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所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偶可播致全身,起系统损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从婴幼儿到老人,无性差异。地理分布以温热带多见。职业特点以农民或在阴暗潮湿环境中工作及园林工作者为多。发疾病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 由申克氏孢子丝菌起的慢性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
目录

简介

发疾病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邻近淋巴系统的慢性感染。

由申克氏孢子丝菌起的慢性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感染。本病在中国在发病,但多见于东北及长江以南沿海地区。孢子丝菌寄生植物土壤中,皮肤外伤可感染此病。真菌镜检不易找到病原体,需作真菌培养,取脓液、组织块作真菌培养,鉴定菌种即可确诊。常见的孢子丝菌病有皮肤淋巴管型,沿局部淋巴管有许多皮下结,可穿破皮肤,出现肿及化脓损害。还有固定型,只局限于一处,多发于面、颈、躯干等处,常是浸润性红色斑块样。还可侵犯粘膜、关节,也可有系统性损害。治疗要用碘化钾服,也可用局部热疗。试用灰黄霉素、二性霉素B均有一定效果。

分布情况

孢子丝菌病分布很广。本病在中国在发病,但多见于东北及长江以南沿海地区。此病在20世纪60年代还较少见,但70年代发

病已明显上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从婴幼儿到老人,无性差异。地理分布以温热带多见。职业特点以农民或在阴暗潮湿环境中工作及园林工作者为多。本病曾在南非金矿中有大流

病变类型

原发性孢子丝菌病有3种病变类型:①气管肺炎型:起病急,似急性细菌性肺炎。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疲倦乏力、胸部不适、疼痛等。有时局部可闻及湿啰音。②慢性空洞型:多数由肺炎型病变迁延而致,性病灶融、软化、坏死,当坏死物破溃入气管,局部即成薄壁空洞。临床上病人要为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咳嗽咳痰、间歇性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呼吸衰竭,甚至死亡。③淋巴结肿大型:要病变位于门或纵隔淋巴结,多数起病隐袭,于体检X线检查时偶然发现门或纵隔

阴影增大。部分病例可因肿大的淋巴结压迫气管,导致阻塞性肺病变,出现咳嗽咳痰、不同程度的发热胸闷气急等。

孢子丝菌病,多见于糖尿病、艾滋病、长期应用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除病灶广泛严重外,常伴有皮肤、骼、肉以及等重要脏器的侵犯,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严重乏力、厌食体重减轻关节僵直、骼疼痛、黄疸功能损害或全身衰竭。如不积极治疗多数于起病后短期死亡。

症状体征

孢子丝菌侵犯部位及机体抵抗力的不同,孢子丝菌病可分为如下类型:

1.皮肤淋巴型是孢子丝菌病最常见的一型,好发于四肢。近年来,发生于面部者增多,四肢以右上肢为多见,可在前、手或手指部,也可在小腿或部,常为单侧性,多有外伤史。自从患者接触有菌土壤植物后,第1个病灶可于感染后8~20天出现,潜伏期也有长达6个月之久的。始为、坚韧无痛的皮下结,表面淡红色,与表皮不粘连。其后,结逐渐隆起附着于皮肤,表面呈紫红色,最后为黑色及坏死,溃疡溃疡表面有稀薄脓液,上覆厚痂。

1~2周,新的结沿淋巴管向蔓延,向性成排列,数有多有少,节间有长有短。一般在腋下或淋巴结被侵袭前,病情停止发展。少数患者淋巴结受累可发生化脓坏死。如发生于面部,常在尖、部再向两颊发展。此型很少,常可见老的损害愈,新的损害继续发生。

2.局限性皮肤型又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特点为皮损多固定在初发部位,不侵犯附近的淋巴结,皮损态多变,常可分为如下几个亚型:

