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传染性脓疱病

传染性脓疱病(Lmpetigo Contagiosa)又称脓疱疮传染性脓痂疹、俗称黄水疮。是一种最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由化脓球菌所致,要表现为浅表的脓疱和脓痂,接触传染蔓延迅速,多发生于夏秋季和暴部位,容易在儿童集体中流传染性脓疱病(Lmpetigo Contagiosa)又称脓疱疮、传染性脓痂疹、俗称黄水疮。是一种最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由化脓球菌所致,要表现为浅表的脓疱和脓痂,接触传染,......
目录

基本概述

传染性脓疱病(Lmpetigo Contagiosa)又称脓疱疮、传染性脓痂疹、俗称黄水疮。是一种最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由化脓球菌所致,要表现为浅表的脓疱和脓痂,接触传染,蔓延迅速,多发生于夏秋季和暴部位,容易在儿童集体中流

诊断方法

据损害的临床特点、发病季、年龄、部位、基本损害为脓疱脓疱周围有红晕,疱液上清下浊,愈后不留疤痕,传染性强,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脓液细菌培养为金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特点,一般不难诊断。

治疗措施

病人应注意一般健康,注意皮肤卫生,保持衣服清洁,夏季要勤洗澡,尤其要注意常洗手,剪短指甲,不要搔抓患处,以免皮损广泛蔓延,隔离病人,防止传染。

1.全身疗法 病人一般不需用药,只要注意清洁,只用抗菌的外用药即可。但对症状严重,皮损广泛、伴有发热和化脓菌性疾患者或长期外用药治疗无效者,可给磺胺抗生素;重症患者最好作脓液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最有效的抗生素新生儿脓疱病应该严重感染处理,可用先锋霉素V号,还可选用红霉素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

2.局部疗法 局部治疗应以杀菌、消炎、止痒、干、收敛、防止进一步扩为原则。用药前对水疱或脓疱用消毒针穿破以无菌棉球吸出疱液,要注意不要把疱液溢到正常皮肤上。应用0.1%雷佛奴、3%过氧化氢、1/2000黄连素液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部,洗去脓痂,有渗湿糜烂时也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湿。然后可外用硫磺炉甘石,1%龙胆紫溶液、0.5%新霉素溶液等,也可用10%石脂软膏,百多邦软膏以及红霉素氯霉素软膏等。每日用药两次。

病因学理

要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葡萄球菌感染,多半为Ⅱ组71型菌株,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也可两种细菌混感染,极少数由其他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所致。

病人多半是儿童和婴儿。儿童由于解剖生理上的弱点如皮肤细嫩、局部抵抗力差,容易遭受轻微外伤、皮肤易污脏等因素,所以化脓菌容易感染。特新生儿皮肤薄嫰,分泌机能未充分发育,免疫力低下(IgG水平低于正常)、神经机能不健全,感染后容易泛发全身,造成集体中流。成人当患某些使机体抵抗力减低的疾病,机体衰弱时或患瘙痒性皮肤病使皮肤某一部位抵抗力减低时,及各种刺激、皮肤外伤等,治化脓球菌造成可乘之机容易感染。

在家或托儿所中,儿童互相密切接触很容易传染,也可通过污染的毛巾、日用品、玩具、衣服等间接传染。

病理改变

病理变化,脓疱位于角质层下和粒层之间,疱纤维蛋白及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在脓疱尤其边缘容易发现化脓性球菌,表皮显著的细胞间水肿(海绵成)及大量中性粒细胞。真皮组织水肿管扩张及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病理变化,脓疱位于角质层下和粒层之间,疱纤维蛋白及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在脓疱尤其边缘容易发现化脓性球菌,表皮显著的细胞间水肿(海绵成)及大量中性粒细胞。真皮组织水肿管扩张及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传染性脓疱病流于夏秋季,多半发生于儿童,传染性很强,在家之中很容易相互传染,多见于暴部位。由于感染球菌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由金黄葡萄球菌感染者,要表现为大疱型脓疱疮。初为在的鲜红丘疹或水疱,以后水疱迅速扩展增大、至蚕豆大或更大,疱液体始清亮以后混浊变成脓汁脓疱,周围有红晕,有时脓疮上部分疱液清澈,下部分因混浊的黄色脓液沉积于疱底部而呈半月成本病的特征,壁很薄、松弛易破,破后成糜烂面,干黄色脓痂,有时痂下脓液向周围溢出,在原皮损的周围成新的脓疱,有的排列成环状或链状,称为环状脓疱病,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部位,自觉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

溶血性链球菌或与金黄葡萄球菌混感染所起的要表现为脓痂性脓疱病。多发于面、角、孔、部及四肢等暴部位,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壁薄的水疱,然后迅速发展成脓疱,在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破后,脓液干成蜜黄色厚痂。周围不断有新疹出现,自觉瘙痒,常因搔抓而播到身体其他部位。少数患者鼻腔口腔粘膜亦可受累。重者可伴发淋巴结炎、疖病丹毒淋巴管炎等;可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也可诱发急性肾炎,极少数体弱儿童或新生儿患者可血症导致死亡。

