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眼部毛细血管瘤

毛细(capillary hemangioma)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又婴儿型,严重时病变累及整个上睑,造成上睑弥漫性肿胀,可遮盖瞳孔,影响视觉发育,发生弱视斜视眼部毛细最多发生于出生后的3个月以,随后的3个月增长较快,尤其是原发于眼睑皮肤者,1,2个月可波及全眼睑及面颊部,多数患儿于1岁之后病变静止,且有自发消退倾向,Margileth等观察大批量儿童皮肤......
目录

症状

眼部毛细最多发生于出生后的3个月以,随后的3个月增长较快,尤其是原发于眼睑皮肤者,1,2个月可波及全眼睑及面颊部,多数患儿于1岁之后病变静止,且有自发消退倾向,Margileth等观察大批量儿童皮肤,30%的病变3岁时自消退,60% 4岁时消失,76% 7岁时消退,Basta观察发生于眶毛细自发消退较少见。

本病的症状和体征与发生部位和范围有,可分为表层,深层和综3种类型。

表层毛细仅限于真皮,多发生于出生1个月,随后的1个月发展甚快,可单发于眼睑皮肤,也可多发见于身体其他部位,肿状不规则,边界清楚,稍隆起,呈鲜艳的深红色,表面有许多小凹陷,如同草莓样,故草莓或草莓状,病变较小者仅呈点状,大者可波及全眼睑及面部,以手指压迫可褪色,手指离去后又恢复红色,轻度擦伤和搔抓可起出,病变自消退过程中首先变薄,中央部出现正常皮肤或放射状褪色斑,自发消退后不影响外观。

深层毛细常侵犯眼睑深层及眶隔之后部,也有少数病例病变限于眶周围及中央间隙,多发生于上睑侧,局部肥厚或扁平隆起,皮肤或结膜透见紫蓝色肿物,哭闹时肿物增大,肿侵犯全眼睑,肥厚肿大的上睑下垂遮盖瞳孔,影响视觉发育,如不及时治疗,可弱视斜视,扪诊肿表面光滑,橡皮样硬度或呈软性,边界不清楚,供丰富者尚见肿细小搏动,肿发生于眶前1/3段,眼球可向下移位,位于球后者眼球突出细胞侵犯眼外可影响眼球运动。

诊断

诊断标准

毛细既侵犯真皮,又向深层蔓延,具有表层及深层肿所共有的症状和体征,如眼睑及其周围皮肤可见草莓,眼睑肿胀,眼球移位及突出,因其增长快,侵及范围广,起眼眶显著畸,常使家属恐惧。

毛细临床诊断并不困难,要是病变的状和特殊的色,但侵及眶尤其是眼睑色无改变时,诊断比较困难,此时需要借助超声,CT和MRI检查。

诊断

皮下毛细有时需要与膜膨出鉴,眶毛细在临床上与横纹肉瘤不易区,往往需要影像技术帮助。

1.前部膜膨出 眶前部膜膨出是由于颅前凹底部的筛不全起的,膜及其包绕的液,和筛孔膨出至眶缘的,临床表现该处向前隆起,色略显紫红,可扪及软性肿物,患儿哭时胀大,颇似毛细,但发展较慢,无消退倾向,常有搏动,X线检查和CT扫描均可见缺失;超声波显示为囊性肿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部缺乏流。

2.横纹肉瘤毛细发展快,且持续增长,早期呈现水肿眼球突出,视力减退及眼球运动障碍,眶缘扪及硬性肿物,且不可压缩,哭闹时肿物不增大,超声探查虽然也显示低反射性,但很少可压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部虽有较丰富流,但不呈弥漫状,CT扫描可发现为实体性肿物,可有破坏。

3.眶区绿色 绿色为白细胞浸润起的肿块,末梢发现幼稚细胞,骨髓穿刺检查可以确定诊断,对于鉴诊断中发生困难,特是位于眶者,细针穿刺活检往往是必要的,膜膨出回吸液,毛细分化良好的皮细胞,而横纹肉瘤可见异型性细胞。