①结亚型:好发于皮肤角质层较薄部位,如腕、、颈部,呈暗红色结,表面可有屑,如有溃破,上覆厚痂。

肿亚型:表现为肿损害,为慢性增殖性病变,可伴渗出结痂

③浸润斑块亚型:为较大斑块,直径2~3cm,高于皮面,呈暗紫红色,基底有浸润,表面高低不平。

④卫星状亚型:常为一结肿损害,周围有针头至绿豆红色丘疹,呈卫星状。

状亚型:发生于角层较厚处,如手、足、指端,如样角质增生。

图片囊肿亚型:表现如皮下囊肿

痤疮亚型:皮损为丘疹脓疱,较表浅,好发于眼睑、颈部、手部。

红斑鳞屑亚型:皮损如银屑病或。固定型孢子丝菌病的损害表现态多变,易误诊。

3.皮肤黏膜型常继发于全身播性病变,发生于咽喉始为红斑,以后可呈溃疡或化脓性病变,最后可肿、乳头样损害,伴有疼痛,附近淋巴结可肿痛。

4.皮外及播

膜及滑膜孢子丝菌病多由皮下组织病变波及膜、滑膜,常累及质,可发生于掌指骨趾骨尺骨股骨等。关节孢子丝菌病可关节肿胀、运动受限,伴关节腔积液,穿刺培养阳性。

②眼及其附件孢子丝菌病常无其他部位的孢子丝菌病,多属原发性感染,可波及眼睑、泪囊、结膜,皮损为溃疡肿性损害。

③系统性孢子丝菌病较少见,可以源播,波及皮肤、骼或肉,甚至肾炎睾丸炎、附睾炎、乳腺炎,偶可波及甲状腺。此型常发生于糖尿病、病及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的患者。

孢子丝菌性膜炎极少见。可出现头痛、眩晕、精神症状液培养可有孢子丝菌生长液细胞数及蛋白量增高。

孢子丝菌病极少见。多发生于酗者,可表现粟粒性坏死或空洞,也可有淋巴结气管淋巴结病变。

疾病病因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Schenck)孢子丝菌所致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感染。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存在于土壤、木材及植物的腐生菌,为双相型真菌,即在人体为酵母型,在人体外呈菌丝型。归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丛梗孢科。在涂上革兰染色可见在中性粒细胞或大单核细胞有革兰阳性的卵小体,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室温培养2~3天即可生长。本病要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上呼吸道和消化道而感染。当病菌由损伤处进入组织,即可起局部化脓病变。有些则沿淋巴管蔓延,也有少数病例由环播全身,起系统性孢子丝菌病。申克孢子丝菌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丛梗孢科,孢子丝菌属,为双相型真菌,在组织为酵母型,温室培养为菌丝型。

孢子丝菌病要侵犯皮肤、黏膜、局部淋巴系统肿性损害。病变初期为段性分布的气管炎和气管肺炎病理变化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浸润的炎症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类上皮细胞。随病程迁延,成慢性非特异性肿,导致结肺炎,典型病变由向外依次为:中央区为慢性化脓区,要由中性多核白细胞所组成的小脓疡,并混有少数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周围有大量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外围要为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活检组织先以淀粉酶在37℃处理1h后作PAS染色,可见4~6μm大小的或卵小体,有时尚可见4~8μm长的雪小体及星状小体。

诊断检查

据病史中外伤史;工作中有土壤、木材、植物仙人掌等接触史;临床表现有典型皮损,加上实验检查及病理检查进性诊断。其中实验室检查最为重要,临床实践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面:当加入维生素B时,可促使色素的产生。

①无色素的孢子丝菌须与念珠菌鉴孢子丝菌为双相菌,菌落态、色,镜下排列的状小分生孢子,不难鉴

组织病理有特异性,典型的可见雪状小体及星状体。

实验室检查:

标本采集:自皮肤损害黑点及未破溃的结中采集脓液或液,其他尚有骨髓液或皮肤活组织组织

②直接检查时,孢子极易和其他结构混淆,尤其孢子数量很少时,常难以辨认。因此应做培养才能确诊。

③沙氏琼脂培养基中,37℃和25℃菌落态相同,但部分固定型孢子丝菌皮损中的菌株在37℃时不能生长,最好分放于2个温箱中加以培养。

④当培养基加入青霉素时,可以刺激孢子丝菌的生长。本病应与结核、梅毒足菌肿生菌病、皮肤肿、脓皮病等鉴

病原检查:

(1)直接镜检:取液、脓液或活检组织直接涂,作革兰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细胞或大单核细胞或细胞周围,可见有革兰染色阳性、或梭,直径2~5μm孢子。偶见菌丝及星形体

(2)细菌培养:

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室温下,即有菌体生长。6天后菌落0.5cm直径大小,呈灰褐色膜状菌落,微高于培养面。10后菌落达1.5~2.0cm直径,表面分3带,边缘为膜状白色晕;中带为暗褐色;中央隆起,有皱褶,高低不平,间有少数成刺状菌丝。2周的菌落呈黑褐色,边缘有下沉现象。取材检查时,菌落黏性很大,不易取出。镜检可见直径2μm的细长分隔菌丝。分生孢子柄从菌丝两侧长出,与菌丝成直角,在端有3~5成群小分生孢子(2~4)μm×(2~6)μm大小,排列成样。

