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亦称为粟粒疹,是由于高温闷热环境中出汗过多且不易发,致使汗腺导管阻塞,汗液潴留后汗管破裂而起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起的浅表性炎症反应,包括四种类型:白痱或晶粟粒疹,红红色粟粒疹,脓痱脓疱性粟粒疹和深痱或深部粟粒疹。因在高温闷热环境下,大量的汗液不易发,使角质层浸肿胀,汗腺导管变窄或阻塞,导致汗液潴留、汗液外渗周围组织丘疹、水......
目录

病因介绍

汗液排泄不畅(35%):

在下列情况下,易发生痱子:在高温潮湿,排汗功能尚未健全的婴幼儿、幼童及体胖多汗的成人或长期卧床病人等因汗液排泄不畅,汗孔阻塞而发病。

维生素A缺乏(20%):

此外维生素A缺乏患者,皮肤角质层增厚,汗腺导管因潴留的汗液而肿胀,致使汗孔变窄或阻塞。

病理变化:

痱子的发生有3个步骤:小汗腺导管的角质栓成,导管破裂和汗液外渗至阻塞水平以下部位。导管阻塞水平决定了粟粒疹的类型,角层的浅表角质栓白痱导管恰好在角栓破裂,成隆起的透明小水疱,部完全由角层细胞构成。表皮较深在部位的阻塞导致红色粟粒疹,此型可出现红斑和瘙痒,这是因为汗液损伤表皮细胞后释放的酶刺激皮肤感受器所致。表皮真皮交界处的汗管阻塞,使汗管真皮部的上端破裂,从而在浅层真皮发生汗液潴留,导致深痱成。

疾病预防

1、室要通,尽量降低室温,保持凉爽及干湿热的空痱子的消退不利。

2、勤洗澡,洗澡时要用温水,用热水烫洗,凉水也不好,用带刺激性的碱性肥皂。洗后要立即擦干。

并发症

由于瘙痒而过度搔抓可致继发感染,发生:

1、毛囊炎:是指葡萄球菌侵入毛囊部位所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2、疖:是由于金黄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起的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扩展到皮下组织

3、脓肿:是急性感染过程中,组织器官或体腔,因病变组织坏死、液化而出现的局限性脓液积聚,四周有一完整的脓壁。

常见症状

1、白痱

常见于间擦部位,皮疹为帽针头大小白色密集薄壁透明小水疱,约1mm大小,疱壁易破,外观呈珠状,周围无红晕,迅速出现,数天后很快干枯而消失,干后有极薄细小鳞屑,自然落,常无自觉症状,多见于卧床不起,高热汗出不畅及术后体弱者,维生素A缺乏所致以此型为多。

2、红

一般见于潮湿闷热的夏季,皮疹好发于肘窝,腋窝,颈,胸,及小儿头面部,部,妇女乳房下,但手掌与足底不出现,发病急骤,始出现红斑,继之发生密集排列的针头大小丘疹或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皮疹成批出现,消退后有轻度屑,搔抓后可继发感染导致毛囊炎疖肿,有时可继续数周,自觉有灼热和刺痒感。

3、脓痱

皮损好发于四肢屈侧和阴部等皮肤皱褶部位,小儿头颈部亦可见,端有针头大小的浅在性小脓疱,疱可查见细菌,自觉有刺痒感,可伴微热或高热,常发生于婴儿湿疹,尿布皮炎接触性皮炎的患部,机体抵抗力差或皮肤卫生条件差者,可于红基础上继发感染脓痱

4、深痱

皮疹好发于躯干,颈部,皮损为密集的与汗孔一致的非炎症性正常肤色深在性水疱,直径约1~3mm,刺破水疱有透明液体流出,无红斑与瘙痒,本病多发生于热带地区,以复发性红色粟粒疹患者多见,患者常有代偿性面部多汗和沟及腋窝淋巴结肿大,其中大多数出现广泛的小汗腺功能丧失,肿大的淋巴结随粟粒疹的消失而逐渐变小。

疾病检查

组织病理:各型均有角质及角化不全栓和汗液潴留水疱,糖原染色技术可实蟠导管仍有持续分泌能力,白痱无其他组织改变,而红出现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部分管扩张,复发和广泛病变者可并发无菌性脓疱及细菌感染性脓疱

诊断鉴别

据其临床症状,损害特征及发病季便可诊断。

中医病机辨证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夏日蕴湿,复感熏蒸皮肤,于毛窍,汗出不畅,而致使汗液潴留于皮肤所致;也有因素有食滞,外感暑热而发生本病者。

中医辨证分型:

1、暑湿蕴结型

:皮肤潮红,有密集成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剧痒心烦渴,尿黄,舌红,苔黄或腻,脉象滑数。

辨证暑湿蕴结,汗出不畅。

2、湿热

:久病卧床或高热汗出不解,胸有水晶状粟粒大小水疱,色白透明,发热身重,胸闷呕恶,大便结,小便赤,舌苔黄,数。

辨证湿热,里热不泄。

3、暑湿夹毒型

:皮疹色红,掺杂脓疱,痒痛相兼,心烦渴,便结溲赤,舌质红,苔黄腻滑。

辨证暑热夹毒。

诊断

本病须与夏季皮炎相鉴,后者病史,炎症程度及损害的分布皆与本病不同。

治疗方式

一、治疗

外用痱子粉或炉甘石,有继发感染者应酌加抗生素药膏外用或抗生素

1、中医疗法

(1)暑湿蕴结型:

治法:湿热解毒。

芦根30g、茵陈15g、藿香10g、黄芩10g、竹叶10g、滑石块20g、荷梗10g、生薏米30g、西瓜翠衣10g、六一30g。

(2)湿热型:

治法:清热利湿透表热。

方药杏仁10g、滑石块20g、通草10g、竹叶10g、香薷10g、黄连10g、厚朴10g、藿香10g、冬瓜皮15g、生薏米30g、茯苓10g。

(3)暑湿夹毒型:

治法:清解毒。

选药:双15g、连翘15g、黄连10g、黄芩10g、生地30g、菊花15g、栀子10g、皮15g、茅15g、藿香10g、生石膏30g、六一30g。

2、单方成药

(1)绿豆适量,饮。

(2)六一适量冲水饮。

3、局部治疗

(1)马齿30g,水外洗,后扑撒痱子粉。

(2)蒲公英30g、草30g、车前草15g,水外洗,后扑痱子粉,适用于有脓疱者。

二、预后

搔抓后可继发感染导致毛囊炎,(疖肿),有时可继续数周。深痱,大多数出现广泛的小汗腺功能丧失,肿大的淋巴结随粟粒疹的消失而逐渐变小。

疾病护理

1、涂痱子粉或爽身粉。这类粉多含滑石粉及氧化锌要作用是吸汗、干、清凉等。

2、得了痱子以后不要涂油膏,其使用后皮肤浸软,妨碍汗液发。

3、勤更衣,穿着宽松单薄布料衣服,这样就可以避免痱子的发生。

饮食保健

1、西瓜

西瓜不仅有清热解凉血止渴的作用,还可以预防痱子的发生。将西瓜皮洗净切汤,或制作菜肴食用,对预防痱子效果不错。

2、苦味食品

苦瓜能增进食欲,清热解,多吃可预防痱子的发生。

3、三豆汤

绿豆、赤豆、黑豆放在一起成汤,称“三豆汤”。三豆汤有清热解毒健脾湿的功效,被誉为夏季小儿保健佳品。法是,用绿豆、赤豆、黑豆各10克,加水600毫升,小成300毫升,连豆带汤下即可,宜常服。如汤中加薏米20克,效果更好。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