4.转移性神经母细胞也是儿童时期发生的肿,影像显示为实体性肿,大范围破坏,上腺可见肿物。

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对于眶深层病变,尤其怀疑横纹肉瘤时应进穿吸或穿切活检,穿吸可见成熟的皮细胞,穿切获得组织块做病理组织检查,毛细毛细管和腔壁的皮细胞增殖而成,肉眼观察缺乏囊膜,实质呈灰白色颗粒状,易碎,镜下所见因发展时期不同而有区,不成熟的肿可见皮细胞集聚成巢,成,少许间质,虽然病变与体环相接通,但管间隙液甚少,此种肿称良性,在分化较好的病变中,成堆的皮细胞减少,而毛细管增多,长期存在的肿毛细管扩张,有的区域呈海绵状,常称之谓混,在电镜下,可见实体细胞带,混带和放的管腔带,每一管单位包括皮细胞,网状纤维鞘和外皮细胞,间质有吞噬细胞和变性细胞区,与临床的肿自发消退相对应。

1.X线检查及动脉造影 婴幼儿处于骼迅速发育时期,眶毛细虽增长较快,也可起患侧眶容积扩大,选择性动脉造影可见颈外动脉动脉或两者供,较大的供动脉显影,病变区呈高密度影。

2.超声探查 超声图像与组织改变相对应,毛细为一种浸润性病变,间质少,B型超声显示病变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间隔和管壁可作为回声界面,一般表现为多少不等,强弱不一的回声,并具有可压缩性,超声还显示肿侵犯范围和深度,多普勒超声显示弥漫的彩色流及快速流动的动脉频谱图。

3.CT扫描 皮下毛细显示眼睑肿大和密度增高,位于眼球和壁之间的病变,轮廓较清,状不规则,但与眼球的分界不清,静注射阳性对比后,中度或高度增强,较大病变常跨越几个间隔,如眶隔前,眼眶周围及中央间隙,表现为浸润性病变。

4.MRI T1WI病变显示为中信号,T2WI为高信号,中高信号区偶有无信号条纹,有时表现为信号混杂或斑驳状。

治疗

对于毛细的治疗法,尚存在争议,以下措施为多数眼科医生所接受。   

1.观察 眼睑肿较小,发展较慢或静止,不影响视力或外观,可不予任何干扰,静待其自消退。   

2.皮质类固醇疗法 肿发展较快,影响视力或外观,可服或肿注射皮质类固醇。采用长效的安奈德(triamcinolone)40~80mg和速效的倍他米松(betamethasone)6~12mg混液,注射于肿,1~2次肿可完全消退。用地塞米松代替倍他米松有同等疗效。服皮质类固醇也可达到治疗肿的,但长期应用可起全身并发症。安奈德是一种混悬注射压力超过100mmHg,混悬颗粒逆,加入网膜环,可起眼底管阻塞导致视力丧失。故注射应缓慢推药,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3.硬化注射 用于肿较小的皮下病变,常采用5%鱼肝油酸钠或50 %尿素注射。也可采用注射无水0.5~0.7ml于病灶中央,施1~2次据称肿可全部消退。另外,热凝也可应用,但应避免成皮肤瘢痕。  

4.抗癌药注射 应用平阳星4~8mg与地塞米松注射,可使肿消失。   

5.冷冻和激光照射 应用于表层病变。   

6.放射治疗 小量放射治疗对防止肿增长,促使病变萎缩有肯定的效果。浅层病变应用软X线、深层病变应用60Co或加速器照射。大量放射线照射可内障,影响眶发育。为避免并发症可采取如下措施:①小量多次照射,每周1~2次,每次0.5Gy,总量2.5~6Gy。②位于眼睑者,采用切线照射;③病变位于眶,可用壳保护晶状体,或采用眶外侧野照射。   

7.手术切除 毛细无囊膜,与正常结构界限不清,且手术出较多,广泛切除易损伤功能结构,除非以上法不能实或无效;眼睑遮瞳孔影响视觉发育眼球突出角膜;压迫视神经、视力减退,才考虑手术切除。手术要注意保留重要正常结构,如肿边界未能完全切除,在手术床上冷冻可避免复发。如存在美容问题,留待以后解决,有些病例在生长过程中可自改善外观。  

预后

取决于患儿的病变程度,同时早期治疗有助于视力的正常发育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交剪草

下一篇 井边草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