胱氨酸葡萄琼脂或浸液葡萄琼脂基上,37℃培养,呈白色菌落,镜检为或梭孢子,有时出,革兰染色阳性。

③电镜检查显示或卵孢子和细长分隔菌丝孢子,电子密度高,呈辐射状,中暗,外套附于细胞壁外侧。菌体细胞壁为中等电子密度,胞质呈微细颗粒状,线粒体质网和空。出式为型,双相性移时菌丝机械性断裂为菌丝断,分生孢子成上具有多性。菌丝相中,可见假轴状分生孢子柄,并成多个生分生孢子

鉴别诊断

从本病临床特点结真菌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热病、炭其它细菌性疾病相鉴。一般从临床看,后述各病的发病较急,查菌及检查也可资鉴;对其它真菌病如着色真菌病生菌病、足菌肿孢子菌病及肿性毛癣菌病等均可由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真菌等进。对梅毒肿、皮肤结核、脓皮病、马鼻疽溴疹等可由临床结真菌检查及检查来鉴。此外,尚应与病、肿等相鉴

并发症

(一)皮肤淋巴管孢子丝菌病

亦称肿型孢子丝菌病。约占各型病例的75%。由外伤处植入,约5~180d,平均21d左右局部出现一小而硬可推动的无痛性皮下结,呈红、紫或黑色,穿破皮肤后成为孢子丝菌下。有时初起即为溃疡,历数周至数月可愈并在它处出现新的损害。当病程历久,尚可沿其流的淋巴管出现许多类似皮下结。典型病例常侵犯指或腕部,损害连成一,直至部,有如“电话线”样。一般后起损害较少溃破,可持续数月、数年。

(二)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

在本病流区,人们由于获得抵抗力,患本病后可不波及淋巴管而局限于一处,故。常好发于面、颈、躯干,损害呈溃疡肿胀状、状、痤疮样、浸润性、肿性或红斑样斑块,或呈鳞屑性斑丘疹、小结,也常见卫星状损害。有些地区这型可占患者总数的40%~60%,一般约占20%~25%。在我国江苏北部,此型约占30%或更多。其临床表现多样,可呈结痂渗出性斑块、状皮肤结核样,或如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结痂梅毒疹、着色真菌病及皮肤热病样。有时可自愈,也可持久不愈或愈后又在局部呈其它态复发,此型一般不起全身播

(三)皮肤粘膜孢子丝菌病

此型少见,偶可继发于全身播。在口腔咽喉部或部损害初呈红斑、溃疡或化脓性损害,后来变成肿性、赘生性或乳头样损害。常有疼痛,局部红肿,附近淋巴结肿且硬。粘膜孢子丝菌病有时可如阿夫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或继发性皮肤热病,可愈结疤,但局部仍有菌存在。

(四)皮外及播孢子丝菌病

1.膜及滑膜孢子丝菌病据报告,30例皮外型中80%是孢子丝菌病,且多有皮肤及皮下组织病变,也可波及膜及滑膜致残毁性关节炎。常波及指骨趾骨跖骨尺骨桡骨股骨肋骨等。关节孢子丝菌病可致肿痛及运动受限并常有关节腔积液,穿刺液可培养出孢子丝菌。一般来说在皮外型孢子丝菌病中的病菌较皮肤型为多。

2.眼孢子丝菌病已报告50余例,波及眼睑、泪囊、结膜者占2/3。70%无其它部位孢子丝菌病,故属原发感染,且很少有附近淋巴结病变。如48例中仅5例有淋巴结肿大。其损害呈溃疡肿性,病程与原发皮肤型相同。

3.系统性孢子丝菌病较少见,要发生在糖尿病、病及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患者中。此型较皮肤型含菌量更多,病理更易找到菌。可由源播而波及皮肤、骼或肉,也可致肾炎睾丸炎、乳腺炎,偶可波及腺、甲状腺等,播时常发生高热(39℃以上)、厌食体重减轻关节僵直等。

4.孢子丝菌膜炎极少见。可致眩晕、头痛精神错乱、体重减轻等。液中蛋白可超过400mg/100mL,细胞数达200~400/mL,要为淋巴细胞,培养可找到申克孢子丝菌。尸检可见大脑皮质布许多肿性小脓疡。