检查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脓液中可分离培养出金黄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必要时可做菌型鉴

鉴别诊断

有时要与下列疾病进

1.深部脓疱病 深部脓疱病破溃后为溃疡面,愈后有浅疤痕,多在小腿发病,成年人好发。

2.天疱疮 天疱疮是以水疱为脓疱继发感染,尼氏征阳性,要发生于成年人,必要时病理检查可区

3.湿疹感染 湿疹感染有湿疹病史,皮肤上可见红斑、丘疹等多损害,有红肿及炎症表现,脓疱及脓痂为继发损害。

4.水痘 多见于冬春季,发病前和发病早期常伴有发烧不适、头痛等全身症状,皮疹以小水疱为,多向分布,同时可见红斑、丘疹结痂等多种损害,口腔粘膜常有损害。

5.丘疹荨麻疹 特征为在团样的红斑上出现丘疹或水疱,如发于躯干和四肢,成批出现、反复发作、剧痒

6.新生儿脓疱新生儿脓疱病发生在新生儿,脓疱大,有严重的全身症状

并发症

少数患者鼻腔口腔粘膜亦可受累。重者可伴发淋巴结炎、疖病丹毒淋巴管炎等;可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也可诱发急性肾炎,极少数体弱儿童或新生儿患者可血症导致死亡。

羊传染性脓疱

下面介绍羊传染性脓疱的特点及诊治,希望能给广大养殖户带来帮助,从而避免损失,提高效益。

一、发病特点

本病又称“羊疮”,发羔羊而且多群发。多在羔羊的等处的皮肤和粘膜上,先发生丘疹、水疱,后脓疱溃疡,最后结成桑椹状的厚痂块。其病原是传染性脓疱病毒,是一种嗜上皮性病毒。该病毒与羊痘病毒的态相似,存在于疱疹和痂皮块中,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干而不耐热,如加热到64℃时两分钟即可杀灭。假若病灶感染了坏死杆菌,病势就趋于严重,往往由于血症而死亡。要危害羔羊,成羊很少发生,但牛犊与兔有时也有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干炎热时较多。其传染源为患羊,其次是被污染的棚舍、工具、饲料和牧地。

二、临床诊断

要在上周围的口腔粘膜部,其他部位极少,先发生一些绿豆大、黄豆大的红斑,逐渐变为丘疹成水疱或脓疱,其溃疡面有黄色或棕褐色渗出液,最后成黑褐结痂,痂硬易破而表面出,痂皮过一周后落而痊愈。重症者,往往蔓延至侧、齿口腔粘膜等部位,也有极少感染到部与部的,此时呼吸就更加困难,体质衰弱,不能采食而饿死。

三、鉴诊断

角周围的桑椹状痂垢,可做出诊断。本病应和其他皮肤疾患鉴之,羊痘是全身性痘疹,结而界限又明显,呈溃疡组织病灶;发病部位多在下或上边缘,不在,多发生一岁以上的羊,没有水疱、脓疱病变,要是组织坏死。

四、防治措施

(1)用1%—2%高锰酸钾冲洗患部,之后再擦甘油

(2)涂擦青霉素软膏或5%土霉素软膏,其中加呋喃西林,每天1—2次。

(3)病的初期可以用白蜂蜜涂患部,也可用淡盐水冲洗净,然后用大蒜汁(大蒜捣烂取汁或用低度白浸泡大蒜1—2天,渣去掉留汁)每天两次涂之。

(4)草药可用青黛青黛黄连黄柏薄荷、孩儿茶等份,共研细末,撒在患部。冰片一钱、硼砂五钱、元明粉一两、朱砂二钱。共研细末、撒在患部。

(5)患有病的羔羊要隔离,及时治疗,可采用中西结交互治疗。

(6)接种:将患羊部的痂皮取下0·1克、磨成细末,加入50%的甘油,生理盐水100毫升,再加适量的青霉素,即为制成的接种苗,3—5天后即可应用。在羔羊的尾侧光滑无毛处消毒,然后用针头刮损表面皮,涂上疫苗,1—2天后接种部位有轻度炎症;两天后有部分变水疱、脓疱,4—5天后脓疱变小,部分结痂,一周后基本复原,一般免疫期为一年。

(7)保护羔羊的口腔粘膜不发生外伤,喂羔羊一些青嫩草和熟料,不要喂带刺的青绿植物

(8)新进的羊,要隔离观察两周以上,未发现异常的可入群。

(9)羊棚和工具要常消毒,可用百毒杀、20%草木灰、2%苛性钠(烧碱)、10%石灰乳等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孔公孽

下一篇 块茎糙苏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