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结节性红斑

性红斑是一种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一般认为该病与多种因素有性红斑常见于小腿伸侧,临床表现为红色紫红色疼痛性炎性结,青年女性多见,病程有局限性,易于复发。该病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感染、药物、激素以及其他疾病有。1.链球菌感染某些患者可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峡炎和急性扁体炎之后。2.结核菌感染越来越多的据说明该病与结核感染有密切系。国......
目录

病因

该病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感染、药物、激素以及其他疾病有

1.链球菌感染

某些患者可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峡炎和急性扁体炎之后。

2.结核菌感染

越来越多的据说明该病与结核感染有密切系。国统计同时并结核菌感染,或有陈旧性结核病灶,或结素试验阳性者,占60%以上,认为该病是机体对结核菌或其毒素的过敏现象。

3.药物

某些药物尤其是溴、磺胺药以及避孕药,是该病最常见的致病原因。

4.迟发变态反应

该病是一种由许多原因起的皮肤变态反应,真正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有人认为该病是一种管对微生物或其他抗原的迟发变态反应。

5.其他疾病

其他如自身免疫病、溃疡结肠炎、病等均可伴有性红斑。此外,急性、慢性病,也可伴发该病。

临床表现

性红斑常见于小腿伸侧,临床表现为红色紫红色疼痛性炎性结,青年女性多见,病程有局限性,易于复发。发病前有感染史或服药史,皮损突然发生,为双侧对称的皮下结,自蚕豆至核大不等,数达10个或更多,自觉疼痛或压痛,中等硬度。早期皮色淡红,表面光滑,轻微隆起,几天后,皮色转暗红或青红,表面变平。3~4周后结逐渐消退,留暂时色素沉着,结始终不发生溃疡。皮损好发于胫前,也可见于大腿、上伸侧及颈部,少见于面部。

慢性性红斑不同于急性性红斑的特征,其常发生在老年妇女,皮损为单侧,若为双侧,则不对称,除关节痛外,不伴有其他全身症状。结不痛,且比急性性红斑软。

检查

1.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但在初期,伴有高热、扁体炎或咽炎时,白细胞计数及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明显增高。2/3的患者沉增快。类湿因子亦可为阳性。有人测定患者清β2微球蛋白增高。

2.免疫检查

在伴有结核时,结核菌素试验可阳性。

3.X线检查

原发病为结核时,常可发现淋巴结肿大。文献报道发生在16~30岁的青年女性,有性红斑,X线显示有双淋巴结肿大者,称为Buner综征,并认为该类患者淋巴结肿大,实际上是全身性性红斑的一种表现。

4.病理检查

病理改变发生于皮下脂肪小间隔。在早期急性炎症反应阶段,要为中性粒细胞浸润,伴有少量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少量红细胞外渗。随着病情发展,中性粒细胞很快消失,而代之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在脂肪小间隔中,可出现巨细胞和肿改变。管和脂肪小损伤不明显。

诊断

据典型的皮肤损害,好发于小腿胫前,有压痛,不破溃,发病前有感染史,服用药物史(磺胺类避孕药、溴及碘等),结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现为皮下脂肪小间隔性脂膜炎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1.硬红斑

多发生于小腿屈侧,常单发或为数个,皮损较性红斑为大,病程长,可自发性破溃,溃疡,愈后留有不同程度萎缩。

2.回归发热性结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回归发热性结性非化脓性脂膜炎性红斑皮损,要位于胸、部,成团出现,消失后留有局部萎缩和碟凹陷,每次发作均有发热病理改变为皮下脂肪小炎。

3.亚急性结性游走性脂膜炎

亚急性结性游走性脂膜炎出现在小腿的结红斑样皮疹,通常病程早期可发生在单侧,无痛,呈离性扩大,边缘鲜红,中央变白,可逐渐变平而成斑块,大小为10~20厘米,持续时间两个月到两年不等,表现有色素沉着,也称游走性性红斑。

治疗

1.全身治疗

(1)病因予以相应治疗。急性期可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及强劳动。有明显感染灶者,可配抗生素

(2)疼痛较著者止痛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消炎痛)及布洛芬等。有明显感染者,给抗生素。严重者,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泼尼松(强地松),或倍他米松/二丙酸倍他米松(得宝松)注,3周1次,可迅速控制病情。另外,可用10%碘化钾合剂,每天3次,服2~4周。该法安全有效,但应注意长期应用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病情顽固者,可应用氯喹氨苯砜,也可服中药雷公藤或昆明山海素。全身治疗也可用紫外线、蜡疗,透热或音频电疗。

2.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止痛。外用硼软膏,10%樟脑软膏包扎或75%局部湿,另外外涂皮质激素软膏,有止痛作用。也可皮损注射去炎松混悬液约0.3毫升加2%普鲁卡因溶液中注射,对结持续剧烈疼痛者有明显作用。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