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不良
痣(dysplastic nevus)又
名发育不良
痣综
合征、B-K综
合征,临床上常被误认为是浅表播
散性
恶性黑色素
瘤。而该病与
恶性黑色素
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的
关系,倾向于家族发病。约有1/3~1/5的
发育不良
痣组织学与
恶性黑色素
瘤相近。
发育不良
痣所存在的
分化障碍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损害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切除是首选治疗
方法。皮肤
性病科1978年由Clark及Lynch分
别报告,在多发性原发......
疾病分类
疾病概述
1978年由Clark及Lynch分别报告,在多发性原发黑素瘤家族成员中,可发生多发的黑素细胞痣。
此后Elder从病理上描述此种痣,而应用发育不良痣的名称。临床上损害大于5mm,表现为边缘不规则或界限不清楚,颜色深浅不均,有一定的炎症。
一些多发损害可发展为恶性黑素瘤。
疾病描述
1978年由Clark及Lynch分别报告,在多发性原发黑素瘤家族成员中,可发生多发的黑素细胞痣。
此后Elder从病理上描述此种痣,而应用发育不良痣的名称。
常见症状
1.损害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躯干,其次为肢体,再次为面部。
2.损害单发或多发,通常较痣细胞痣大,有些直径可超过7mm,中央常高起,无毛,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或不清楚,颜色深浅不均。
3.损害多发时,可发展为恶性黑色素瘤,但若为单个则与恶性黑色素瘤无关。
典型病例,做病理检查可以确诊,而无困难,但出现浅表皮扩散的倾向时,则不易决定。
症状体征
临床上损害大于5mm,表现为边缘不规则或界限不清楚,颜色深浅不均,有一定的炎症。
一些多发损害可发展为恶性黑素瘤。
病理生理
多数损害病理为混合痣,呈现黑素细胞发育不良及不典型,真皮乳头纤维组织形成及有淋巴细胞浸润。
检查
组织表现:本病组织构型较细胞学的特点更为重要。
组织构型有:
①绝大多数为复合痣型,少数为交界型。
②边缘交界处黑色素细胞扩展超越中央真皮内痣细胞的范围。
③交界处痣细胞呈“桥”形融合。
④表皮突延伸,在边缘交界处尤为明显。
⑤表皮突基底及两侧有痣细胞巢。
⑥表皮棘细胞层中部或上部可见黑色素细胞,多呈巢状。
⑦常有轻度至中度炎症细胞浸润。
⑧在表皮突周围绕有粗而宽的胶原带。
细胞学特点:黑色素细胞的核大而深染,具多形性和不规则性,或核仁明显,但不见核丝分裂象。
诊断
对本病主要应严密观察是否发生恶变。应定期随访,如不易检查皮损进展者应预防性切除,故应同时与皮肤黑色素瘤相鉴别,这属于皮肤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通常表现为短期内进行性增大的皮肤色素痣,可伴有皮肤的破溃、坏死和恶臭味,患者应避免日光浴并积极防晒。行病理学活检可以明确。
治疗方案
对本病主要应严密观察是否发生恶变。应定期随访,尤其对有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者、青春期、孕期和使用性激素替代治疗,应更加注意。
切除仍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切除范围应达皮损周边2~3mm。单个皮损可切除,多发者,可外用氟尿嘧啶或维A酸治疗。有或无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者,如不易检查皮损进展者应预防性切除。以上治疗均应终生定期随访,必要时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