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真菌病。常由呼吸道传染,先侵犯皮肤及其他单核巨噬系统如,也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脏器。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原发性真菌病。要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在中国十分罕见,至中国个案报道共11例。本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起。该菌属双相性真菌,在组织呈酵母型,在室温和泥土中呈菌丝型。有人认为只有酵母型致病,而菌丝型无致病性。当人们吸入本菌的孢子......
目录

病因病理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原发性真菌病。要分布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流域。在中国十分罕见,至中国个案报道共11例。本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起。该菌属双相性真菌,在组织呈酵母型,在室温和泥土中呈菌丝型。有人认为只有酵母型致病,而菌丝型无致病性。当人们吸入本菌的孢子后,首先起原发性部感染,健康人常不治自愈。但免疫功能低下或缺损者,如恶性病,或用大量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或吸入大量孢子后,部病灶,通过淋巴或到全身。大多数患者无需治疗而自愈。重症者以两性霉素B疗效最佳,但也可用氟胞嘧啶酮康唑克霉唑等。急性型患者,症状持续2周以上,用两性霉素B,总量0.8~1.0g;部病变伴严重功能减退者,予强的松60~80mg/d。播型给予两性霉素B,成人一个疗程(10周),总量2.0g,分次静滴;儿童1mg/kg/d,至少6周。慢性型,尤其是有空洞者,治疗同播型;化疗无效伴持续咯血继发感染,或因组织破坏症状,宜手术切除。

病理本病可由呼吸道、皮肤粘膜、肠道等传入,流区患者及感染动物粪便排泄物均可带菌,鸡窝也潜藏此菌。当菌侵入人体后,视患者抵抗力而呈局限原发或播感染,一般男性患者较多见。

本菌所侵犯的各器官病理改变基本一致。始为中央部分增生,吞噬细胞有或多或少的真菌。其后发生组织坏死,周围呈肿样变化,最后则愈纤维化。原发性接触性组织胞浆菌病呈非特异性炎性浸润,间或可见有巨细胞及坏死区。

临床表现

常并发于网状皮系统疾病,病情危重,婴幼儿和年老者易得,有显著的全身症状发热颤、咳嗽、疲倦、乏力、呼吸困难胸痛腹痛头痛消瘦腹泻,有时大便带。病程急缓不一。多有淋巴结肿大,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减少等。婴儿患儿很似严重的粟粒性结核如面色苍白消瘦盗汗淋巴结肿大等。部分儿童伴有皮肤粘膜损害。

由于吸入组织胞浆菌的孢子而致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1.急性组织胞浆菌病 起病很急、伴有全身不适、发热颤、咳嗽胸痛、出汗、呼吸困难。但阳性体征很少,胸部X线检查可见在的结状阴影或局限性部浸润。

原发性部感染的基本病变是病灶性肿伴以淋巴结炎。肿性损害的多少与吸入致病菌的量有。这种急性型是一种良性过程,大都自缓解,仅有0.1%~0.2%的可能性发展成全身性疾病。

慢性组织胞浆菌病 其临床表现很似慢性结核,如咳嗽胸痛发热颤、呼吸困难咯血、虚弱、疲倦乏力、盗汗、体重下降等,可借免疫实验协助诊断,查找到真菌更可确诊。

2.病程缓慢,数年后,其部可有进性、退化性病变,病程可达1~10年左右,本型可由部原发病灶蔓延所致,也可为二重感染。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但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多见。病死率很高。

皮肤型 多见于成人,皮肤损害以面部及颈部为多,也可波及咽喉,男性外生殖器及四肢等处,表现为溃疡肿、结脓肿或坏死性丘疹等,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并有液化性坏死。一般无全身症状

鉴别诊断

诊断据从、周围液、骨髓淋巴结穿刺物、活检等标本中找到细胞的酵母型菌,再结临床症状和培养检查。显微组织病理检查,清试验最终应以培养阳性来确

各个时期应与结核鉴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起的部疾病。要是由放性的病人咳嗽打喷嚏播的带结核杆菌的传播。

急性期应与病毒、细菌性及其他真菌性部炎症以及弥漫性纤维化、类脂质性部病变等相鉴

急性播组织胞浆菌病有肿大、淋巴结病变、贫血及白细胞减少时,应与脏利什曼病、淋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马青霉病痢疾、布鲁菌病等鉴

