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gner肉芽肿伴发的葡萄膜炎
发病原因
病因不清,有人认为此病是过敏反应所致,一些感染因素如微小病毒B19,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能与此病发生有关,呼吸道可能是过敏反应发生的初始部位,但到目前为止尚无确凿的证据证实此种观点,有人认为,此病可能是免疫复合物沉积并通过释放多种活性产物所致。
发病机制
Wegner肉芽肿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Ⅳ型过敏反应在其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激活的CD4 细胞可释放γ-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并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有证据提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可能通过增强中性粒细胞氧化反应,脱颗粒,增强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促进其释放IL-1β和促进单核细胞释放IL-8等机制增强炎症反应;还有研究表明,患者有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上述结果表明在Wegner肉芽肿发生中有多种机制参与。
临床表现
眼部表现
在一些患者眼部病变可能是此病的最初表现,多为单侧受累,偶尔可双眼受累。任何眼组织均可受累,有些受累是继发性的,如继发于鼻旁窦炎的眼眶炎症和肉芽肿,有些则是原发性的,如巩膜炎、葡萄膜炎等。
全身表现
主要有上、下呼吸道坏死性肉芽肿、全身性血管炎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但在一些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时期上述三大方面的损害不一定均表现出来。此外,尚可出现皮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受累和多种眼部疾病。患者非特异性全身表现通常有发热、不适、体重减轻、厌食、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
(1)上、下呼吸道的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呼吸道受累是此病最常见的表现。于疾病早期患者往往主诉有鼻窦区疼痛、脓性鼻涕、鼻塞、鼻出血、听力下降等。检查可发现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溃疡、浆液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马鞍状鼻、双侧肺实质结节状浸润易发生肺空洞,尚可出现弥漫性肺出血,少数患者出现胸腔积液。
(2)肾小球肾炎 在疾病初期发生率较低,但在疾病发生2年后发生率明显增高。患者通常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红细胞管型,最后可进展为肾功能衰竭。
(3)皮肤损害少数患者出现皮肤改变,最常见的为紫癜,可出现于下肢、躯干和上肢,也可出现皮肤溃疡水疱、丘疹、皮下结节等病变。
(4)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这两种表现相当常见,患者偶尔可出现关节肿胀。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一些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增多正常红细胞性和红细胞色素正常性贫血、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在疾病活动期进行PR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测定,但在疾病缓解期则此检查的敏感性降为40%。
2.其他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浸润和结节对诊断有帮助,但要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情况。
(2)活组织检查对诊断有较大帮助。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为组织坏死、肉芽肿形成和血管炎,但在同一标本中很难看到3种改变同时存在,所以在进行活组织检查时如发现1种或2种改变。
诊断
此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上、下呼吸道的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局灶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和累及动脉、静脉的全身性坏死性血管炎。对出现眼球突出、坏死性巩膜炎、周边角膜溃疡和多种类型的葡萄膜炎患者应详细询问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病等病史,如发现黏膜溃疡、腭部溃疡和破坏性鼻窦炎则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鉴别诊断
Wegner肉芽肿应与能够引起血管炎、呼吸道炎症、肾小球肾炎的全身性疾病相鉴别,对出现葡萄膜炎和(或)巩膜炎者则主要应与类肉瘤病性葡萄膜炎和复发性多发性软骨炎及其伴发的葡萄膜炎相鉴别。
1.类肉瘤病可引起肺部病变、葡萄膜炎和巩膜炎,但它所致的肺部病变主要表现为肺门淋巴结肿大,除引起多种类型的葡萄膜炎和巩膜炎外,常引起结膜结节、泪腺肿大,易引起淋巴结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通常升高。
2.复发性多发性软骨炎也可引起鼻软骨改变、马鞍状鼻畸形、葡萄膜炎和巩膜炎,但此种疾病还易引起耳郭软骨、喉、气管软骨的改变。
治疗
全身性病变往往需要糖皮质激素联合氮芥类药物(环磷酰胺或苯丁酸氮芥)治疗。其他药物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等也可用于此病全身病变的治疗。
结膜炎和巩膜外层炎一般无严重后果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滴眼剂点眼治疗;但对于严重的威胁患者视力的眼部病变(如眼眶病变、巩膜炎、周边溃疡性角膜炎、葡萄膜炎等),则与全身病变一样往往需全身应用免疫抑制剂,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也是氮芥类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时间可参考全身病变的治疗。
预后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