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概述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是有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可发生在面部、手部、手部等,这种病需要及早治疗,传染性湿疹样皮炎治疗首选用康美湿疹套装,脱敏、止痒、消炎、促进皮肤恢复,彻底摆脱顽固性湿疹的烦恼,不复发。
治疗措施
首先使用抗生素清除原发的感染病灶,可做抗生素敏感试验,以便选用敏感抗生素。可使用强的松,地寒米松等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使严重的急性炎症迅速减轻,并停止不适宜的外用药。局部在急性渗湿性状态下,可用1∶5000~1∶8000高锰酸钾溶液,1∶20复方硫酸铝溶液(布罗溶液)湿敷。渗液减少时,可外用1%的龙胆紫溶液、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溶液、洗剂或乳剂。在渗液很少的慢性皮炎状态下,可外用10%鱼石脂软膏、百多邦软膏以及红霉素、氯霉素软膏等。
病因学
病人先有局部葡萄球菌感染,本病由此感染病灶向附近扩张蔓延,不仅是自身接种过程,也是自体敏感的表现。感染病灶可分为中耳炎、疖、痈,眼、耳或阴道分泌物,外伤感染,以及慢性溃疡及烧伤感染等。附近皮肤可对病灶渗出物的细菌或其他产物或是受损组织产生过敏反应,于是发生湿疹样皮炎。
临床表现
根据本病是在感染病灶的基础上,周围皮肤发生糜烂。水疱、脓疱等急性湿疹样病变的特点不难诊断,但要与接触性皮炎、湿疹、脓疱病及皮脂溢性皮炎区别。
发疹前先有慢性化脓性感染,原发灶可为一个水疱或脓疱,或是一个有鳞屑或结痂的发炎丘疹,或是一个渗湿的红色斑点,往往对称地发生于露出部位。有时最早的损害为溃破的脓肿、疖、痈、鼻窦炎、慢性中耳炎、褥疮、瘘孔、疥疮或溃疡,也可以是鼻部、眼部或阴道的病灶感染。常常是在局部病变加重时,感染灶周围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脓疮、结痂,并逐渐向外蔓延成为一片片的流出浆性脓液的湿疹样皮炎,表面有结痂。当症状较轻或炎症消退时,患处干燥脱屑。重时患处可以肿胀,糜烂、流出渗液、外围有明显的红斑、丘疹、小水泡、脓疱等急性湿疹化改变,成为湿疹性成片皮肤损害,边界不规则。局部淋巴结往往肿大,偶尔有体温升高。身体别处也可因自身敏感性反应而发生广泛性皮炎。有的病人常因搔抓出现线状或条状湿疹性皮炎,皮疹多不对称,有剧烈瘙痒,但一般较湿疹轻些。
检查
鉴别诊断
并发症
辨证论治
【证见】 感染病灶或孔窍分泌物周围的皮肤可见多形性湿疹样改变,有明显的渗液,或伴有发热,疲乏不适,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方药】
处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萆薢各15克,紫花地丁、野菊花各12克,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各30克,蝉蜕、浮萍各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剂。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2-15克(后下)。湿重者,加土茯苓30克。
2.中成药
(2)防风通圣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处方和制法见婴儿湿疹。口服,每次5~10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糜烂、渗液多者,可用金银花叶、地榆、黄柏、马齿苋、九里明、火炭母各30克,水煎待冷湿敷。 渗液停止后,可外搽5%硫黄霜或青黛散油。
饮食禁忌
忌致敏食物若在饮食方面发现有致敏的食物,如鱼虾,蟹、牛羊肉、鸡、鸭、鹅、花粉等引起,应彻底禁忌这些食物,以免引起变态反应,导致湿疹复发或加重病情。
忌辛辣刺激食物湿疹患者忌饮浓茶、咖啡、酒、吸烟,勿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酒、烟、浓茶等物的刺激可使搔痒加剧,势必引起搔抓,这样又造成恶性循环,使皮损难以痊愈。葱、大蒜、生姜、辣椒、花椒等味辛、性温食物,耗阴助阳,对湿疹是一种刺激,应避免食用。
忌发湿、动血、动气食物中医认为对皮肤湿疹患者应忌食发湿之物,如竹笋、芋头、牛肉、葱、姜、梨、蒜等;动血之物,如慈菇、胡椒等动气之物,如羊肉、莲子、芡实等,以有益于疾病康复。
护理
不可天天洗澡:专家指出,天天洗澡,用碱性大的肥皂,用力喜欢搓澡这是不科学的。搓澡时搓出一层白泥其实不是脏东西,而是皮脂腺、汗腺分泌的分泌物以及角质层等形成的体表脂质膜,它对皮肤具有保护作用。如果每天洗澡,就会把身上皮肤表面的这层脂质膜洗掉了,皮肤的保护作用就会降低。因此,在冬季最好不要天天洗澡。
放松紧张情绪:时常保持心情愉快,减少抑郁、焦虑、暴躁、愤怒等负面心理压力。
尽量穿柔软及宽松的衣服:湿疹患者可棉质或其它天然纤维衣服,少穿、盖会引起过敏的人造纤维及毛料的衣、被。
避免搔抓:当病患搔痒难忍时,可暂时以拍打法止痒;若小朋友大力搔抓,可引发继发性感染。为此,应减短小朋友的指甲,必要时睡眠中加戴手套,减少不自觉搔抓。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