面光滑。其黑色素细胞分布在真皮下1/3处。好发于手和足,面部、四肢侧面及等处也可发生。本型蓝痣不发生恶变,终身不退。

2.细胞性蓝痣

为大的蓝色或蓝黑色,质地相当坚实的结,直径通常为1~3cm或更大。表面光滑或呈多状,皮损好发于骶尾区及区,可以发生恶变。

3.恶性蓝痣

在细胞蓝痣的基础上发生的恶性黑色称为恶性蓝痣

并发症

性肥大细胞增生,皮肤黏膜黏液

诊断

据临床特点,蓝痣诊断不难,但确诊需病理检查。

检查方法

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和分类诊断。

鉴别诊断

1.皮肤纤维

黑色素细胞,多巴反应阳性。

2.蓝痣恶变

除黑素细胞不典型外,常见坏死灶,并见残留的黑素细胞。

3.蒙古斑

出生时即有,几年可自消退或色变浅。

4.太田

病变一般限于单侧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分布区域,斑中央色深,边缘渐变淡。

5.伊藤

发生于一侧肩颈,锁骨上区及上部等,后锁骨神经外侧皮神经分布区的一种色素病变。

治疗措施

一般蓝痣直径小于1cm,稳定多年无变化者,通常不需治疗。

对直径大于1cm,近期突然出现蓝色,或原有蓝色扩大者,应手术切除,对突然扩的结蓝痣组织病理检查。切除的深度应包括皮下脂肪,以保能完全去除异常的黑素细胞。如病理检查实已有恶变,应恶性黑的治疗原则进处理。斑块蓝痣如有可疑改变,需定期检查并考虑切除。细胞型蓝痣因有恶变可能,一般应切除。皮损切除应达皮下脂肪,以保切除完全,因细胞型蓝痣常达皮下组织

预后

细胞型蓝痣罕见,有恶变可能。

饮食保健

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离位皮炎

下一篇 鹿心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