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脑膜-脑膨出
发病原因
各种原因所导致的眶骨缺损。眼眶脑膜-脑膨出是胚胎时期眶壁骨形成失败的一种先天畸形。对于骨缺失是怎样形成的,意见尚不一致。Pollock综合为5种假说:①嗅神经周围筛板闭合失败;②胚胎时期脑室压力增加,驱使脑组织膨出;③神经外胚叶分离不全;④颅咽管残存,蝶骨发育不全;⑤蝶骨骨化中心发育失败等。其中神经外胚叶分离不全和骨化失败说被多数学者接受。此外,颅内或眶内炎症和肿瘤侵蚀,外伤和手术造成的眶骨缺失也可继发脑膜-脑膨出。
发病机制
正常胚胎早期,神经外胚叶从表面外胚叶分离,最后发育为神经系统。如因粘连而分离不全,二者间的骨形成发生障碍残留骨孔,颅内和颅外脑组织经此孔相连,此种情况脑膨出在前,骨孔形成在后。骨化不全学说认为在胚胎晚期,由于某种原因,骨化或骨融合不全,骨性眼眶的孔裂(视神经孔、眶上裂、筛后孔等)扩大,或眶骨壁发育不全,由于颅压较高,驱使脑膜、脑组织疝入眶内,此种情况骨缺损在前,脑膨出在后。从临床所见,前部脑膨出适于神经外胚叶分离不全学说,而后部脑膨出适于骨化失败学说。
临床表现
脑膜-脑膨出虽在胚胎时期已经形成,往往在儿童或青年时期才出现症状和体征。
1.眶前型
又名鼻眶型。颅骨缺损或未闭合部分在额骨、筛骨、泪骨和上颌骨之间,即眶内侧壁的前部。膨出物来源于颅前窝的脑膜和脑组织出现于内眦部,可发展成很大的包块。
2.眶后型
又称蝶眶型。颅骨缺损或未闭合部位在视神经孔或眶上裂,膨出物来源于颅中窝,出现于眶后。因受眼球限制,一般不大,但可产生搏动性眼球突出。
诊断
1.X线
眶外壁和眶顶大面积骨缺失时,眼眶正位X线显示眶腔为低密度或称“空腔征”。
2.超声波
超声一般由于硬脑膜对声能的衰减,无法显示颅内情况,B超只能显示眶内软组织受压变形和A超可显示球后单高反射,实时扫描可显示球后组织搏动。由于脑组织对声能的明显衰减,超声可显示球后多个反复波。
3.CT
CT很难显示骨缺失的位置,除非骨缺失范围较大,冠状CT一般显示良好。大面积的眼眶蝶骨大翼缺失,可见脑组织向眶内疝入。由于眶顶和外壁缺失面积较大时,冠状CT在前部扫描时可显示类似眶内占位病变,容易误诊。
4.MRI
鉴别诊断
治疗
手术治疗常能收到较好效果,手术进路和处理不当可招致脑脊液瘘、脑膜炎。经鼻部切口可引起脑脊液外漏及脑膜炎。对于前部脑膜-脑膨出,可从前部皮肤切口,结扎眶内肿物颈部,切除膨出的肿物,将蒂送入骨孔。用游离肌块、人工材料或黏合剂封闭裂孔。术后发现脑脊液瘘,应加压包扎,抬高头位,静脉注射高渗液体及大量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3~5天漏液消失。如骨缺失较大,先经颅内结扎并切除膨出的脑膜、脑组织,移植骨片或人工材料于骨缺损处。眶内肿物仍不消失时,待伤口愈合后再切除眶内脑膜、脑组织。
后部脑膜-脑膨出治疗比较复杂,需先将硬脑膜分离,将膨出的脑膜、脑复位,肽板成形固定于骨缺损部位。后部膨出骨缺失范围较广,形状不规则,分离硬脑膜时常破裂,手术效果较差。
预后
预后不良。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