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中药百科   
[0]

孔雀尾

尾,中药。为植物华中Asplenium sareliiHook的或全草。分布于陕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生之功效。常用于性感冒,目赤肿痛,扁体炎,咳嗽黄疸肠炎痢疾,肠,跌打损伤,疮肿毒,烧烫伤。见生、青旗草、凤尾、细野鸡尾、细路鸡、地侧柏、凤尾草、退草、碎旋鸡尾、矮金......
目录

别名

生、青旗草、凤尾、细野鸡尾、细路鸡、地侧柏、凤尾草、退草、碎旋鸡尾、矮草、痢药、风水草、草黄连

分布区域

陕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入药部位

或全草。

性味

味苦、微甘,性凉。

归经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止,生

主治

性感冒,目赤肿痛,扁体炎,咳嗽黄疸肠炎痢疾,肠,跌打损伤,疮肿毒,烧烫伤

相关配伍

1、治黄疸:华中30g,楼梯草30g,茵陈15g,青蒿15g,栀子15g,黑豆15g。水服。(《湖南药物志》)

2、治干咳:(华中)全草30g。水服。(《湖南药物志》)

3、治压:华中12g,水蒿6g,团1个,匍匐堇6g,白芍3g,散血莲6g。水服,每日服3次。(《湖南药物志》)

4、治乳汁不足:尾30g。水,冲黄服。(《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用法用量

服:汤,15-30g。外用:适量,水洗;或捣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去须根,洗净,鲜用或晒干。

形态特征

植株高10-23厘米。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鳞片鳞片披针,长3-3.5毫米,厚膜质,黑褐色,有光泽,边缘有微齿簇生;叶柄长5-10厘米,粗0.5-1毫米,淡绿色,近光滑或略被一二褐色纤维状的小鳞片,上面有浅阔纵沟;叶片,长5-13厘米,宽2.5-5厘米,三回羽裂;羽片8-10对,相1-1.2厘米,基部的较远离,对生,向上互生,斜展,有短柄(长0.5-1.5毫米),基部一对最大或与第二对同大(偶有略缩短),长1.5-3厘米,宽1-2厘米,卵状三角,渐尖头或为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截形并与叶轴或覆盖叶轴,下侧楔形,二回羽裂;小羽片4-5对,互生,上先出,斜展,基部上侧一较大,长5-11毫米,宽4-7毫米,卵形,尖头,基部为对称的阔楔形,下延,羽状深裂达于小羽轴;裂5-6,斜向上,疏离,狭线形,长1.5-5毫米,宽0.5-2毫米,基部一对常为2-3裂,小裂端有2-3个钝头或尖头的小齿,向上各裂端有尖齿;其余的小羽片较小,彼此疏离。叶脉两面均明显,上面隆起,小在裂上为二至三叉,在小羽片基部的裂为二回二叉,斜向上,不达边。坚草质,干后灰绿色;叶轴及各回羽轴均与叶柄同色,两侧均有线形狭翅,叶轴两面显著隆起。孢子囊群近,长1-1.5毫米,棕色,每裂有1-2枚,斜向上,生于小上部,不达边;囊群盖灰绿色,膜质,全缘,宿存。染色体2n=144。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00-3200m的林下溪边或石上。分布于陕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鉴别

粗短,密生黑色线状披针或钻鳞片淡绿色,革质,叶柄长5-10cm,细弱,3回羽状全裂,三角状,基部较宽,羽片卵形,末回裂线形,有1-2细齿,两面无毛。

现代应用

临床用于治疗外伤细菌性痢疾等。

相关论述

1、《湖南药物志》:“止,消炎解毒。治黄疸,肠干咳压,疮疡或汤伤。”

2、《全国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止咳利,利湿消肿,止止痛。性感冒,感冒,扁体炎,腮腺炎,目赤肿痛,肠炎痢疾,乳汁不下;外用治疮肿毒,跌打损伤,湿疹,烧烫伤,刀伤出。”

3、《浙江药用植物志》:“治挫伤肿。”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孔雀草

下一篇 孔公孽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