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暗色丝孢霉病

暗色丝孢霉病是一组暗色真菌起的皮肤、皮下组织或系统性感染,多见于热带。临床表现为浅溃疡、淤斑、褐黑色斑或状增生,自觉微痒或轻度胀痛,有的可无自觉症状。靠真菌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由一组丝孢菌(丝孢纲的一组具有暗色壁的真菌)起的疾病。特征是在组织成暗色壁的菌丝或孢,侵犯皮肤、皮下组织成系统性感染。本病少见。 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称为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过去叫皮下组织暗色真菌囊肿......
目录

概述

 由一组丝孢菌(丝孢纲的一组具有暗色壁的真菌)起的疾病。特征是在组织成暗色壁的菌丝或孢,侵犯皮肤、皮下组织成系统性感染。本病少见。

  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称为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过去叫皮下组织暗色真菌囊肿始表现为皮下肿,后来中坏死,皮下囊肿,化脓后变成皮下脓肿,外有包膜。也有的始为皮肤丘疹,后来变成肿损害,与着色生菌病不易区。但在组织没有厚壁多分隔的棕色孢子,而有棕色菌丝或孢。常由皮炎外瓶霉、甄氏外瓶霉、棘状外瓶霉等起。

  侵犯部的叫做暗色丝孢霉病囊肿,以后化脓脓肿,可为单个或多个,起相应的神经症状。在囊肿囊肿棕色菌丝。培养多可得到班氏孢霉。暗色丝孢霉病极少见,但预后不好,不易治疗。

  暗色丝孢霉病若能早期发现,早期切除患部则预后较好。有系统性感染的病例可试用氟康唑治疗。

发病原因

  是由暗色真菌起的以组织中有暗色菌丝为特征的皮肤、皮下组织或系统性感染。

发病机制

  致病途径要是外源性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感染途径可能是病原菌皮肤破损处植入或吸入真菌孢子

患者多见于户外工作和常与此类腐物接触者。可表现为浅溃疡、瘀斑、褐黑色斑或状增生,自觉微痒或轻度胀痛,有的可无自觉症状。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常有孤立、深在的皮下或肉的脓肿囊肿,皮损可呈杏核大或数厘米,甚至整个胸部大斑块。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此型可由皮肤或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淋巴结胆囊等所致,亦可无皮肤损害,初发即淋巴结液播

病状体征

 本病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1.皮肤浅表型暗色丝孢霉病 包括掌黑斑和黑毛病。可表现为浅溃疡、瘀斑、褐黑色斑或状增生,自觉微痒或轻度胀痛,有的可无自觉症状

  掌黑斑是掌和部发生棕色黑色鳞屑性斑。偶可波及颈、胸等部。黑毛病是毛干上成卵小结,坚硬如石,像虱卵般悬挂或包被于毛干,呈黑色。肉眼不易看清楚。用手指搓摸,犹如沙粒。要侵犯头发,其次也见于眉毛和毛。

  角膜感染表现为角膜有菌苔或溃疡,患者自觉畏光流泪视力障碍。泪腺感染时表现为泪道阻塞、溢脓,局部有肿损害。

  2.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常有孤立、深在的皮下或肉的脓肿囊肿,皮损可呈杏核大或数厘米,甚至整个胸部大斑块。此时皮肤常受累呈褐红色或灰黑色,扪之有浸润感,表面粗糙,一般不破溃,活检时可见皮下组织有稀薄脓液,囊肿有渗出液,若囊肿壁切除不全、留有窦道,可长期不愈。

  3.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 此型可由皮肤或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淋巴结胆囊等所致,亦可无皮肤损害,初发即淋巴结液播暗色丝孢霉病的发病较急。本型愈后差,常导致死亡。

  据皮损表现,真菌检查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不难。

检查化验

真菌检查:取各种不同损害处脓液和组织液,以10%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后,镜下可见各种不同棕色黑褐色菌丝与酵母样孢子,未见厚壁孢子(壁砖状体)。取组织和脓液培养,可生长褐色黑色绒毛样或酵母样菌落。

  HE染色中可查到多数分隔、黑色壁的菌丝,直径为1.5~3µm,偶见可分支或酵母样孢子,菌丝周围有炎性细胞或多核巨细胞浸润,无厚壁孢子(壁砖状体)。

  活检时可见皮下组织有稀薄脓液,囊肿有渗出液,若囊肿壁切除不全、留有窦道。

治疗用药

  1.局部治疗 对于局限性皮肤、皮下损害以及角膜炎和鼻窦炎宜手术切除,但要完整,避免再次植入菌体。此外,也可以应用局部加热疗法。

  黑毛病常用治疗法为将毛发剃光,或每天清洗毛发,用手刮去结。可在剃除毛发后再用一些抗真菌(如0.05%氯化、6%水杨酸、12%苯甲酸、3%硫磺或2%甲醛溶液),即可治好。亦可用含酮康唑二硫化硒的药液洗涤病发。

  掌黑斑局部治疗常可收效。咪唑类霜效果尤佳,每天外涂2~3次,历2周即可。咪康唑克霉唑霜对足旁及足底皮损的治疗有效。咪康唑对足部皮损的治疗有效。角质溶解(如10%硫磺霜、6%水杨酸、12%苯甲酸软膏或酊)对本病的治疗常有效。

  2.系统治疗 适于系统性损害、手术无法切除的病例。大多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疗效欠佳,需要长期、大量服药。对外瓶霉起的感染,氟胞嘧啶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效果较好。毛样孢霉感染仅对氟胞嘧啶较敏感,可与两性霉素B用。最近,康唑和特比萘芬也用于本病治疗,但仍需积累验。

预后

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预后差,常导致死亡。在饮食上一般要慎用海味、蛋类、豆类以及刺激性饮食,还应清淡饮食。随访及反复的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很有必要。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