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非典型麻疹征(atypical measles syndrome)是指曾接种过麻疹疫苗2~6年后,中抗体水平下降,再感染麻疹病毒而起的不典型发病,失去了麻疹临床的特征性表现,多发于青少年,冬春季发,无传染性。一般认为是以往接种的麻疹疫苗使机体获得了持久性细胞免疫,当再感染自然麻疹病毒时,则致敏的淋巴细胞对病毒的抗原及其改变了的宿细胞成分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因而起本症,但亦有人认为本症......
目录

病因

一般认为是以往接种的麻疹疫苗使机体获得了持久性细胞免疫,当再感染自然麻疹病毒时,则致敏的淋巴细胞对病毒的抗原及其改变了的宿细胞成分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因而起本症,但亦有人认为本症的发生系由于麻疹病毒抗原与环中抗体所成的免疫复物所致。

症状

急性发病,高热、头痛腹痛痛等全身不适,但无咳嗽、流涕及结膜炎症状。发病2~3天始于四肢末端足、腕部及皱襞处出现斑疹丘疹、瘀点、荨麻疹、水疱等多性皮疹。3~5天蔓延至躯干、四肢、掌部。口腔部有瘀点无Koplik斑。在接种疫苗部位皮疹更为明显皮疹约2周消退。可并发肺炎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也可并发炎、炎等。

依据接种麻疹疫苗后2~3天,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诊断不难。

非典型麻疹征可能突然发病,伴有高热,中毒症状,头痛腹痛咳嗽。1~2日后可能出现皮疹。皮疹常常始于四肢并呈丘疹,水疱样,荨麻疹样或紫癜样。可能发生手,足水肿;常见肺炎淋巴结肿大,部小结状密度增生变化可能持续12周或更长。非典型麻疹的鉴诊断类似于典型的麻疹,不过有时多性皮疹和严重的全身症状可提示洛基山斑疹热,钩端螺旋体病,出水痘膜炎球菌感染。其他鉴诊断包括一些细菌或病毒性肺炎原-管性疾病。例如少年型湿关节炎和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征)。有接触麻疹的病史和接受过病毒死疫苗免疫史提示非典型性麻疹,但要确诊,需要作病毒分离和/或检查。

麻疹病毒活疫苗能提供持久的免疫。这种疫苗产生轻的或不明显的非传染性感染,其抗体反应与自然感染者相似。接种疫苗后5~12日发热达38℃以上,并接着出现皮疹的被接种者,不到5%。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极为少见。治疗是对症性的。继发性细菌性并发症需要使用适当抗菌药物。维生素A能降低养不良的麻疹病人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清免疫球蛋白对炎无效;只能依靠对症处理。

症系指接种过麻疹疫苗若干年后,中抗体水平下降,再感染自然麻疹病毒而起的一种特殊表现,多发生于10~24岁年轻人,冬春季发,无传染性。

检查

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总数减少,常低于3×109/L,淋巴细胞增多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此外尚可有减少、血尿清转氨酶、乳酸氢酶升高,麻疹补体结试验滴度增高,麻疹病毒及细菌培养均阴性。

诊断

依据接种麻疹疫苗后2~3天,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诊断不难。

治疗

对症处理。

高热时,可给小量退热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体弱病重者,早期给丙种球蛋白注少量多次输浆。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并发症

可并发肺炎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也可并发炎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