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眼眶真菌病

眼眶真菌病发病率极低,常见的致病菌有毛霉菌、霉菌和隐球菌,还有放线菌、青霉菌等。当真菌寄生在人体正常组织时,如鼻窦、结膜囊。一般不致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外伤、大量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寄生的真菌可致病。(一)发病原因毛霉菌病是由毛霉菌属,犁头菌属或霉菌属起,归入无隔接菌亚纲,普遍存在土壤,空和发霉的粮食和身体任何处均可培养出这种真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是一......
目录

病因

(一)发病原因

毛霉菌病是由毛霉菌属,犁头菌属或霉菌属起,归入无隔接菌亚纲,普遍存在土壤,空和发霉的粮食和身体任何处均可培养出这种真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是一种非病原性的机会致病菌,大多数患者有糖尿病且控制差,伴酮症酸中毒;也可发生在大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电离辐射和抗代谢药物治疗使机体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多发性骨髓,癌症,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的胃炎炎和硬化,广泛烧伤等虚弱患者也易患毛霉菌病,但也有极少数健康者染上毛霉菌症,估计这些患者有潜在的全身病变,在很多病例中,感染起源于鼻窦,特筛窦蝶窦,然后直接侵入眼眶。

(二)发病机

真菌可侵犯管,成,这样加重炎症和组织坏死,同时有大量多核白细胞浸润,坏死组织周围可见肿性反应,手术切除的病变组织,用苏木嗜伊红染色能显示出菌丝,该菌丝对苏木素有亲和力,PAS染色显示更清楚,菌丝宽30~50μm,无隔呈分支状。

症状体征

病变位于眶前部者,早期可以表现为蜂窝织炎或栓塞性炎,眼眶及面颊部胀痛,流涕或,眼睑肿胀,充,眶可触及硬性肿物,有压痛,病变位置较深或眶前部病变向深部发展者,眼球突出逐渐加重,眼球呈上或外转位,眼球运动受限,病变侵及眶尖部时,可出现眶尖综征,即视力下降,眼球轴性突出,眼麻痹上睑下垂,面部疼痛,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后极部网膜水肿网膜扩张,神经萎缩,毛霉菌感染可见鼻腔有坏死结痂

检查

病变组织活检很重要,可发现真菌菌丝。

1.X线检查显示鼻窦密度增高,眶破坏,眶组织密度影不易发现。

2.超声探查A型超声显示眼球壁高尖波后,病变无波,后界波缺乏,B型超声见眶状不规则占位性病变,回声多少不等,分布不均,声衰减显著,后界显示不清,压之不变,眼球受累时见玻璃体混浊,玻璃体见强弱不等的回声斑点,眼球壁受压变

3.CT扫描显示眶状不规则高密度块影,边界不清,密度不甚均匀,眼外和视神经被肿块遮,不易识,眼球筋膜囊受累时,病变与眼球呈铸造型,眼球突出,晚期眶壁破坏,鼻窦高密度影与眶病变连续,还可见眶上裂扩大,病变沿眶上裂向海绵窦蔓延,病变侵及颅

鉴别

眼眶真菌感染需与成人蜂窝织炎,眶脓肿,感染早期或急性期临床表现相似,X线也显示鼻窦密度增高,后者很少破坏,超声显示眶组织炎性水肿明显,有T型征存在,此点有鉴意义,CT显示眼外和视神经增粗但不被软组织影遮鼻窦为液性平面而非实性肿物。

眼眶恶性病变如中线致死性肿(lethal midline granuloma)为原因不明的面中部结构坏死性病变,常侵犯口咽鼻窦,眼眶,常累及双眼,影像检查与真菌感染不易鉴,需组织诊断,鼻窦恶性肿蔓延很少出现急性炎症表现,可伴有眼球突出,眶侧可触及硬性肿物,有压痛,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影像表现鼻窦肿物与眶沟通,广泛破坏,与真菌感染比较困难。

治疗方案

1.干扰细胞膜脂质成的药物 20世纪70年代曾使用克霉唑咪康唑酮康唑等。氟康唑康唑、赛泊康唑在20世纪80年代始使用。作用原理为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成,损害真菌细胞膜功能和结构,还可使菌体过氧化物大量堆积而使真菌死亡。   

2.损害膜脂质结构及功能药物 有两性霉素B,作用于细胞膜使其通透性改变,导致菌体破坏。氟康唑与两性霉素B用,药效降低。由于两性霉素B易与人类细胞膜上的固醇结,对及造系统有毒副作用。   

3.影响真菌核酸成和功能药物 有5-氟胞嘧啶,其通过抑制真菌的核酸代谢而抑制真菌增生。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应用时有协同作用。   

抗真菌药物对功能损伤较大,在用药期间注意外周常规检查及功能监测,出现异常应停药。对于病变范围大,药物控制不好者可联手术切除。

预防

对于不易控制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需要密切注意真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