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文档阁  > 所属分类  >  疾病百科   
[0]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年龄相内障是指中老年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由于它要发生于老年人,以往习惯称之为老年性内障。它的发生与环境、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年龄相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是最常见的内障类型。通过裂隙灯进检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大约96%可以发现晶状体有不同程度或不同式的混浊。不过大多数病例病情进展缓慢,且不影响视力。在部分病......
目录

概述

年龄相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是最常见的内障类型。通过裂隙灯进检查,60岁以上老年人中大约96%可以发现晶状体有不同程度或不同式的混浊。不过大多数病例病情进展缓慢,且不影响视力。在部分病例确实因晶状体混浊而影响视力此时年龄相内障的诊断才真正具有临床意义。

流行病学

年龄相内障是指中老年始发生的晶状体混浊,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由于它要发生于老年人以往习惯称之为年龄相内障。它的发生与环境、养、代谢和遗传等多种因素有。一般认为,氧化损伤在这类内障成过程中起要作用。流研究表明,紫外线照射、酗吸烟、妇女生育多心血管疾病、精神病、机体外伤等与这类内障成有

1987年在全国范围对双眼盲与低视力进了流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WHO盲及低视力标准,调查1579316人中盲6826人,患病率0.43%;低视力患者9097人,患病率0.58%。其中盲人中41.06%,低视力患者中49.38%为内障所致,即双眼矫正视力<0.3的内障患者共7336人,内障患病率为0.46%。调查结果显示内障已成为中国首位的致盲原因随着中国人的增加和老龄化趋势,与年龄相内障发病率也将明显增加。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20年后中国的盲人数量将增加1倍。

在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中国眼科研究所的支持下自1996年始对中国两个地区进了防盲治盲项评价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50岁及50岁以上的人群中,内障盲人的社会负担率(每100个50岁及50岁以上因内障失明需进手术治疗的人数)两地区分为1.63%和3.80%,平均约为2.70%;而内障手术覆盖率仅为50%。这一结果表明在5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仍有一半即1.35%的人为内障盲人。中国50岁及以上人群约占总人的18.00%以此计算,全国范围仍将有290万内障盲人急需手术治疗。据估计,2020年中国人将达到15亿,50岁以及上人群占总人比例也将上升到25.00%,这一发展趋势计算,至2020年中国内障盲人人数就将达到506.25万人,较现在积存的内障盲人数增加近1倍。

病因

不同类型的内障,其致病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亦不同。详细的病因研究可以区不同危险因素在内障成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课题。以某种危险因素作为某种类型内障成原因,建立不同类型内障动物模型,对于总结众多危险因素在内障病因中的作用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法。虽然这种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它往往忽略了内障成过程中时间的影响和不同的危险因素致内障的复杂性,但在揭示内障成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的作用却不容怀疑。

内障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作用的结果比如放射和自由基损伤;养物质、化物质缺乏和抗生素的使用;葡萄糖、半乳糖等代谢障碍;脂质过氧化产物损伤等此外,其他因素如衰老、遗传基因等因素也是一个重要面。其中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环便是氧化损伤。

临床表现

据混浊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年龄相内障分为3种类型,即皮质性核性和后囊膜下混浊性内障。事实上各类型年龄相内障之间无严格区分,仅仅是代表混浊以何部位为导的情况。皮质性在年龄相内障最为常见,占65%~70%;其次为核性内障占25%~35%;囊膜下混浊性内障相对比较少见,仅占5%

1、皮质性年龄相内障 皮质性内障(cortical cataract)是年龄相内障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混浊自周边部浅皮质始,逐渐向中部扩展占据大部分皮质区。据其临床发展过程及表现式,皮质性内障可分为4期:初发期、进展期、成熟期和过熟期。

2、核性年龄相内障 核性年龄相内障(nuclear cataract)远不像皮质性内障那样具有复杂的变化和发展阶段。核性内障往往和核硬化并存。最初,混浊出现在胚胎核,尔后向外扩展直到老年核。这一过程可持续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在晶状体核混浊过程中可伴随着色的变化。早期,少量棕色色素仅仅积聚在核区而不向皮质区扩展。但有时皮质区很薄也可呈现整个晶状体均呈棕色反光的外观。当色素积聚较少时核部呈淡黄色对视力可不造成影响,眼底亦清晰可见裂隙灯检查可在光切面上以密度差勾画出混浊的轮廓。

