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眼睑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

恶性黑色素细胞肿也称恶性黑色(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恶性黑色素细胞侵袭、增生性病变。眼睑恶性黑色占眼睑恶性病变的5.4%,为所有眼睑肿的1%。其发生率稍低于头颈区皮肤恶性黑色罕见于儿童,偶见于青年人大多数年龄为60~70岁(跨度在18~80岁),女性略多于男性。肿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容易发生黑色的危险因素包括先天性或发育异常的......
目录

发病原因

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容易发生黑色的危险因素包括先天性或发育异常的黑斑病等,以及过度的阳光照射,家族史,年龄和种族等。

发病机制

皮肤恶性黑色是由于神经嵴来源的表皮黑色素细胞生物性转化所发生,原发于眼睑的黑色在临床特征,病理组织所见,生物为和预后等面与其他部位皮肤黑色基本相同,肿的发生源于机体正常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转化导致其生物为改变,成自生长的新生物,与致因素导致的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有

常见症状

认为皮肤黑色分为4型:

1、小恶性黑色(lentigo malignant melanoma) 小恶性黑色要发生在老年人皮肤暴部位,位于眼睑者下睑和眦角部位比较多见,其前期病变为恶性小,呈扁平斑块,边界不清,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病变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原位发展阶段,此时色素可向周围蔓延,直径可达6~7cm (水平生长期),并可持续多年,疾病可以持续生长,也可自发消退,同时伴有色素的改变,病理组织上,在整个表皮基底细胞层有不典型多黑色素细胞弥性增生,延伸至毛发皮脂结构外鞘,向真皮侵犯时(垂直生长期),病变隆起,成深棕色黑色,由束状梭细胞构成。

2、表浅扩黑色(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 与小恶性黑色不同,这一型要发生在中年人(平均年龄50~60岁),病变较小(平均直径2.5cm),其典型改变为播色素斑块,色不一,边界不清,但可触及,自发消退的部位可见灰白色或蓝灰色色素失区,显微镜下,表皮成分由不典型黑色素细胞构成,单个或呈巢状分布,侵犯期的细胞大小和状有变异,可为上皮样,梭样或混型。

3、结黑色(nodular melanoma) 常见于40~50岁中年人,男女之比为2∶1,病变呈蓝黑色或无色素性的小的带蒂的结,可迅速发展至1~3cm,常伴有溃疡和出病理组织上,细胞失去正常极性,侵犯其上面的上皮,如仅上皮被侵犯,即为表浅扩黑色,若同时真皮也被侵犯,则为结黑色细胞不典型,核与胞质比增加,可有有丝分裂像及大的不正常细胞,常可见到其下有淋巴细胞浸润。

4、起自黑色 各种类型恶性黑色的发生均与先前存在的,特是那些完全位于表皮者,约50%的表浅扩黑色和20%的结黑色伴同而发生,色素恶性黑色转化可有以下表现:

色的改变,特是红,白和蓝色,以及突然变深暗;

②大小改变;

③表面特征的改变,如结痂,渗出,出溃疡

④质地改变,尤其是变软或脆;

症状改变,如痛,痒或压痛;

状改变,如原先扁平病变迅速隆起;

⑦四周皮肤的改变,如红,肿或出现卫星病变。

检查项目

组织病理改变:皮肤恶性黑色细胞类似良性细胞,但异型性明显,有以下几种细胞:

①树状细胞,比正常黑色素细胞大,分支少。

②大的上皮样细胞,很多肿中都可出现,胞体大,轮廓清楚,偶有胞膜彼此连接呈体状,胞质淡染,丝网状或点状,核染色质粗或细颗粒状,核仁明显,胞质有黄褐色细小的或粗的色素颗粒。