出现皮肤及黏膜损害,应与肿孢子丝菌病、梅毒、细菌性蜂窝织炎、皮肤结核、虫病或其他系统性真菌感染等相鉴。必须与结核,类肉瘤淋巴病等其他原因起的上腺功能不全区。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颇似液病或结核病等,须加鉴。确定诊断需作真菌检查。

检查化验

胸部X线检查、电子计算机体层照相术:观察等脏器可有许多钙化点。纵隔组织胞浆菌病还包括纵隔的肿和纤维化性纵隔炎

试验:对菌丝型抗原测定为1∶4和对酵母型抗原为1∶16,是疾病活动的有力据。清乳微粒凝集试验适用于早期急性感染。补体结试验对播性病例诊断和预后有价值。琼脂凝双相扩试验比补体结试验更具有特异性,但与生菌和孢子菌病有交叉反应,因此必须同时作组织胞浆菌素、生菌素及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以便鉴

清试验宜在组织胞浆菌素皮试前进,以免因皮试激发效价升高,出现假阳性。组织胞浆菌素皮试验阳性表示过去或现在有感染,适用于普查。

病菌的涂或培养:

、尿、骨髓胸水及其他分泌物涂或培养分离出荚膜组织胞浆菌,或病理组织发现酵母型真菌。荧光抗体检查标本组织中的病原菌有鉴定价值。

活检:纤支镜活检和灌洗物培养有确诊价值,更适用于未钙化病灶和空洞型病变。浅表淋巴结活检,等穿刺活检对确诊很重要,但脏穿刺宜慎重。

显微组织病理检查:特殊染色的组织标本(Gomori乌落托品银染色,PAS或Gridley银染色)可见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或中性细胞具有特征性成簇的,小而卵的酵母菌。伴有艾滋病的广泛感染患者,外周棕黄赖特或吉姆萨染色可见细胞的酵母菌。用酶测定或放射性免疫测定,可从清,尿,液或气管洗出液标本中检出组织胞浆菌抗原。尽管有报道检测组织胞浆菌抗原是敏感和特异的,但已发现与其他真菌(如粗球孢子菌,皮炎生菌,巴西副球孢子菌,马菲青霉菌)存在罕有的交叉反应。然而,该项检测前只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的组织胞浆菌病参照实验室进,其结果尚未被其他实验室重复。

并发症

严重并发症是很少见的。少数病例可以转为慢性或表现为皮肤粘膜溃疡肿,出现于口腔咽喉肠、外生殖器或皮肤,关节很少被波及。

部并发症:在腔壁的纤维组织,使组织留下疤痕。部肿大,淋巴结肿大挤压了食道、心脏部,影响它们发挥正常功能。继发部感染,如果感染扩到眼部,眼组织胞浆菌病综征可能导致失明。纤维增生性纵隔炎,最终可环障碍。

治疗预防

支持治疗

急性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一般不需进抗真菌治疗。只要卧床休息,加强养等支持疗法,即可逐渐痊愈。加强养,给富有养的饮食和适量的维生素B和C,必要时可输液、输浆等。

抗生素治疗

前治疗组织胞浆菌病以氟康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5-氟胞嘧啶等的疗效最佳。对于播性病变、慢性空洞性病变、皮肤黏膜或系统性感染者,则应进抗真菌药物治疗。两性霉素B、酮康唑、5-氟胞嘧啶等均有较好的疗效。首选药物是两性霉素B,对原发性病例,其总量应达0.5g,对慢性病例应达1~2g。对波及部的少见病例,可考虑鞘注射。对膜炎患者,总量1~2g仍显不足,此时应与手术结治疗。咪康唑酮康唑氟康唑等可服治疗,副作用比两性霉素B小。

对慢性型治疗可使组织胞浆菌培养转阴,病程变慢或停止,但不能改善纤维化病变。两性霉素B或康唑对本病有效,但复发常见。治疗严重的弥性病例首选两性霉素B,较轻型病例可选用康唑。对有艾滋病的患者,由于最佳的治疗持续时间不清楚,因此,可用康唑进无限期的治疗以防止复发。氟康唑疗效较差。间歇性静注射两性霉素B可用于对唑类药物不耐受的艾滋病人的长期抑制疗法。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临床症状停止发展后,对大的部空洞及肉性损害可考虑手术切除。为了防止手术时病变加剧或播,可预防性地运用两性霉素B。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鹿蹄根

下一篇 急性女阴溃疡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