3、囊膜下混浊性内障 囊膜下混浊性内障(subcapsular cataract)是指以囊膜下浅皮质混浊为要特点的内障类型混浊多位于后囊膜下呈棕色微细颗粒状或浅杯状。有时前囊膜下也可出现类似改变。病变一般从后囊膜下视轴区始呈小状混浊与后囊膜无明显界限。在裂隙灯下检查时,有时可以发现混浊区附近的囊膜受累,呈现黄、蓝、绿等反射,成所谓的多彩样闪辉(polychromatic luster)现象。由于病变点更近,因此即使病程早期,或病变范围很小很轻,也会起严重的视力障碍。临床上常常发现视力同晶状体混浊程度不相符的情况仔细检查可发现后囊膜混浊是其要原因。当前囊膜下出现类似改变时囊膜下透明区消失可演变成前囊膜下内障。这种类型的内障多发生在60~80岁年龄组但在成熟期或过熟内障晶状体全面陷入混浊为特点,其前囊膜下受累必然是一种并发现象,不应与此相混淆。

并发症

年龄相内障发展的不同时期可能出现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晶状体成分过敏性眼炎、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以及晶状体入玻璃体等。

诊断

据病史、临床表现及临床检查体征可以明确诊断在有内障的流调查中,由于诊断标准不同,研究结果将有很大差异。各研究资料之间难于进相互比较,因此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诊断标准和规范的调查法。中国采用的内障调查,要参照如下3个标准来进

1.世界卫生组织(WHO)盲与低视力标准 矫正视力<0.05为盲;≥0.05~<0.3为低视力;

2.WH0与美国中国眼科研究所诊断标准 1982年WHO与美国中国眼科研究所提出,视力<0.7晶状体混浊而无其他导致视力下降的眼病作为内障诊断标准。

3.特定年龄段标准 专为调查某一年龄段的内障患病情况而制定的标准。如年龄≥50岁,晶状体混浊,而无其他导致视力下降的眼病等采用这种法调查的结果仅说明特定年龄段内障患病状况。

除了以上所述流调查标准以外,在临床上还有其他几种有内障的诊断标准比如Chylack等的晶状体混浊分级记录法即LOCS系统(1ens opacity classification system,LOCS)。这一系统是将晶状体混浊的部位、范围、色密度同标准照比较,划分不同等级,以确定晶状体混浊的程度。此种诊断标准操作比较复杂,大多用于内障的实验研究,不适于在流调查中应用。

诊断

与并发性内障的鉴点在于后者是由全身或眼局部病变起的,且年龄相内障的发病人群年龄普遍较大。

检查

展的多是与内障手术相的一些必要的全身检查,如常规液生化检查、尿常规等检查。了解病人身体的基本状态,并可以排除内障发病的其他危险因素。

其它助检查

可以预测手术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及术后视力。

1.眼压检查 排除高眼压起的视功能损害。

2.房角检查 应用房角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进房角的检查以了解虹膜角膜角的宽窄和放程度,要是在伴有青光眼史的患者中,为手术式的制定提供依据。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是了解眼前段组织结构的一种重要法它能够检查虹膜、房角、晶状体及其悬韧带情况,特是在眼前段屈光间质混浊或小瞳孔时,是内障手术前一种重要的助诊断手段。

3.B超检查(B-ultrasonic Scanning) 对于内障患者是一种常规检查法,可排除玻璃体积网膜离和眼等疾患。在晶状体明显混浊,眼底镜检查不能辨明眼底情况时尤为重要

4.眼部特殊检查 对手术效果存在疑虑或有特殊要求,怀疑并其他眼病的患者,要进的检查(1)角膜皮细胞检查:观察细胞密度(Cell density,CD)和六边型细胞(Hexagocyte)的比例。角膜皮低于1000/mm2时,应慎重考虑内障手术式,以避免出现术后角膜失代偿而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

治疗

1、药物治疗 包括含硫制抗醌体制、醛糖还原酶抑制维生素及能量合剂、天然提取物等,如法可利晴、谷胱甘肽维生素C、仙诺林特、白停等可以进局部或全身治疗。

2、手术治疗 是治疗内障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法。要采用内障超声乳化联人工晶体植入技术。

护理措施

1、遵医嘱用药:内障早期,可滴用谷胱甘肽、白停、卡他林等眼液,维生素C、维生素E等药物,以延缓内障的进展。

2、慎用:如阿托品,尤其在膨胀期,避免诱发青光眼

3、内障手术病人的护理

(1)向病人讲明手术的、式及复明效果,解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及采取应对的措施,减轻病人的思想顾虑,积极配治疗。

(2)术前3天点抗生素眼药水、冲洗结膜囊及泪道,检查视功能、眼压、角膜率半径和眼轴医教`育网搜集整理长度。全身检查包括压、糖、电图、胸透、功、血尿常规、凝功能等。教病人会转动眼球,用压上或用手指人中法来抑制咳嗽打喷嚏,防止术后出或伤

(3)术后注意观察有无眼痛、充、视力下降等。换药、点药时严格执无菌操作。嘱病人勿揉眼、剧烈活动等。同时,加强生活护理。嘱定期复诊。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上一篇 姜黄

下一篇 姜花果实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