(五)孢子丝菌病

由播波及者极少见,迄今仅报告30例。要由吸入孢子而发病。多见于酗者。

分两型:

1.慢性空洞型病程如其它真菌病,起病为急性肺炎气管炎伴发热咳嗽、乏力等,好发于肺炎,常误诊为结核,当变成慢性肺炎有结性损害、薄壁空洞、纤维化及胸水时才被重视,发展严重时空洞增多致干样坏死而致死。

2.淋巴结病变型淋巴结气管气管淋巴结可先被波及,有时可致气管堵塞或自愈,常误诊为原发结核,1∶100OT试验阴性。有时病程可迅速发展。在X线检查时,第一型见急或慢性肺炎,其广布的粟粒性浸润可如结核,其局限病灶可如肿,两者均可发展成空洞;第二型要是纵隔变宽,可历时甚久,有时也可见在阴影和不张,提示有淋巴结肺实质的感染。

治疗方案

1.服药

(1)碘化物:5%~10%碘化钾3g/d,可渐增加到6~8g/d,损害消失可继服2~4周,一般疗程2~3个月。碘化钾饱和液10滴/次,3次/d,可渐增加到40滴,3次/d,一般1周见效,1~2个月可治愈。服碘化钾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纳不佳等肠道反应时,可用碘化钠1g/d静推注。如患者有结核,碘化钾不宜应用。

(2)灰黄霉素:效果较差,一般不用。对碘过敏者可考虑,0.8g/d,持续1~3个月。

(3)氟胞嘧啶100~200mg/kg体重,直至痊愈。

(4)康唑:①淋巴管型:100~200mg/d,持续3~6个月;②固定型:50~100mg/d,持续3~6个月。

(5)特比萘芬:2次/d,每次0.25g,一般服1~2个月。

(6)氟康唑:200~400mg/d。

(7)两性霉素B对皮肤淋巴管型及播孢子丝菌病可以应用。首次量3~5mg,成人可加到30~35mg,持续1~2个月。

2.外用药

2%碘化钾或0.2%碘溶液可外用;2%球红霉素二甲亚砜透,2次/d;两性霉素B250~500mg,二甲亚砜30ml,甘油20ml,水50m1,配制成透外用;温热疗法45℃电热器局部加温,3次/d,每次60min,对孤立损害有效。

预防治疗

一、10%碘化钾溶液为首选药物,10~20ml 服3/日,饭后服药,并从小始,逐渐增量。如病人可以耐受,治疗应延长至临床治愈后4~6周。

二、康唑100mg服1/日,连续个月以上。

三、特比萘芬250mg服1/日,连续3个月。

四、5-FC服 1.5~2g/日,可与酮康唑用,200mg/日,连续2~3个月。

五、二性霉素B适用以上药物治疗无效者,静滴,还可配成0.25%的溶液局部损害注射。

局部损害可考虑切除治疗,或采用物理疗法、热疗或冷冻治疗。

用药原则

1.皮损局限较小者可选择手术切除,镭射或冷冻治疗;

2.皮损泛发或较大者可服系统抗真菌药

3.碘过敏结核患者用碘化钾;

4.5-Fc常与其他抗真菌药用,以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耐药;

5.二性酶素B副作用大,仅用于其他抗真菌药治疗无效者;

6.系统治疗同时可以局部外用抗真菌制,热疗或物理疗法。

这是由孢子丝菌起的深部霉菌病,要侵犯皮肤,偶尔也可侵犯粘膜,膜和其他器官。发病前,皮肤常先有外伤史,再接触带菌的泥土或植物,病菌就从损伤的皮肤进入人体,大约过1~3周,就在最初侵入的部位产生象疖子样的损害,一般不痛,也不发热,溃破后溃疡,流脓不多;也可为丘疹状损害、斑块、菜样假性肿等。损害可长期固定于一处,或沿淋巴管向上蔓延,产生一类似损害,数个至数十个排列成条状。 一般以上肢发病的机会最多,下肢次之,近几年来面部也相当多见。 极少数可侵入液,起皮肤和脏的广泛播。挤出损害中的脓作培养,常能分离出病原菌,即可确定诊断。 碘化物对本病有特效,一般用10%碘化钾溶液,每次10ml,每日三次,服,疗程在2~3月。局部温热疗法可起助作用。 防止皮肤外伤对预防本病很重要。病人换下的料应烧毁,以免污染环境,感染他人。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昆明鸡脚黄连

下一篇 昆明水金凤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