③小样细胞,比良性细胞大,胞质不如大上皮样细胞丰富,与良性细胞不同之点是核比较大,数较多,染色质较分,可见核分裂象。

④梭细胞,核,较长,随机排列,色素多少不等。

⑤怪异细胞,单核,双核(核呈豆瓣状)或多核巨大怪异细胞,细胞浆无色素者,可用Fontana染色,有些胞质可显示色素颗粒,电镜检查可见胞质黑色小体。

来源于恶性黑色,对恶性黑色标本作连续切观察,发现约有50%浅表扩恶性黑色,其病变的底部有细胞,20%结黑色细胞,良性者:表皮真皮交界带细胞巢的大小和状较一致,有规则的分隔,细胞巢排列紧密,每个细胞较一致,无异型性,亦无核分裂细胞呈成熟的表现,即浅层细胞较大,越到深部,细胞越小,无炎症反应,恶性者:交界处细胞巢大小不一,常较大,且互相融,细胞较松,可向水平向扩展,细胞分表皮全层,个细胞较大,核有异型性,可见核分裂像,常伴炎症反应。

B超,CT等影像检查可以发现恶性黑色其他器官转移的征象。

诊断鉴别

据临床过程及表现,基本可以确定恶性黑色的诊断,确诊需要组织病理检查。

无色素性恶性黑色容易与其他恶性肿混淆,如腺癌,鳞癌等,应注意鉴,鉴要手段是组织病理检查。

并发病症

可以局部蔓延至眼眶、睑结膜等部位,也可过淋巴或流播至远隔器官,出现不同临床表现的并发症。

治疗概述

恶性黑色为恶性程度极高的肿,应大面积广泛切除。切除范围与肿的高度有,肿高度<2mm时,切除肿及其周边5mm正常皮肤即可,当肿高度≥2mm时,其周边皮肤应切除10mm以上。肿深度超过1.5mm,有淋巴或流播的可能,应区域淋巴结清扫。肿累及睑结膜或眶,应容切除术,并以化疗。   

传统观点认为黑色对放射治疗不敏感,近来有研究表明,应用125I贴器固定于病变周围进局部放射治疗,同时注意保护角膜晶状体,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可能起眼睑萎缩、毛秃、干眼内障角膜溃疡等放射性并发症。冷冻治疗对结膜黑色的治疗有助作用,但对眼睑皮肤黑色无效。  

预后 

1、转移 眼睑皮肤恶性黑色多沿淋巴路转移至淋巴结或颌下淋巴结。一例男性患者,50岁,右眼睑无色素性恶性黑色,广泛眶周侵犯,眶容剜出术后,右前、颈部淋巴结转移,施清扫术,3年后,空肠转移,Fantana染色可查见胞质有色素颗粒,电镜查胞质黑色小体,眼眶及淋巴结无复发。                  

2、肿细胞侵犯水平不同有不同的预后共有5类侵犯水平。

①水平1:肿完全限于表皮,有完整的上皮基底膜。

②水平2:细胞延伸超过上皮基底膜,早期侵犯乳头真皮,但未贴近网状真皮。以上两种预后好,治疗后5年生存率100%。

③水平3:肿充满全乳头真皮,并达到乳头和网状真皮之间的界面。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80%。

④水平4:肿穿透网状真皮,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65%。

⑤水平5健康搜索:肿侵犯皮下组织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15%。

3、肿厚度不同有不同的预后 肿厚度是指在病理上,从表皮颗粒层的最高部分至肿穿透最深点的垂直离。Breslow发现肿的厚度是评价皮肤原发性恶性黑色预后的重要参数,病变厚度小于0.76mm者,5年生存率为100%;厚度大于1.5mm的病变,5年生存率低于50%;介于这二者之间的病变,其生存率也介于这二者之间。由于上述原因,诊断恶性黑色最好是据全部切除的病变而不是部分切除的病变所确定。   

4、肿的范围与预后有 眼睑皮肤黑色累及睑缘者比无睑缘受累者预后差,其原因是睑缘的肿导致结膜受累。   

5、病理组织分型及性与预后的系尚有争议 一般认为,结黑色预后差,而小恶性黑色预后最好,表浅扩性者预后介于中间。女性预后比男性好。但也有人称,年龄、性、位置及组织分型与预后无。   

此外,流的淋巴结受累以及广泛扩的肿预后不佳;皮肤恶性黑色基底有浓密的淋巴细胞浸润,表明预后较好;炎性细胞浸润愈浓密,预后愈好,而不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者死亡率较高。

饮食保健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阔齿兔唇花

下一篇 眼弓形体病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