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
发病机制
病毒感染
本病是由小RNA病毒属中的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70,EV70)或柯萨奇A24变种(coxsackie virus A type24,CA24v)所引起,病毒直径20~30nm,1969年首次发现,迄今全世界已有近100万人感染此病。病毒由肠道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在小肠,咽部的上皮细胞及附近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达一定程度后侵入血循环中,形成第1次(次要)病毒血症,此时患者可出现轻度不适或全无症状,病毒随血流进入各种靶组织,并在其中继续繁殖,导致组织细胞发生损害;同时再次侵入血循环(第2次或主要病毒血症),使各种靶组织又一次遭到病毒的侵袭,临床症状一般发生于组织细胞损害出现后及第2次病毒血症时。
组织损伤
主要通过病毒在细胞内复制产生抑制因子,抑制细胞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而导致细胞破坏,但在某些肠道病毒中,免疫应答引起的组织损伤可能是疾病迁延的原因,如在心肌炎时早期组织损伤可能由病毒复制引起,后期病变则与免疫应答有关。
临床表现
1.潜伏期短
一般为24小时左右,最长不超过3天。
2.自觉症状
起病急,开始时可为单眼,但迅速累及双眼,发病后即出现剧烈的异物感、眼痛及怕光流泪等症状。分泌物初为浆液性,以后变为黏液纤维素性。一般病情于1~2天发展到顶点,3~4天后逐渐减轻,7~10天后恢复正常。有的患者出现全身不适、头痛、发热、鼻塞、喉痛等症状。
3.眼部表现
(1)眼睑肿胀轻重不同,所有患者都可发生。其肿胀为水肿性,不伴红痛,数天即可消退。
(2)球结膜下出血发生率高达70%以上,好发部位在颞上方,出血多为斑点或片状,色鲜红,严重时可波及整个结膜下都有出血,与外伤性结膜下出血相似。出血多在1~2天之内发生,轻者1周左右自行吸收,重者需1个月后才能吸收。临床上根据结膜下是否出血分为两型:①出血型 多见于年轻患者。②水肿型 多见于高龄患者。
(3)滤泡形成早期因睑结膜高度充血而不明显,3~4天后待充血消退,才发现下穹隆部有较多细小滤泡形成,较EKC少而轻。
(4)角膜病变①多发性角膜上皮糜烂 发生率高。发病3小时后角膜上皮即可出现针尖大小的多发性上皮糜烂,呈散在或排列成条状、片状分布,是引起眼痛、异物感的主要原因。3~4天后可自行消失,少数持续2周以上。②表层点状角膜上皮病变(SPK) 30%左右的患者结膜炎消退后出现SPK。通常只有数个浸润点,多在角膜的中心部,必须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才可发现。多数在1~4周后自行消失,很少引起EKC所致的上皮下浸润,一般不造成视力损害。糖皮质激素点眼,数天内即可消失。
(5)其他症状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该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极少数病例尚可出现虹膜炎的改变。
检查
1.病毒分离
从患者结膜囊内分离病毒,以患病后第1天阳性率最高,3天后开始下降,5天后为阴性。
结膜囊内病毒分离阴性者还可采用血清学检查。恢复期(2周左右)中和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即可确定诊断。
3.免疫荧光快速诊断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4.泪液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测定
如IgG、IgM及补体C3较正常增多,而IgA正常可以协助诊断。
5.其他辅助检查
诊断
本病在流行时期诊断不难。
鉴别诊断
并发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少见,综合文献报告该并发症具有如下特点:①多发生于成年男性。②常在结膜炎后2~3周发生。③前驱症状有发热,倦怠,头痛及感冒样症状。④初期表现为神经根刺激症状和急剧的肌力低下,数天后表现为运动麻痹。⑤瘫痪也呈弛缓性,主要累及下肢。⑥重症者可造成肌肉萎缩,轻度或中等者可恢复正常。虽然上述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很低,但较为严重,并可遗留永久性瘫痪,因此值得警惕。
治疗
预防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