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棕
形态特征
龙棕呈灌木状,体高0.5-0.8米;无地上茎,地下茎节密集,多须根,向上弯曲,犹如龙状,故名龙棕。叶簇生于地面,形状如棕榈叶,但较小和更深裂,裂片为线状披针形,长25-5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浅2裂,上面绿色,背面苍白色;叶柄长25-35厘米,两侧有或无密齿。
花序从地面直立伸出,较细小,长40-48厘米,通常二回分枝;花雌雄异株,雄花序的花比雌花序的花密集;雄花球形,黄绿色,无毛,萼片3,几离生,花瓣2倍长于萼片,发育雄蕊6,退化雄蕊3;雌花淡绿色,球状卵形,花瓣稍长于花萼,心皮3,被银色毛,胚珠3,只1颗发育。
产地生境
该种仅见于中国云南西部至西北部的大姚、宾川(鸡足山)、永胜以及中部的峨山等地区,在海拔1500-2300米的范围内有少量分布。龙棕主要分布于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均降雨量约为85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约为74%,年平均温度约为14℃左右。植物区系属东亚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区的云南高原地区及横断山脉外缘地区。植被类型大部分属于中亚热带半湿性常绿阔叶林,海拔1900-2300米,土壤类型主要是红壤、山地黄壤,pH为5.5-6.5,其中以山地黄棕壤最适于龙棕分布生长。龙棕耐阴,喜温暖,喜肥,喜湿润,特别是幼苗更是如此。但在分布区内某些干旱地带成年植株也长势良好,说明其具一定的抗旱性。龙棕常生长在云南松林下,并同时伴生有云南油杉和黄青冈,林下长有水红木和马桑等,其在植物群落中处于伴生种地位,其生长发育很大程度上受所在群落的制约和影响。
繁殖方式
播种
种子的处理与播种:龙棕的繁殖方式主要是用种子繁殖。龙棕种子无休眠期,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30天左右即可萌发,发芽率可达70%以上。如果用草木灰液浸泡,搓去种子上的蜡质或堆沤3-4天去蜡,可促使龙棕种子提早萌发。龙棕种子如没有立刻播种,干藏种子12个月后,种子的萌发力快速丧失,发芽率仅为5%,但是采用室温下湿沙贮藏,来年仍可保持50%以上的萌发率。温度在18-25℃范围对龙棕种子的萌发比较适宜。
10月份采收成熟种子,及时去除果皮及果肉,将种子倒进装有1:500的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溶液的容器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放于清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集中在沙床上进行催芽。用河沙、椰糠和少量黄土按一定比例配制成保湿通透的播种基质。把催芽后露白的种子,放入通透性好的营养袋(营养袋的规格18厘米×9厘米)中培养。营养土用沙壤土4份、磨菇土1份、稻谷灰1份。营养袋下面铺一层薄膜。每袋播1粒种子,种脐朝下,随后盖沙,沙的厚度1.5厘米。
管理
苗期管理:保湿露白的种子放入营养袋后,应搭盖60%-80%的遮荫棚,尽量减少太阳曝晒,降温保湿,若光照太强,小苗叶片易被灼伤,影响小苗的长势,甚至死亡。冬天则应采取避风、保温、保湿措施。
当龙棕幼苗长到1-2片叶时,种子贮存的营养也基本耗尽。此时,每隔15-20天用0.2%尿素液或复合肥液喷浇。也可结合喷药,用0.1%-0.2%的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液进行根外追肥,以促生长。保持营养土通透无渍水,以免造成烂根死苗。
栽培技术
选地做畦
龙棕的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作为园林苗圃生产,应选择交通方便的田地,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排灌方便的土壤。整地时,四周要开好排水沟,防止土壤渍水。然后做畦,畦宽130厘米,沟宽20厘米。采用“品”字形列植,按株行距150厘米×100厘米挖穴,穴深30厘米,径30厘米,穴底加腐熟农家肥0.5-1.0千克或三本有机肥0.5千克,拌匀,再适当回土。
田间管理
当苗长至3-5片叶时定植后,2-3年生的小苗还需适当遮荫。因为2年生的小苗刚从60%-80%的遮荫度环境条件下搬进大田定植,在6-9月期间,光照强度很强,龙棕小苗还难以适应。采用假槟榔等羽状老叶在每株龙棕小苗旁东西方向各插2枝,把小苗的叶片遮盖住,龙棕小苗生长良好。否则,叶片会被强烈的太阳光灼伤,更为严重的还会整株死亡。3年生以上的苗,不用遮荫,生长正常。
定植1个月后即可进行追肥。每隔一个月追肥一次。追肥方式依土壤干湿而定。雨后不久,可直接在表层撒施。再结合中耕除草,也可直接沿植株四周挖浅沟,条施盖土。尿素和复合肥交替进行,尿素每亩施用量5-7.5千克,复合肥每亩施用量10-15千克。3年生以上的龙棕在其旺盛生长季节,施用量应酌情增加,土壤水分的供应视情况而定,务必使土壤保持疏松湿润状态。
主要价值
保护级别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