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龙眼核

龙眼核出自《滇南本草图说》。龙眼核其味微苦、涩,平;用于痛、疝气痛;外用治外伤、用于止止痛、烧烫伤、刀伤出等。龙眼核为无患子植物龙眼种子龙眼 常绿乔木,高通常10m左右。具板根。小粗壮,被微柔毛,生苍白色皮孔偶数羽状复叶,互生;连柄长15-30cm,或更长;小4-5对,很少3或6对,小叶柄长通常不超过5mm;叶片薄革质,长至长披针,两侧常不对称,长6-1......
目录

形态特征

龙眼 常绿乔木,高通常10m左右。具板根。小粗壮,被微柔毛,生苍白色皮孔偶数羽状复叶,互生;连柄长15-30cm,或更长;小4-5对,很少3或6对,小叶柄长通常不超过5mm;叶片薄革质,长至长披针,两侧常不对称,长6-15cm,宽2.5-5cm,先端渐尖,有时稍钝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粉绿色,两面无毛。花序大型,多分枝生和近腋生,密被星状毛;花梗短;萼片近革质,三角状卵形,长约2.5mm,两面均被黄褐色绒毛和成束的星状毛;萼片花瓣各5,花瓣白色披针,与萼片近等长,仅外面被微柔毛;雄蕊8,丝被短硬毛。果近球核果状,不裂,直径1.2-2.5cm,通常黄褐色或有时灰黄色,外面稍粗糙,或少有微凸的小体;种子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质的种皮包裹。期3-4月,果期7-9月。

地理分布

图册1中国西南部至东南部栽培很广,以福建台湾最盛,广东次之,多栽培于堤岸和园圃,广东、广西南部及云南亦见野生或半野生于疏林中。

药用价值

功能

行气结、止、止泻、燥湿疝气、瘰疬、创伤、腋臭、疥癣、湿疮、定痛、理气湿疮、化湿

①《滇南本草图说》:治疾。

②《医入门》:烧烟熏,治流涕不止。

③《纲》:治狐臭,龙眼核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

④《本草再新》:治瘰疬,消肿排脓拔毒。并治

龙眼核⑤《岭南采药录》:疗疝气疮癣,又止金疮

用法用量

外用

适量,存性研末调;或调

汤,3-9g;或研末。

①治刀刃跌打诸伤,止定痛:龙眼核研,(《重庆堂随笔》骊珠)

②治疝气偏坠,小肠痛:荔枝核()、龙眼核(),小茴香()各等分.为细末,空服一钱,用升麻一钱,水薰,送下。(《类编试效》偏坠)

③治一切疮疥:龙眼存性,麻油。(《高世元传世》)

④治癣:龙眼核,去外黑壳,用核,米磨涂。(《医集听》)

⑤治漏:广东眼核,入铜炉烧烟起,将筒熏入患。(《黄贩翁医抄》)

⑥治小便不通:龙眼核,去外黑壳,打碎,水服。如通后欲者,以肉汤饮之。(《纲拾遗》)

⑦治足指痒烂:桂核烧灰掺之。(《药镜》)

发展历史

性味:苦;涩;平

归经膀胱

药材基源:为无患子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种子

龙眼核拉丁植物动物矿物:Dimocarpus longan Lour.[Euphoria longan(Lour.)Steud.]

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后,剥除果皮种皮,留取种仁,鲜用或晒干备用。

出处

1.《滇南本草图说》。

2.《纲拾遗》:张觐斋云,桂核仁,凡人家有小子女者,不可不备,遇面上或磕伤及金刃伤,以此之,定疼止,愈后无痕;若伤鬓发际,愈后更能生发,不比他药,愈后不长发也。

化学成份

核含肥皂草素及脂肪。种子含三种氨基酸:2-氨基-4-甲基-5-已炔酸(2-amino-4-methyl hex-5-ynoic acid),2-氨基-4-羟甲基-5-己炔酸(2-amino-4-hydroxymethyl hex-5-ynoic acid)和2-氨基-4-羟基-6-庚炔酸(2-amino-4-hydroxy hept-6-ynoic acid)。种子油中含二氢苹婆酸(dihydroxterculic acids)。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